2016-05-30來源:新浪收藏 |
![]() 從容 歲朝清供 俄國詩人康·帕烏斯托夫斯基曾在他的《金薔薇》里,寫到過一個俄羅斯古老的民間說法:太陽雨是公主在哭泣?!俺送捴忻利惖墓?,誰能因為痛苦或者歡樂而流下如此晶瑩的淚珠呢!” 這是多么美好而又何其貼切的比喻呢。明明晴朗的天,卻忽如其來一陣驟雨,可太陽并不避去,相反依舊普照大地,于是那金色陽光穿越過雨水,反射回來,霎時間透明的雨滴里放出萬千璀璨晶光,那景象太過好看,真像是梨花帶雨的金發公主。 其實在我們的先輩那里,也有美麗的稱呼。比如冬日的太陽,古人們便稱之為“黃綿襖”。瞧,有色彩有觸感——寒冬臘月里,冬陽分外難得,鵝黃色的溫柔熨帖著人們的雙眼,又暖融融地照在身上,舒舒服服,可不就像是包裹了一件貼身小綿襖? 陽歷二月,在古人那里恰是正月,一年伊始,最不容忽視,講究的便是“頭開好”這兆頭。而這個月往往又是農閑,因此人們更能灌注精力心血,好將這個月打理得仔細精致。 “歲朝清供”,是文人士大夫書房里少不得的點睛之筆。所謂“清供”,是擺設在書桌上的一些花果,取其香與態,為屋子增幾分韻味。比如宋詞里的:“曲屏深幔綠橙香”、“夢回橙在屏風曲”,可知柑橘橙子一類,是受歡迎的一類香果。 香櫞也是。著名的《雍正十二美人圖屏》,其中一幅“裘裝對鏡”,榻上所置的,便有香櫞。 ![]() 而在正月里,最常見的清供是水仙、天竹,南方還會有臘梅山茶。 汪曾祺說養水仙,得會“刻”??趟那蚯o,刻好了,才不會喧賓奪主、花兒的養料被葉子占了去,才開得出飽滿噴香的花朵。 確實,養水仙,里頭樂趣多著呢。挑得拳頭大小的鼓鼓球莖,用小粒小粒的白色石子埋在幾只蒼綠或者青藍色的瓷盆子里——如今流傳下來的幾只著名汝窯瓷盆,不正是當年用來養水仙的么? ![]() 蓄上水,除了臥房,窗臺、茶幾、墻角都擱上一盆。眼瞧著它們長葉、抽花莖、爆出一顆顆花苞,喜悅與日逐增。高潮是在某一個清晨,鼻端嗅著一股子難以言繪的清芬醒來,半糊半明地出臥房一瞧,唷,果然是水仙花開!再緊著貪婪吸口氣,更濃異的香氣沁人心脾,馥郁卻不妖,反令人渾身通透清亮,怨不得那“凌波仙”的贊譽。 臘梅呢,如今在南方小城里,還見得到在街頭叫賣的一些子舊意。清晨一早,賣花人便背個竹簍,裝著滿滿一簍子的花兒,穿街走巷,遙遙傳來“買臘梅,買臘梅”的叫賣聲,這可真是“深巷明朝賣梅花”了。那些花便宜,幾塊錢就能買上一大捧,回去插在玻璃瓶里,只消一夜功夫,翌日整間屋子都是香的。臘梅花期盛時有那么一兩個月?;ㄩ_了謝,再續上新的,接連不斷可到春節過后。 ![]() 除夕交子 過春節,和今天一樣,古時候的高潮是從除夕算起。 除夕這天,古代會上演“儺戲”。自宋朝起,勾欄雜劇就已流行,戲班子裝神弄鬼粉墨登場,上演驅鬼迎神的大戲。到了晚上,爆竹鞭炮聲響不絕,排山倒海的氣勢果真像能驅祟。 這一夜重要的是“守歲”。無論什么身份、豪門還是寒族,一家人都要圍爐團坐,整晚不睡,最關鍵的是要熬過子時,這一點,連小孩兒都不能免。 ![]() 為何?在古人看來,除夕這晚的子時意義獨特,它意味著年與年之間的辭舊迎新,舊與新恰好交匯于這一刻,是謂“更歲交子”。而這一刻,充滿了神秘。