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來源:中國美協 |
當地時間2016年8月2日上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冰受邀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約翰·布魯金斯學會(JohnBrookings Institute)舉行學術演講,并就當下中國藝術的話題同現場嘉賓進行了交流討論。
(左起)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徐冰、范迪安、史密森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司美茵、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李鴻 布魯金斯學會是美國著名智庫之一,被稱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庫。該學會的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在美國對華政策和促進中美關系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次活動以《中國當下藝術的活力、多樣性及外交作用》為主題,邀請范迪安、徐冰前往華盛頓進行專題演講,這也是該學會第一次舉辦以中國當代藝術為專題的學術活動。 演講開始前,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代表學會致歡迎詞,他說到:“當談到中美關系時,華盛頓的許多人容易想到南海、東海、核威脅、網絡攻擊、貿易戰爭、兩國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對方更強的恐懼等話題。當我們只聚焦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而忽略兩國其它重要、也許是更有影響的力量時,我們會變得十分狹隘。……今天,我們榮幸地請到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兩位重要嘉賓范迪安和徐冰先生,他們是文化的使者、藝術世界最有創造力的人,他們的作品及從事的工作超越了地理和文化障礙。”出席此次活動的有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李鴻、史密森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等重要嘉賓。
范迪安的演講以《全球和本土交匯下的中國藝術生態》為題。他首先談到,今天的中國正成為世界討論的話題,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也體現在視覺藝術的創造上。今日中國藝術正處在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交匯、激蕩的語境之中,認識中國藝術的創造特征和當代屬性,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國文化的發展。他介紹了近年來美術館的建設、藝術區的興起和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指出從藝術創作到社會接受、從藝術生產到文化消費,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生態結構,為今日中國藝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他以許多藝術家的創作實例分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若干重要特征,包括“都市化”主題、“新現實主義”的藝術方式、新媒體的實驗、藝術走向公共空間等現象。他特別強調,中國擁有豐富的藝術傳統和文化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創造應該一方面投入社會發展現實的“現場”,一方面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換。
徐冰在演講中談到,當代社會急速變異的現實為藝術家的創造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他結合自己的實踐,從兩方面分析了當代藝術創造力的來源。一是當代藝術的創作需要藝術家高度重視傳統文明和文化基因的價值,從思想和實踐方法論角度進行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傳統文化對于今天有著重要的調適與啟示作用。二是藝術家要從社會的現實中獲得創作能量,中國社會是一個聚集著巨大能量的“現場”,將這種能量轉換為藝術語言,就能夠產生藝術的力量。他介紹了自己的《新英文書法》、《地書》、《背后的故事》和《鳳凰》等幾個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也結合其最新的實驗電影《蜻蜓之眼》的創作展開對于這些問題的討論。
司美茵女士在隨后的發言中表示,她贊同范迪安和徐冰的觀點。她談到,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已經經歷了數個世紀,在這個過程當中西方世界獲得了來自中國的資源,中國也受到了來自西方的震撼。在當前的語境中,單獨討論“西方”與“東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放開眼光,承認不同文化的多元發展態勢和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藝術也會獲得更多的關注。
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先生主持活動
![]() ![]()
最后,范迪安、徐冰、李成和司美茵進行了聯席討論,并回答了媒體和與會嘉賓的問題。中新社、人民日報和東方衛視等多家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