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泉棠 1956年,浙江衢州人,重彩鄉情畫創始人,被黃山市歙縣政府授予首個“榮譽市民”稱號,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結業于中國美協首屆創作高研班,全國中國畫廊聯盟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香港國際畫院山水畫藝委會副主席,北京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作品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獲安徽省展區銀獎。2007年被評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山水畫家三十家,2009年被評為當代畫壇十大家。2009年被選為中國美協編的“共和國60位畫大家精品集”。已先后應邀出席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和講學。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法國北方華人協會、泰國國家會議中心、法國駐上??傤I事館、荷蘭市政府等收藏。
作品在《美術》、《中國書畫報》、《美術報》、《國際美術館》等八十多家雜志報刊發表,出版個人專著5部。
重彩鄉情山水美學探究
文/賈德江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藝術的空前活躍 , 走向 21 世紀的中國畫壇 , 迎來了中國畫呼喚改革、實踐改革 的第三次高潮 , 其深度和廣度是前兩次無可比擬的。百家爭 鳴 , 百說林立 , 其討論中心是如何解決創作中的中西關系 , 傳 統與現代、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 以及中國畫的發展方向等問 題。中國的美術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 不同的心理 狀態和不同的藝術追求 , 相互撞擊 , 無論是題材的開掘還是形 式的創新 , 乃至內容的深化 , 無一不在考驗和激勵每位藝術 家。畫家吳泉棠正是在這樣的大潮之中開始了他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探索。
吳泉棠是一位善于思考、思路開闊、勤于實踐的藝術家 , 關注改革的大討論使他汲取了理論的營養 , 沒有盲目地去充當 " 反傳統的好漢 襲傳統的老路。他力求對傳統精神從宏觀上進行把握 , 理解其 精髓 , 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繪畫加以改造、升華 , 進行時代的選 擇 , 去融解西方對我有用的東西 , 為傳統開辟新的領域。
吳泉棠早年專攻花鳥畫 , 又經過高等學府中國美院的基 本功訓練 , 已得傳統繪畫之精髓 , 筆墨功力堅實。 20 多年的 藝術實踐 , 使他在寫意花鳥畫方面已取得不菲的成績。也許為 了圓他童年追求的夢 , 也許是他游歷歐洲各國時 , 受到法國鄉 村油畫的啟迪 , 他改弦易轍轉入山水畫里程 , 大約起始于上世 紀 90 年代末。如果說他的花鳥畫藝術偏重于對傳統的沿襲和 繼承 , 那么 , 他的山水畫從一開始便在題材的選擇和藝術語言 的表現兩個方面對傳統予以改造和突破,注重于描繪自己的感受和印象 , 強調自己感情的抒發。
他沒有像古代文人那樣去畫 幾無人煙的觀念性山水 , 也沒有像他的同代人那樣走進名山大 川去畫長林崇岡、曠野高山 , 更沒有像 " 全盤西化 " 派那樣照 搬西方潮流 , 毀滅傳統精神 , 而是拉近了自然與人生的距離 , 把日漸消失的江南老房子和農家民居生活納入他的山水畫創作領域 , 古老而又純樸 , 親切而又鮮活 , 從而開拓了山水畫內涵 與外貌的新天地 , 創造了足以發當代觀者愛鄉土愛祖國之情、 興建設家園之恩的新山水畫圖景。