他們相信“更歲交子”,往往既是對先祖的祭奠;又因在這特別的日子里,先祖們真會降臨、來回顧照拂自己的子孫,而可能會由于太過喜愛某個后輩而將之帶去。所以他們達旦不寐,既要靜候膜拜祖先,又要熱熱鬧鬧地團聚、特別警惕著以防小孩“走了魂”。 這一刻是如此的虔誠,又是那樣的脆弱,令人敬畏,絲毫也馬虎不得。是呵,冥冥中生死竟然相通,逝者與存在、往昔與當下的界限被打通了,人們在這一刻,和逝去的先靈們共處一個時空。 ![]() 不過那情景并不可怕,相反充滿了人性的溫暖與柔軟,因為他們是和自己血緣一脈的祖輩。人終究是感情的動物,我們無法脫離自己的根,只有立足于“根”,才得以面向未來;我們也無法擺脫那些富有溫度和柔度的情感,在對先人音容笑貌的追憶與緬懷中,我們續接起曾經的天倫之樂、恩情融融,也繼續得到他們的庇佑。 元日賀歲 第二日,便是正月一日,古時是謂“元日”。足足積攢了一年的喜慶福瑞,都要在這一日用起來。 元旦天亮以前,京城各州的文武官員會騎上馬,持著成百上千根用樺木皮卷成的巨燭,游城。這支聲勢浩大的游行隊伍,點亮了昏昏然的天空,喚醒了尚在沉睡中的城市,是謂之“火城”。 于是一大早,各家各戶便走親訪友、出門拜年。街市里,更是車如流水馬如龍,有“關撲”一類的博戲,即商販們擺出熟食、果子、美酒甚至于柴炭之類的商品,招呼顧客花錢來投擲,類似于我們今天拋套環贏獎品。大街小巷樓前簾外,結著彩線彩旗迎風招展。各色攤位前,鋪陳著帽冠頭梳、琳瑯珠翠、華貴頭面、衣鞋靴襪、玲瓏絹花、新鮮玩意兒……而舞場歌館勾欄,更是車馬雍容交馳。 ![]() 入了夜,連一些貴家女眷也會邁出深閨,出入街市門面,觀賭縱賞,飲宴作樂,時人毫不以為怪。 元日還要用五辛盤沐浴,飲屠蘇酒。 南朝梁代的庾肩吾有詩云:“聊傾柏葉酒,試奠五辛盤?!睋f這“五辛盤”是將五木煎湯,用來沐浴,可以烏發。這“五木”,是道教稱呼青木香為五香,亦稱“五木”。 屠蘇酒,源自漢代。“屠蘇”是一個草庵的名字,漢朝有人在這草庵里造酒,除夕將藥囊泡在酒里,第二天元日取來喝,稱其可以辟除百病,這風俗便一代代傳了下來。 也有椒觴。即是將花椒浸在杯酒中,由此得名。道教認為花椒是玉衡星精華,可以令人葆有青春。所以元日喝椒酒也很流行。 《樂府詩集》里就有:“椒觴再獻,寶歷萬年?!边@風俗影響深遠,陸游寫過:“想得城中盛冠蓋,家家來往薦椒觴?!币慌尚佬老驑s景象。 元宵賞燈 正月十五的元宵,更是熱鬧中的熱鬧。 《夢梁錄》里回憶宋朝的元宵日,可真叫難忘。冬至起,汴京皇宮宮門處的宣德樓前,就早已搭建好了龐大的戲臺子。十五這天,百姓游人早早地便聚集在了這里,立等著看好戲呢。 果然夠熱鬧,奇術異能、俳優雜劇,你方唱罷我登場,你看——雜耍有擊丸蹴踘、踏索上竿、吞鐵劍、操縱傀儡偶人表演、吞云吐霧、噴火、煉丹、耍猴……歌舞百戲,有撫琴的、吹玉簫的、敲鼓弄笛的,演員們裝扮好了唱起一出出如泣如訴的戲劇。白日街市里便已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旁邊,各式商販叫賣著,宮里宮外滿滿一城的熱騰騰勁兒。 ![]() 入了夜,卻這才進入元宵的正本戲——賞燈。早有歌舞隊熱暖了大街小巷,伴著笙簧琴瑟,演員們清亮的歌聲飛飄上空,連行云也禁不住停下來細聽。