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來源:中國美協 |
2016年6月15日下午4點,由中華藝術宮和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主辦的“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1927-1949)”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同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中華藝術宮、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之《百年巨匠——吳作人》開機儀式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中宣部原副部長、《百年巨匠》總顧問龔心瀚,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董云虎,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百年巨匠》美術篇顧問劉大為,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金越,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廣局局長胡勁軍,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秘書長俞惠煜,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高級顧問、《百年巨匠》策劃曌武,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辦公室社會責任管理處處長曹雪森,《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導師、美術史論家、《百年巨匠》總撰稿劉傳銘,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吳作人先生家屬吳寧,吳作人先生家屬商宏,北京大學教授、《百年巨匠》學術主持朱青生,《百年巨匠——吳作人》執行導演劉先輝等各界領導、嘉賓、藝術界代表數百人出席。中華藝術宮副館長李磊主持展覽開幕式及開機儀式。 這次“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1927-1949)”展,在中華藝術館33米層全部展廳展出吳作人作品100余件,內容涉及他的油畫、素描、速寫、國畫、水彩和歷史照片。“西學”展現了吳作人青年時代在歐洲所經歷的精神洗禮,“西行”展示了吳作人超脫西方,創造出獨特的具有中國氣派的油畫。展覽一方面顯示吳作人在西方的學習中已經達到了當時西方繪畫技能的最好成績,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他不局限于西方油畫傳統、試圖創造自我風格的端倪,由此讓觀眾意識到吳作人所選擇的道路是中國的藝術家在西方進行自我選擇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對后來中國藝術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吳作人在經歷了“學西方”之后,回歸中國,追求復興,走中國自己的文化道路。吳作人尋找傳統選取的是敦煌之路,在40年代兩次西行,超越了他從西方習得的純熟的油畫技巧和造型風格,而確立了與中國古代的敦煌一脈相承、不同于西洋的民族氣派的油畫,再進一步探索用水墨的民族繪畫方法來展現人生的追求和現實的表現的新方向,這一點為后來的“新中國畫”的確立做了充分地理論準備和實踐基礎,創造出獨特的有自我風格的國畫。2018年,將計劃在北京舉辦“國風·國畫:晚期吳作人(1949—1997)”大展,專門研究和展示吳作人對于中國畫的觀念和實踐。因此,吳作人的藝術就是一個時代的探索和積累,這也是《百年巨匠》紀錄片能夠印發巨大反響的原因。 本次展覽還呈現出第三個重要的主題——“干預社會 服務底層”,展現了吳作人“藝為人生”,關心社會,用藝術尋求救亡圖存之路的努力。而這其實是民國時期一批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無論出身、背景和境遇如何,都自覺和主動地將解救人民于水火、富強國家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用藝術投入了對于現實和人民的表現中。展廳中有一大面墻在循環播放影片《風云兒女》的片段和1940年重慶大轟炸的歷史影像,下面有一行大字:“吳作人追隨《義勇軍進行曲》(國歌)的作者田漢,成為他最為親密的學生和戰友,時刻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這樣的呼喚表達在自己的創作中!”這正是以吳作人為代表的民國知識分子自覺的藝術與人生選擇。 朱青生在開機儀式上介紹了《百年巨匠》的總體思路和學術宗旨,解說了《百年巨匠》與這次中華藝術宮20世紀美術研究系列展之間的關系,提示了本次展覽新的研究發現和新的理論成果。金越在開機儀式上說,《百年巨匠》紀錄片用百集的體量,把中國20世紀文藝大師的生活、追求、奮斗和創作記錄下來。這種珍貴的紀錄,對于今天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劉大為致辭說,吳作人先生的藝術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的藝術繼承和發展中華藝術的優秀傳統,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后的一代杰出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和美術活動家。龔心瀚在開機儀式上表示,吳作人的藝術生涯中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今天展出的早期吳作人在“西學”和“西行”中的珍貴作品和歷史資料,讓我們看到一代藝術巨匠吳作人“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和“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也看到了他們那一代藝術家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做出的大膽創新與上下求索。 在開機儀式上,楊京島和劉傳銘代表攝制組向上海中華藝術宮贈送《百年巨匠》美術篇光盤及系列叢書。龔心瀚、董云虎、劉大為、金越、胡勁軍、施大畏、謝小凡、俞惠煜、楊京島共同為《百年巨匠——吳作人》開機揭幕。 吳作人(1908-1997),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后的杰出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油畫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國水墨畫新風格的試驗者、創建者。在他主持中央美院期間,確立了用素描為基礎進行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第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七至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1988年,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級榮譽勛章”。
出窯(半張) 布面 油畫 100×71 1937年
打箭爐少女 木板 油畫 30×22 1944年
哥薩克兵 油畫 150×78 1931年
祭青海 油畫 61×80 1943年
甲胄 布面 油畫 61×53.5 1934年
男人體 紙質 炭筆 74×63 1930-1935年
齊白石像 木板 油畫,113.5×86 1954,中國美術館收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