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來源:新浪收藏 |
展覽海報 6月18號,借由夏可君博士策劃“現成品繪畫”的主題展覽,盈藝術中心全新亮相于上海最活躍的藝術區——M50藝術區新址。這是盈藝術在上海運營一年有余之后,從“硬件”場館設施到“軟件”學術深度的一次全新升級。 展館位置 在夏可君博士的策劃下,此次共有十一位藝術家參展,分別為:姜吉安、梁紹基、邱世華、張秋實、徐冰、陳光武、郁濤、張耒、李婷婷、小華、于洋。各自以獨特的創作,游走于現成品與繪畫之間的張力,在現代藝術危機的夾隙中打通余地。 不同于常規的展覽安排,在此次展覽的中期7月下旬,我們還將舉行學術研討會,就現成品繪畫這一主題,邀請策展人,評論家,以及參展藝術家參與話題討論。 展覽分為兩期:2016.6.18.16:00—2016.7.18;2016.7.23.14:30—8.23 。 展覽集中聚焦了“何為現成品繪畫?現成品繪畫何為?”等問題,多角度全方位重新闡述了現成品與繪畫之間的關系,探索當代藝術的創作的多重可能性。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現成品創作與繪畫各自走向了自身的危機與“終結”。現成品的出現,打破了繪畫的平面局限,讓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藝術。藝術不再只是以顏料和畫布為載體、在二維平面上對事物進行描繪;而是可以直接接納所有事物:物品、商品、器物與自然物,甚至非物或者無物,使之直接成為藝術品。這就導致了藝術打開新的可能性的同時,卻使藝術產生危機——藝術的邊界消失了,藝術演變為社會學、商業資本與個人好奇的附庸。繪畫早已在走在了擺脫自身特殊性的道路上,某種程度上開始了的對“現成品”的接納,如對報紙等拼貼物的運用。但這種運用并非真正的“現成品”——只是將現成品作為材料,成為了繪畫的一部分,完全服從于造型的需要。 “現成品繪畫”正是面對兩者的危機,穿越當代藝術的悖論,以“虛薄”——加入中國文化“虛淡”的美學,使之更為虛化,更為薄透——保持自然的現成品性,同時有著手工人為的繪畫性,使二者又如此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讓一個無限度的概念藝術與有所限定的平面繪畫二者結合起來。因此,問題就在于:如何充分保留繪畫的平面性與質感的唯一性,還有著對現成品的接受與肯定?對此,本次參展的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做出了獨特的回應。 絲絹·老枝 / 姜吉安 現成品繪畫 / 50 × 38cm / 2014 殘山水 / 梁紹基 尺寸可變 / 2009 其中,姜吉安與梁紹基以具有中國日常生活特色的茶葉和蠶絲來進行創作。姜吉安的絹本茶葉作品,從“繪畫作品”上茶葉細微卷曲的古典詩意,以及現成品打開的“文人生活空間”,進行游走式品鑒。讓現成品與繪畫之間,有著更為場域化的過渡,有著日常性與雋永的詩意。梁紹基的蠶絲作品,既非繪畫,也非現成品,又好像是現成品與繪畫,因為自然之物的生成,細絲的鏤空與云影,具有豐富聯想的詩意。 無題 / 邱世華 布面油畫 / 154 × 148cm / 2012 邱世華的空白繪畫,面對繪畫與視覺本身:沒有什么可見,一切是空無,但是卻可以愈看愈多,越是空無化越是實有化,有著自然的無盡生發,有著對繪畫的逆轉。張秋實的紙本拼貼作品,讓水墨更為徹底地回到了紙性本身上,具有現成品繪畫的觸感現場的場域效果。 背后的故事:橫貫公路 / 徐冰 綜合媒材裝置, 磨砂玻璃后的各種材料及裝置 / 220 × 240cm / 2016 徐冰為本次展覽專門制作了一件《背后的故事》系列的裝置性繪畫作品,以一塊毛玻璃區分開正反兩面:正面看是一幅古典高雅的繪畫——但其實并沒有作畫,充分體現出無為性;從反面看則是一些現成品,垃圾袋與殘碎之物。把無用之物,轉化為高貴的繪畫性視覺藝術,通過裝置與反轉,以反諷的方式來結合現成品與繪畫。 伊毀(陰) / 陳光武 紙本 / 180 × 97cm / 2016 伊毀(陽) / 陳光武 紙本 / 180 × 97cm / 2016 陳光武的水墨陰陽雙重書寫,要我們從繪畫與空間的關系上,從有為與無為的虛薄結合上,分開與綜合地觀看。陰陽并置分立,結合了有筆與無筆,解決了波洛克以來的對峙及其對繪畫取消的可能性。 刑法學 / 郁濤 綜合材料 / 56 × 78cm / 2015 郁濤以組合與切割書冊做出的現成品,重新面對畫、物品與繪畫三者之間的關系。 占夢S - 嫁妝 / 張耒 絲織物,油畫丙烯 / 80 × 110cm / 2015 張耒的現成品繪畫,則是一種占夢術一般的轉化,讓我們重新回到身體與世界的原初關系上,觸摸時光的痕跡。 春景圖 / 李婷婷 綜合材料 / 16 × 45 × 40cm / 2016 李婷婷把日?,嵥榈牟槐魂P注之物作為水墨或彩墨描繪的對象,讓水墨回到與日常性與物性的關系上,讓水墨與器物重新相遇。 山外山 2 / 張秋實 宣紙,LED燈箱 / 85 × 85cm / 2016 冷山 / 小華 綜合材料 / 24 × 30cm / 2015 小華的作品,則讓我們看到了手工線條與繪畫工具本身的內在關系。 水墨物體 - 石綠 / 于洋 平時創作廢棄物 紙本水墨,木 / 140 × 98cm / 2016 于洋以宣紙包裹木條,并且以黑白或者中國式赭色的色彩感,在平面上形成帶有韻律感的豎條形式。 這個六月,在盈藝術中心的展廳,我們拭目以待11位藝術家用各自獨特的方式,不同的媒材,多元的創作視角,各自解讀現成品繪畫這一概念,在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重新梳理和詮釋,也未嘗不是為當代藝術貢獻出自己新藝術原理的一次機會。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