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來源: |
近日南方日報出版社推出了徐志興教授又一部理論專著《中國書畫美學概論》,全書約40萬字,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中國書畫美學的思想源流、歷代書畫美學思想述評、中國書畫美學理論的十個范疇以及近現代幾位著名書畫家的美學思想(附錄部分)。其哲學思考、文化內涵、以及對中國書畫美學的理論闡釋都顯示出強烈的中國精神與中國特色。由于徐志興本人是一位國學功底頗深、詩文書畫兼修的書畫家,且在高校長期從事書畫創作及史論教學,故其對書畫美學的探究成果,絕非純理論式的空中樓閣,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他認為對中國書畫美學的研究,必須以中為體、以西為用,必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必須回歸傳統且弘揚傳統,“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曾對學生們說過:“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其文化藝術不僅博大精深、積淀深厚,而且獨具特色、無與倫比。我們為什么不去認真學習、研究并發揚、光大呢?仰人鼻息、崇洋媚外是絕對沒有出路的。中國藝術家一定要立足在中國的土地上,堅定不移地創中國人民喜愛的作品,走中國藝術發展的道路。” 徐志興教授認為若能對儒釋道三家哲學及歷代書畫理論有比較全面的理解,結合時代、社會和廣大民眾的審美需要,則其對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審美意識、審美思想和美學源流就會有愈來愈深刻的認知與體悟。他常從《周易》太極圖的陰陽之道出發,認識、分析并闡釋中國書畫美學中的系列命題,他說:“中國書畫美學中的許多概念、范疇和原理,如道與德、技與道、人與天、心與物、人與藝、意與象、意與境、情與理、形與神、氣與韻、筆與墨、虛與實、色與空、黑與白、美與丑、新與舊、繼承與發展……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體,無此無彼,無彼無此,正《周易·系辭上》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與陽的交合、二者的統一,才真正符合天地萬物之道。”他對中國書畫美學特征的闡述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茲分而述之: 一、“尊道貴德”與德藝雙馨。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皆強調“道”與“德”,其內涵雖略有差異,但基本取向卻是一致的。“尊道貴德”像一根紅線貫穿在《概論》全書的每個章節,徐志興曾針對此題作如是說:“‘尊道貴德’既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也是中國書畫最根本的藝術取向。‘道’是指宇宙的真相實體、是指天地間運動變化的規律,它是自然無為、致虛守靜且永恒長存的;當它落實到人生層面而作為我們生活修身的準則時,便稱之為‘德’。書畫家無論是做人還是從藝都應該做到‘尊道貴德’,‘道’與‘德’、‘德’與‘藝’、人品與藝品,是二而一的、不可分的。‘尊道貴德’的書畫家,才能德藝雙馨,其作品才能‘盡善盡美’,才能既造己又育人,才能為全社會、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二、“盡善盡美”與以民為本。 中國書畫藝術所一以貫之的美學思想——“盡善盡美”與“真善美”,是與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尊道貴德”的美學理想息息相通的。孔子提出了“盡善盡美”,莊子于“善美”之外又進一步彰顯了“真”——“法天貴真”,“真”、“善”、“美”三者的統一不僅展示了中華美學的根本特征,也充分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風格、民族特色和審美觀念、審美心理及審美理想。“真善美”的藝術作品以仁為本、以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講話》),故其對全社會具有積極的教育、推動和引導作用,是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 三、技道合一與天人合一。技道合一,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同構,人文之美與天文之美的同構,一直被書畫家們奉為創造藝術美之不可變易的準則。人所創造的書畫藝術達到了“自然無為”、“自然天成”的地步,即“非書也,真道也”、“非畫也,真道也”,即達到了技道合一與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天”,在古代哲學中,即道,即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融合、統一與同構,使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互比互興,則完全進入一種絕對自由的有如自然本體的境界?!陡耪摗愤€反復以古代書畫理論中提出的“肇于自然”(蔡邕《九勢》)與“造乎自然”(劉熙載《藝概》)“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張璪),來說明書畫家、書畫作品與自然(天地之道)之間的密切關系。 四、繼承傳統與革故鼎新。“繼承”與“創新”是《概論》中反復論述的一個重要命題,作者認為:“今天從昨天來,現代從傳統來,沒有‘溫故’,何能‘知新’?唯有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才能革故鼎新、走中國之路,才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講話》)。”作者在《創新論》及《借古開今,推陳出新》兩章中都作了比較詳盡的論述。 以上四個方面簡略說之,雖概而不全,卻能展示作者對中國書畫美學闡述的核心與要點。其于全書所欲突出的是天地之“道”,是民族之“德”,是人心之“善”,是藝術之“本”;其所強調的是中國道路,是中國精神,是民族特色,是時代風格。他認為一位書畫藝術家能有一顆愛國心,其就一定會愛其民族,愛其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其筆下就能自然地把歷史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傳統與創新融為一體。徐志興教授希望通過此書將中國書畫傳統中優秀的美學思想傳承、弘揚和發展,對其一些重要的原理、概念和范疇,用比較淺顯的現代語言,以自己學習、創作與教學的切身感受表達出來。此書初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后經多年積累遂至此規模。他在從事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無論是寫詩、作畫還是著書,總喜事事隨緣,有感而發,有悟而成,一切任運自然,從心流出。以心感古人之所感,以心印古人之所印,能將古今溝通,天人交應,造化即心,心即造化,心隨時代,時代隨心,則不求而自得也,不求而自明也。他愿以自己所學所會與所有同仁共識之、共析之,唯望能在古今圣賢的指引下,依指覽月,漸入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