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來源:中國美協 |
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絲路?巖語——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于2016年11月18日在炎黃藝術館舉行了開幕式及研討會。展覽由炎黃藝術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承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師生的巖彩畫作品百余件,并從巖彩繪畫歷史文獻、藝術考察、教學實踐、公共藝術等角度,系統展示中國巖彩繪畫20年發展歷程,闡述了巖彩繪畫與絲綢之路的深刻歷史淵源,呈現了巖彩畫創作群體繼承傳統、面向未來、多元探索的藝術風貌。
炎黃藝術館崔曉東館長在致辭中表示:巖彩繪畫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是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延展。此次把這樣一個高質量的展覽從校園里請出來,推向社會大眾,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了解巖彩繪畫,搭建一個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生活的橋梁,是炎黃藝術館作為公益性的藝術機構一直以來的社會責任。展覽十分榮幸得到了中國國家藝術基金的資金支持和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學術支持,使這個展覽不光能夠完整全面地呈現出中國巖彩繪畫的發展脈絡,也鮮活具體地呈現出當代語境中的巖彩繪畫創作狀態,因而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重要歷史意義的展覽。 中央美術學院范迪安院長在發言中談到:這個文獻展有著豐富的結構,它是由胡明哲老師主持,從2014年開始的“首屆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的成果展。胡明哲老師對復興中國的巖彩繪畫充滿熱忱,為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巖彩繪畫教學與創作體系不遺余力。兩年來,她和高研班的師生們在這個領域尋源問道,沿著絲綢之路探訪南亞國家,對巖彩繪畫的歷史特征、傳播特點都做了深入的考察,為巖彩繪畫教學規范的展開提供了保障。這次展覽的主題是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不僅著眼于政治交往與經貿往來,更是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形成文明互鑒,促使我們在新的文化情境中思考與探索從傳承到創新的課題,胡明哲老師帶著同學們以這個主題展開創作探索,是對傳承絲路文化傳統、弘揚絲路文化精華的一種非常好的實踐。
國家藝術基金專家組代表王藝、代大權先生、裔萼女士,監督部劉立明女士也對展覽豐富的內容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荒井經先生在賀電中提出:以“東方繪畫”命題為出發點的巖彩畫,是與西方現代藝術文脈不同的道路選擇,把巖彩創作活動引向現代藝術的創作理念,有著廣泛傳播的可能,具有國際性的內核。 開幕式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鄭工教授主持了專題研討會,參加研討會的嘉賓有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學)、孫景波(中央美院)、王志純(北京畫院)、林木(四川大學)、曹丹(湖北美院)、王春辰(中央美院)、葛玉君(中央美院)、趙炎(中央美院)及青年策展人高遠、石冠哲、李國華等。在研討會現場,老中青三代理論家、批評家和策展人,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關注視角,就中國巖彩繪畫的學科建設,巖彩材質語言的當代性,巖彩繪畫的理論研究和藝術史梳理等問題發表了極具建設性和對話性的看法。 展覽中,一層展區以青年一代巖彩畫家作品為主,充滿當代思考和創作活力的作品說明:中國巖彩繪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蓬勃生機。 二層展區以老一代巖彩畫家的作品為主,是他們將流落他鄉的巖彩繪畫帶回祖國,并為中國當代巖彩繪畫的復興而竭盡心力。 