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6來源:中國文化藝術網 |
20世紀以來,中國畫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自清代中葉以后,長期的閉關鎖國造成經濟落后,文化停滯。就中國畫來說,以文人山水畫為正宗的格局,不但令其發展失去動力,實際上陷入停滯到了谷底。不過,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難以估量的,從19世紀中期以后,在金石學的影響和帶動下,花鳥畫首先重獲生機,在江浙一帶開始興盛,畫人們陸續集中于新開埠的上海,“海派”繪畫的興起,標志著中國畫開始擺脫低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迅速涌入,精英層的傳統文化觀念受到沖擊,從而使改良變革之風一時大盛,“美術革命”的口號在《新青年》雜志上出現,也是時代的必然。但是,中國畫這一個民族品牌,卻是自有其內在的發展動力和藝術規律,并取得巨大的進展和成就。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成為彪炳史冊的大師,以及一大批成就卓越的大師級人物。中國畫走出低谷,也體現在衰微畫種的恢復乃至復興方面。具有古老歷史、并有過輝煌成就的工筆重彩畫,在20世紀重新為有志之士所發掘和重視,更是中國畫內在生命力的證明。在這方面歷史不會忘記那些篳路藍縷、有開啟之功的畫家們。如今,工筆重彩畫已經和水墨寫意畫分庭抗禮,在重要的畫展上占據半壁江山。這個局面的形成是令人高興的。這是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于非闇、陳之佛、徐燕孫、劉凌滄、潘絜茲、田世光等已故老畫家們的功不可沒。當然,還有更多的中青年畫家也為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值得注意。其中,中年畫家龔文楨在當代工筆花鳥畫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他是當代工筆花鳥畫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畫家龔文楨1945年生于北京市,曾就讀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打下扎實的繪畫基礎。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師從田世光先生,畢業后曾任教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7年成為中國畫研究院一級畫家,現為中國美協會員,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委,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等。龔文楨幼年家貧,艱苦求學,備嘗艱辛,養成了鍥而不舍、埋頭苦干,不達目的決不休止的精神。這種精神就表現在他的藝術里。成為優秀畫家,還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名師的指導,嚴格的訓練,良好的工作環境,而更為重要的是自身具備的良好素質,包括先天的悟性、對美的事物的敏感和頑強的追求,在人生追求的目標里,始終把藝術放在先于一切的位置,孜孜矻矻,莫此為大。龔文楨今天在藝術上取得成就,顯然是和以上諸條分不開的。 工筆重彩花鳥畫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唐代以前花鳥已經成為畫題,這是由于中國人的宇宙自然觀,“天人合一”、“萬物和合”的觀念影響下,大至山川小至草木,都最早地進入畫家的視野之故。唐宋之際,工筆花鳥畫大盛,留下許多經典作品,成為后人發掘、學習和繼承的范本。20世紀30年代,于非闇由寫意轉入工筆,開發宋人諸多密鑰,使工筆花鳥畫開始進入柳暗花明時期,建國后又經兩代人的努力,如今已是隊伍龐大、風格各異、百花燦爛的輝煌局面。龔文楨的花鳥藝術,既紹述于非闇、余致貞、田世光一脈,又能緊隨時代,有所用心,有所創造,有所發展。大江以北,工筆花鳥畫實力派之首,非龔莫屬。 工筆畫的制作比較精細,講究技法,畫家用在案頭的功夫往往很多,不少畫家成稿傳摹缺少新意,優秀的畫家卻肯花費巨大精力去深入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他采擷到的花朵葉片,自然會有前人看不到處。龔文楨之長首先在此。生在北方的畫家,心目中的花草世界卻在南國,我不清楚龔文楨去過幾次西雙版納,到過江南哪些地方,但是,他在那些地方體驗、觀察和寫生記錄到的生動印象和美好畫面,都再再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而且,經過藝術的加工,就成了高于生活和自然的藝術品。他喜歡西雙版納叢林中粗壯的毛竹和新生的幼筍,他反復的,用不同的角度和構圖去表現,畫家心儀的、向往的應該是它們所代表的不盡的生命力。竹子自古就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植物,很早就成為畫家喜歡的題材,騷客文人更對它的品格給了擬人化的崇高的品評。畫竹,畫梅、蘭、菊,寄托著理想,抒發了向往,這是十分獨特的東方文化。歐美人未必能理解,理解了也未必能接受,這些年頗有熱心“西化”的朋友高唱“接軌”,真不知這“軌”如何“接”?如何削我之“足”,方能適彼之“履”?話說回來,龔文楨畫竹多年,已成畫竹專家,試看他筆下之竹,茁壯挺拔者有之,秀麗修長者有之,繁枝密葉者有之,龍鐘攣踠者亦有之,肥短修長,洋洋大觀。與前人有所不同者,在于龔文楨筆下之竹,不惟顯示其精神內蘊之超邁與畫家向往之境界,且對其形狀特征更有盡善盡美之表現,其根、莖、節、葉的描繪,是在精心觀察寫生的基礎上,以高度熟練和表現力的線描,以及適度的渲染、敷色的結果。 