他們手持道具戴著面具,扮作鬼神、鮑老、胡女、佳人、著名歷史人物、外國朝臣……演繹著人間百態、悲歡離合。 這夜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燈,自然是今夜的主角。 正月十五,傳說是天官的生日,所以這一日的燈,叫“放天燈”。 大戶人家,或是點滿月色的大泡燈,光輝滿屋,使得路過的人莫不駐足而觀;或是在宅院里裝點亭臺,懸掛著各色奇巧花燈,垂下珠簾,自庭院里飄出一段段令人心曠神怡的笙歌;最有趣的是官家辦公廳,法令不得夜游,可里頭人卻也不甘寂寞,用竹竿挑起一盞盞燈球,懸在屋檐半空,遠遠望去,高低不一、若隱若現,好像一顆顆縹緲逸飛的流星在閃耀。 最繁盛的自然是宣德樓前的燈樓,什么叫“火樹銀花不夜天”,那便是了。在那里,結扎著一座座錦繡五彩的燈樹燈山,畫著神仙傳奇、志怪精靈以及福瑞吉祥,入夜一點亮,可真是光彩流溢、金碧相射。一串串的華燈自高空流瀉下來,好像瀑布一樣奔涌肆意。又有用稻草和青幕扎成的龍形燈飾,在其中密密插上成千上萬盞火燭,一時間燈火繚亂、蜿蜒遠去,好像飛龍盤旋上空一樣。 這一夜,連皇帝也禁不住人間煙火的熱鬧,要來與民同樂。宣德樓上,垂下黃色簾幕,置上御座。簾幕里燈火華耀,妃嬪們打扮得花枝招展,言笑晏晏。簾外自有宮人手執黃蓋掌扇,端立守候,連咳嗽聲也聽不見一點兒。樓上豎起“宣和與民同樂”的牌子,樓下則有禁軍衛士排列,他們身著錦袍、襆頭簪賜花。百姓們在樓外賞燈觀戲,戲到好處,時不時隨著樂人一起高呼“萬歲”,那呼聲排山倒海、直入云霄。 ![]() 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幅明朝的《憲宗元宵行樂圖》,可謂是《夢梁錄》中記錄元宵節文字的形象化展示。這幅畫卷是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624厘米,作者佚名,描繪了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在御園欣賞元宵游玩表演的場面。 此畫的場面恢弘,構圖嚴謹,筆法細膩。隨著長畫卷綿延,畫上的巍峨宮殿、壯麗庭院、雍容天子、華服麗人乃至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一一再現,可謂是繁而不雜,多而不亂。 畫上的節目也是精彩紛呈,有俳優雜戲、魔術雜耍、貨郎買賣、花燈炮仗等娛樂;也有射箭、蹴踘、馬球、捶丸、投壺等一系列游戲運動;甚至還模仿著鬧市尋常百姓家,設置了街道市場。欣欣簇簇,熙熙攘攘。 而主角明憲宗,則身著不同的盛裝便服,或站或坐,出現在不同的娛樂節目中間,表情安和而滿意地欣賞著這些繁華、他的大好河山。甚至在捶丸活動中,他還親自持棒上陣,畫家正好捕捉到了他的這一幕動態。 如果說之前的歡樂繁榮是開端,那么正月十五元宵便是收尾,而這尾收得也何其雍容華貴。整個正月好像一部功力深厚的章回體小說,重章迭回,高潮迭起,一潮壓過一潮。 來源:《藝術品鑒》雜志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