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5來源: |
北齊貼金彩繪思惟菩薩像
眾多精美的佛像,以這樣一種料想不到的戲劇性方式,緩緩撣落身上的塵土,露出了尊容。出土的部分造像帶有紀年,從北魏的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的天圣四年(1026年)。從發掘現場看,窖藏的造像排列有序,整齊地分上下三層,坐像呈立式擺放,較完整的身軀擺在中間,頭像則沿壁邊緣排放,最上層的造像上還有席紋,并有祭燒過的痕跡。在窖坑的東側,還有運送佛像到掩埋現場的坡道。這些跡象表明,龍興寺佛像窖藏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行動。虔誠的佛教信徒擔心已被破壞的佛像再遭厄運,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掩埋了這些殘碎的佛像。佛教造像雖然受到嚴重破壞,有的碎成百塊,有的僅余部分肢體,但從保存下來的造像看,雕刻技術高超,集圓雕、浮雕、高浮雕、透雕于一身,大部分造像還保留著鮮艷的彩繪和貼金,有的還在佛像的袈裟上用各種顏色繪制了佛經故事。造像的姿態各異,表情手勢各不相同,顯示出雍容華貴的藝術效果。經過專家的努力,這些沉埋地下千年的佛像重新煥發了光彩,尤其是其中一尊北魏至東魏年間的“彩繪石雕菩薩造像”,高187厘米,雖然雙臂殘缺,但造型端莊秀美,周身散發出東方的含蓄沉靜之美,面帶耐人尋味的微笑,被專家們譽為“東方維納斯”。 北齊貼金彩繪立佛 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彌補了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對北魏和隋唐之間,特別是東魏和北齊佛教藝術研究實物資料的不足,為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及古代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等提供了珍貴資料。龍興寺佛教造像在造型和神態上與眾不同,專家稱之為“青州風格”。尤其是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保留著鮮艷的彩繪和貼金,改變了過去幾十年對于佛教造像都是素面無色的認識,為中國美術史和佛教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