先師葉淺予先生曾高度評價龔文楨的工筆畫,著文說“只要看他在和毛竹、毛筍的合影中,便知他所追求的藝術形象有他自己的天地?!比~先生早就看到龔文楨的藝術追求和他的“太老師”于非闇的差異,其實這是時代所造成,非個人之力所能逾越。于非闇的工筆藝術,仍未跳出文人花鳥畫折枝取景、雅逸空靈的審美取向,而半個世紀過去,中國畫的空間有了很大的擴展,至于今天的畫家能否超越前人,則有待個人的努力和歷史的評判了。 西雙版納是神奇的天地,奇花異草和森郁的原始森林,擴大了畫家們的審美視野,這是現代交通、通訊發達的結果,更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畫家們能夠紛紛來到這里尋夢。遺憾的是藝術創作不同于淘金,淘金尚有幸運者的偶然性,而藝術家的成功,卻是素質能力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天分、努力、見識、機遇,幾乎缺一不可。龔文楨能從版納密林中取寶而歸,(而不是迷失在密林里)回到畫室中,思考、審視、加工,雕而刻之,琢而磨之。這后期的加工、創造過程因人而異則高下有別。畫家之不同于植物學家,一不在于新品種的發現與否,二不在于形質的科學研究,三不在于窮盡的搜集與陳列。創造獨特的畫面,創造源于自然而發自心靈的意境,才是畫家的天職。龔文楨的功力極為扎實,處置大場面大畫面得心應手,他善于營造生動真實的生態場景,創造不同的情調意境,如1984年完成的《大地春》以紅山茶花為主體,輔以水仙、桃花,九只八哥有動有靜,洋溢著極其熱烈歡快的氣氛,開朗大氣,極為適合國務活動場合懸掛。此作近觀,其細部又十分豐富細膩,筆筆到位可稱一絲不茍,堪稱精品。另一件作于壬午年(2002)題為《清香》,是以蘭花、翠竹和湖石為題材,也是別開生面。蘭、竹、石,古人常以之入畫,稱為“歲寒三友”,取其清峻耐寒之品格。而龔文楨此作中,新竹聚生,幼筍壯碩,蘭花競放,幾只黃鳥飛來,雖然畫面色調清雅協調,仍然掩不住飽滿熱烈的生命力活躍之精神,自與古人蕭疏閑散、不食煙火之氣迥異。就我所見到過的作品,無論幅面大小,都畫得認真深入,從不馬虎。前人說“畫如其人”,就我所知,龔文楨其人其畫、人格畫品是一致的。龔文楨是老實人,藝術上生龍活虎,本人卻寡言少語,國畫界朋友們聚會的場合很少見他,他的作品是他最好的代表。龔文楨已經取得很大成就,但藝無止境,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對人生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我相信他的藝術還會達到“繁冗削盡”的、更高的審美境界。 20多年來,龔文楨以超人的勤奮、巨大的精力,完成了多件大幅工筆花鳥精品,陳列在國家重要的公共場合,包括許多駐外使館,直接的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數量驚人,畫家的愛國奉獻精神令人佩服??磥?龔文楨在藝術和人生兩方面都有著自己的追求,有待我們今后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孫克 龔文楨簡介 龔文楨 龔文楨師承著名畫家田世光,李苦禪等,1981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后任教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畫家,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并為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收藏,作品亦在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展出,并出版多本畫集及技法。1988年設計“中國蘭花”郵票獲“1988年全國最佳郵票獎”?!按蟮卮骸薄凹t梅圖”等多幅作品現陳列于中南海,釣魚臺等國家政府機構。多幅花鳥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如美國總統布什,印尼總統蘇哈托等。1991年6月為中國駐聯合國總部大廳作工筆畫“梅竹圖”。2001年參加中國畫百年展。2005年入選全國政協主辦的北京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即“二十人展”)。 藝術簡歷 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對外友協畫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館畫院院委。 1945年12月,生于北京。 1965年,畢業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 1972年,作品《四季青》入選全國國畫連環畫展。 1973年,作品《山里紅》入選全國美展。 1975年,作品《菜花》入選北京美展。 1979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 1981年,研究生畢業。 1982年,至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作品《唐人詩意圖》參加“北京工筆重彩畫展”等展覽。 1983年,作品《金鳳圖》參加“中國畫新作展”等展覽。 1984年,為外交部作禮品畫;為中南海、中國駐西德使館等地作畫。 1985年,為人民大會堂、英國使館等地作畫;作品參加“九人聯展”等展覽。 1986年,為外交部作畫;作品參加在香港等地舉辦的展覽;拍攝工筆花卉技法教學錄像帶。 1987年,調入中國畫研究院;作品在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等地展出;作品入選榮寶齋出版的《工筆花鳥畫選集》。 