描繪江南民居和田園風光的作品 , 是吳泉棠作品的全部。 那里的房屋具有徽州民居的特點 , 多是粉墻黛瓦 , 但又不同于 江南水鄉 , 少有小橋流水 , 房前屋后多有棕櫚、芭蕉、竹林、 池塘、石墻、石階、石徑和雞、鴨、狗、牛等家禽家畜 , 這就 是吳泉棠的家鄉一一浙江西部農村的景象 , 是他再熟悉不過的 地方。正如他本人所言 " 我的每幅畫 , 都是我童年的一個故 事。我愛我的家鄉 , 我要用感情來贊美它。 " 他的畫幅幅都是田園的牧歌 , 他的畫幅幅盛滿濃濃的鄉情。如果說 , 吳泉棠山 水畫題材的開拓緣于他的家鄉情結的話 , 那么 , 他山水畫形式 的創造則得力于他理性的思考。
他沒有選擇水墨寫意的語言去表現他的鄉情 , 他擔心一昧地率意揮發而收不住 , 會流于粗糙和空泛 ; 他也沒有選擇青綠山 水的語言去一味工細而近乎匠做 , 會使畫面板滯而 失去生氣。他憑借對傳統山水畫下過的工夫及對家鄉自然景觀獨到的觀察與感受 , 選擇了工筆與寫意 相結合的方法 , 即工細筆 法 ( 工細勾勒與渲染 ) 與率 意筆法在一張畫里的并用 , 以筆墨的豐富性、表現自然的鮮活性和色彩的潤澤明麗見長 , 以表現輕音樂 般的幽雅精致為美學特色 , 在極工極簡、主觀客觀及墨色關系諸端之間中和相諧 , 以營造一種清新、逸 巖、寧靜、安詳的氛圍 , 使 那些極普通的民居、 鄉野、田園、林木被賦予了特殊的人文風采。
吳泉棠在創作初期即以一種革命的姿態出現 , 在那幅著名的《石墻清幽》( 1997 年 ) 中 , 便以工整的 筆法勾勒石墻 , 沒骨的寫 意點虱樹葉 , 大膽的色彩 渲染和充滿內在旋律的構成 , 揭開了自己藝術探索 的序幕。此后 , 吳泉棠又創 作了《記得那年金秋時》、《老屋》、《老鄉情》、《故鄉情思》等一系列的民居、池塘、田園為基本內容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 , 畫家采 取的是俯視構圖形式 , 表現的多為近中景 , 有大面積 的重彩渲染 , 也有墨筆勾畫 , 而以精致的勾勒、點虱和支皮擦為骨 , 強調平面分割 , 淡化 空間縱深 , 具有很強的穩定 感。白墻黑瓦特色民居 , 是畫 面的主體 , 幾乎呈幾何的方 形 , 形成不同面積的白與黑 , 間以不同形狀的各種樹木、花草 , 使畫面形成疏與密、曲 與直、線與面、濃與淡、色與墨的多層次對比。有時候 , 畫 家還有意把景物排列成規則的方形、圓形或將方、圓構置于一個畫面中 , 使人一望就 知是畫家有意分割、刻意構成的黑白灰關系 , 從而造成 作品較濃的裝飾意味。這種明顯的平面構成和裝飾性強化了作品的統一和節律 , 賦 予畫面以詩意和形式感 , 己 成為吳泉棠的一種程式。這種程式構成了吳泉棠 " 重彩鄉情山水" 的藝術個性和主 要特色。排列有序的工筆畫法帶給畫面以沉靜和描繪性 , 率意筆墨帶來了活潑與概括 , 能將二者結合得如此和諧 , 尤表現出畫家的才智和把握整體的能力。
吳泉棠以明麗的綠色、黃色、據色與白色、黑色相呼應 , 形成黑白灰種種色調 , 有 對比有統一 , 不零亂不瑣碎 , 映射出江南鄉村鮮明而富于詩意的生活。畫家在整體構成上描繪工整而富于規則 , 但在局部又是夸張而抽象的 , 他以簡潔的線條和色彩提煉 , 組合出現實事物之象 , 有著 極為確定的表現力 , 給人以 全新的審美感受。我們從他的作品中 , 不僅可以看到傳 統的筆墨之美 , 西方繪畫的構成之美 , 融合中西的色彩 之美 , 還隱約地感覺到他從 年畫、古版畫等民間美術中所獲得的靈感。他的創作己打破了山水、花鳥、人物的界限 , 將江南老房、池塘、菜園、 牲畜、果木、石徑、人物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 把我們的 視線引向田園與農家之內 , 引向村民富足、穩定而又自然生息的生命狀態。