1988年,作品《老樹》入選“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并獲優秀獎;訪問日本并展出作品;為郵電部設計郵票并多次獲獎。 1989年,出版《龔文楨工筆花卉》畫冊;作品《古木春榮圖》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1年,為中國駐聯合國總部作畫。 1992年,出版《龔文楨工筆花鳥畫集》。 1993年,出版《龔文楨畫集》;作品《老梅》入選“首屆中國畫大展”并獲優秀獎。 1994年,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等展覽,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展覽;作品入選印度美術院舉辦的第八屆國際畫展。 1995年,北京電視臺拍攝《工筆花卉技法》錄像片。 1996年,為外交部作畫《國色天香》。 1997年,參加“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活動。 1998年,作品參加“香港回歸一周年展覽”、“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畫展”等展覽。 2000年,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當代繪畫、書法展”。 2001年,出版《龔文楨現代工筆花鳥集》、《工筆梅花畫法》等畫冊;作品參加“中 國畫百年展”、“全國畫院雙年展”。 2002年,出版《龔文楨畫竹技法》;應外交部邀請,為美國前總統布什生日創作《壽比南山》;為全國政協創作作品四幅。 2003年,為北京市委大樓創作《錦繡春光》,在市長辦公樓陳列。 2004年,出版《中國畫研究院畫家作品集?龔文楨花鳥》 2005年,入選全國政協主辦的北京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即“二十人展”);作品《海棠黃鸝》被中南海收藏并陳列;參加“國際造型藝術展”;為釣魚臺國賓館創作《喜上眉梢》;為郵電部設計《玉蘭》郵票。 2006年,為統戰部大樓創作花鳥畫一幅。 2007年,作品《春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參加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藝術大展,為統戰部作畫五幅。 2008年,為中國奧委會作《月季花》。 2010年,為中南海作畫兩幅。出版《榮寶齋畫譜》。 專家點評 于非廠從寫意轉到工筆,目的在于沖破吳昌碩、齊白石南北兩大寫意派的壟斷局面。畫筆一轉,轉到了北宋宮廷派的工筆畫,既學宋徽宗的畫法,也學他的書法。自來名師出高徒,于非帶出了兩位高徒,一個田世光、一個俞致真,又帶出了第三代工筆畫家,龔文楨是其中一個,也以工筆花鳥為主攻方向,既和他的老師和太老師有同功之妙,也有異曲之貌。不看別的,只要看他在和毛竹、毛筍的合影中,便知他所追求的藝術形象有他自己的天地。再看他的寫生作品,除了竹和筍、燕和雀、特善畫大自然中的昏暗角落,用以突出荒樹野花的面貌,強化自然景觀中的色彩美,盡管他的用筆用色,處處務實,一筆不茍,可是實中有虛,耐人尋味,在布局上,講究花石樹鳥的自然關系,表達季節與環境的特征。他的太老師喜歡用“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類題畫詩,用以烘托形象的鮮明性,龔文楨卻不依賴題畫詩的烘托,他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靠一筆不茍的硬功夫,在濃厚中見清淡,嚴謹中見靈活。 ——葉淺予 龔文楨畫竹多年,已成畫竹專家,他筆下之竹,茁壯挺拔者有之,秀麗修長者有之,繁枝密葉者有之,龍鐘攣者亦有之,肥短修長,洋洋大觀。與前人有所不同者,在于龔文楨筆下之竹,不惟顯示其精神內蘊之超邁與畫家向往之境界,且對其形狀特征更有盡善盡美之表現,其根、莖、節、葉的描繪,是在精心觀察寫生的基礎上,以高度熟練和表現力的線描,以及適度的渲染、敷色的結果。 ——孫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 龔文楨工筆花鳥畫以其學術品格、大家風范見長。讀他的作品,最直接的感受還是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在傳統工筆畫基礎上的活躍、靈動、深入,極大地豐富著表現題材及生活感受,而這種感受只能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他曾沉在社會最底層。繪畫素材的采集上他曾沉在原始森林的最深處。他將兩者實行嫁接,形成其繪畫語言,使之生活化,在平易親切中實現清新高潔的情感寓含。 ——吳楊 畫家心得 寫生是功夫,功夫到家了,作畫時無須考慮筆法、技巧,而側重于情感投入,在營造空間感的過程中也營造氛圍,有你的熱情在畫里,則可擺脫工筆畫的板滯、僵硬,追求畫面靈動,格調清雅。只有堅持長年不懈地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認識生活,對所要描繪的飛禽走獸細心觀察,對花草樹木四季更替的規律精心研究,關注山川河流在時間中的換彩,花葉露珠隨季節而生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及各門類藝術修養,使生活積累與學養積累同步,才能不斷產生新的創意、新的作品,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保持花鳥繪畫的生命之源。 ——龔文楨 龔文楨部分作品欣賞: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