吳泉棠以一種民間的立場實現了對傳統繪畫的顛覆 , 他用濃重的色彩、有規則的平面構成、充滿泥土氣息的符號完成了對江南田園山水的歌脈 , 為自己確立了新的 美學原則。這種民間的立場為他的作品帶來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以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繪畫語言把握住了江南農村園林的本質 , 田園上的民居庭院、茂盛 的果木、勞作的人們、嬉戲的兒童 , 無一不以一種詩意的 陌生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每個有著農村生活經歷的人 , 都會體驗到那里面所涵蘊的激情和深意。
無疑 , 吳泉棠在這里明 確了自己的藝術目標 , 確立 了自己的繪畫價值取向 , 建立了自己的繪畫語言系統 , 完善了自己 繪畫美學框架。他的作品以一種對自然的親和 , 以一種濃郁的文化氣息、獨特的 筆墨情韻 , 以對心靈憧憬的表達和對精 神家園的追求 , 而成為引人矚目的繪畫現象。
畫史上并不乏 " 癡情 " 的名家巨壁。 凡有成就的畫家誰能少得了對藝術的癡情呢 ? 但吳泉棠不僅癡情于藝術 , 也癡 情于他的故鄉 , 沉灑于那里的房舍、田 園、人們以及那些錯落交織的線與形、幾何的色塊和含有強弱節奏的形式因素。因此 , 他的畫也有 " 癡趣 " 。也許正因為 他為人的憨厚、誠懇和質樸 , 才決定了他 藝術的敦厚自然的基調。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對作品有 " 芙蓉出水 " 和 " 錯彩樓金 " 的品分 , 吳泉棠的畫當歸前屬。他的重彩 鄉情山水都頗具天然樸拙的情趣 , 不造 作 , 不矯飾 , 不吞吐 , 不曲折 , 不含糊 , 直率中略帶稚拙 , 自然中顯露天真。仔細 揣玩 , 意蘊深邃。
我觀賞他的畫 , 不禁想 起李白那 " 小時不識月 , 呼作白玉盤 ; 又 疑瑤臺鏡 , 飛在青云端 " 的詩情 , 感受到 一種童心的天真、爛漫、樸拙和可愛 ; 又 聯想到那臉炙人口的《靜夜思》、《送王倫》等詩篇 , 覺得那感情是樸素而真摯 的。大凡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藝術作品 , 總都帶有幾分稚趣或一些古樸之風 , 這也許是因為人在童年時代還不善于掩飾內心的真跡 , 于是總會撩動觀者的心 , 而引起種種微妙的共鳴。天然不是乏味 , 樸拙亦非板滯 , 正像吳泉棠的為人 , 在他 質樸、憨厚的另一面 , 還有耿介、倔強和 智慧。這恰恰孕育并形成他繪畫藝術中的神髓 , 使他的畫具有強健的骨力和勃發的 生機。
美學家習慣于把美粗略地劃分為壯美和優美兩種類型。壯美乃陽剛之美 , 如 " 駿馬秋風塞北 ", 優美為陰柔之美 , 若 " 否花春雨江南 " 。吳泉棠是偏于優美的 , 有很強的敘述性 , 這種優美既有江南山水 畫中籬落小院的清幽和秀麗 , 還有略帶北方景致所特有的顯直清曠。吳泉棠的畫看上去平和雋永 , 其精神和力量不是藉劍拔弩張的形勢或用筆的激厲去聲張的 , 而是 悄悄地使之隱含于其中 , 透過整體的氣 韻傳達出來 , 形成內在的骨力。吳泉棠不 少精彩的畫幅都灌注了這一精神和力量。
處在變革時代的藝術家肩負著把傳統藝術從原有的形態導向新形態的使命。當代藝術家無一不在進行或企望進行藝術的創新。藝術創新從根本上說 , 就是藝 術觀念的更新 , 同時也是更集中所體現 的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變革。在承擔著這一使命的藝術家群中 , 吳泉棠是一個 走在前列的畫家??v觀吳泉棠的創作歷程 , 能看出他在藝術變革中明確的自覺 意識。在他創造的 " 重彩鄉情山水 " 畫風 中可以看到 , 他已經領悟到山水畫作為 主觀感受的方式和符號 , 這作為一個起 點是很高的。 " 寶劍鋒從磨確出 , 梅花香 自苦寒來 " 。吳泉棠用幾十載艱辛的藝術 實踐給家鄉的山水注入了生機 , 給古老 的中國畫藝術增添了新的光彩。我相信他的藝術是富有生命力的 , 他的前程是 不可限量的。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