展覽以“絲路巖語——中國巖彩繪畫創作現場”、“東方溯源——中國巖彩繪畫源流考察”、“石窟面壁——中國巖彩繪畫經典解析”、“大地采集——中國巖彩繪畫創作方式”、“澄懷觀道——中國巖彩繪畫歷史文獻”、“回歸原點——中國巖彩繪畫教學實踐”、“服務社會——中國巖彩繪畫公共藝術”為線索,具體呈現了一條正在形成和發展的古代文明傳承與當代藝術創造之路,闡釋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及“巖彩語言”的當代價值: 絲路巖語——中國巖彩繪畫創作現場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超越疆域、民族的商貿之路,也是一條橫貫東西方的文明運河。絲路上的佛教石窟壁畫是孕育巖彩繪畫的母體,是巖彩畫家藝術語言的基因庫。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展區,絲路巖語版塊集中了中國兩代巖彩畫家的力作。通過他們充滿觸感的當代視角,展現絲路美術的恢弘圖景和巖彩語言的獨特魅力。他們的作品說明巖彩繪畫根植于深厚的東方傳統文化,具備在當代時空中多向延展的可能。一方面是傳承: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語言邏輯;一方面在生長:已經置身于全新寬廣的闡釋空間。 東方溯源——中國巖彩繪畫源流考察 巖彩繪畫是中國繪畫的一個精彩支脈,也是東方繪畫的典型方言??煞駥r彩繪畫還原于其緣起的東方的地理環境、歷史時空、文化情景中,研究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審美取向、言說方式、相互因緣……從而找到其中最有價值的閃光點呢?沿著絲路的軌跡,從印度到日本,從石窟到博物館,從古堡寺院到藝術學府,巖彩畫家們上下求索,一路行走,一路收獲。 石窟面壁——中國巖彩繪畫經典解析 印度佛教的東漸伴隨著石窟寺院的開鑿聲,犍陀羅的佛陀造像,阿富汗的青金石,匯入漢唐的中國,誕生了壯麗的龜茲石窟壁畫和恢宏的敦煌石窟壁畫……如果說在教室的敦煌壁畫摹寫是對于古代壁畫呈象方式的細致解析,那么在龜茲石窟現場的壁畫摹寫,不但再次驗證了對于呈象方式的解析,并且使目光和思維又深化了一步——目光穿透了繪畫的表層也超越了架上繪畫的邊框,思維透析出自然地質的局限與繪畫語言生成的必然,涉及到當代藝術創作最重要的“質性思考”、“空間思考”及“本土關聯”。 大地采集——中國巖彩繪畫創作方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情。中國的大陸地質以及有色砂巖與有色土的豐富性,為中國巖彩畫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和創作資源。中國巖彩畫家們行走于遼闊的山川大地之中,親手采集藝術創作所需要的天然巖彩,對于創作媒介和創作理念都有了全新的理解。于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創作材質,回歸藝術創作的真正本質,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深刻反思“人與自然”這個永恒的主題,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巖彩畫家獨特的創作方式。 澄懷觀道——中國巖彩繪畫歷史文獻 一個新的概念從初始提出到被廣泛認同,如同生命的成長,有外界的支持或質疑,有自身的努力與反思。“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使我們認識到人類文明之間并不只有隔閡,包容互鑒、共同發展才是主流;“巖彩繪畫”這個概念使我們重新發現曾被忽略的藝術經典,由此激活本土繪畫的當代轉型。巖彩畫家們澄懷觀道——用卓然的智慧發現了一條文明傳承的新路徑,用不懈的努力驗證了自己的追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回歸原點——中國巖彩繪畫教學實踐 巖彩繪畫作為一個獨立的不可取代的語言方式,有明確的語言要素和語法結構,這是巖彩繪畫的創作基礎?,F有的中國繪畫課程體系——油畫具象寫實模式,中國畫水墨模式和工筆模式,都不能成為巖彩繪畫的創作基礎。所以巖彩繪畫需要回歸繪畫語言的原點,追溯中國巖彩繪畫發生的源頭,自我創建屬于“巖彩”的“當代”的課程體系。經歷了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平面造形”、“色彩配置”、“材質質覺”、“經典解析”、“巖彩寫生”等基礎課程已經成熟,“大地采集”、“平凡物語”、“載體拓展”等獨特的創作課程也成功實驗。巖彩繪畫課程體系被業內譽為“運用現代方法論,成功轉化傳統原點的一個可實施方案。有效填補了現有美術教育的學科空白。”因為展場有限,此次只能選擇一部分展示。 服務社會——中國巖彩繪畫公共藝術 中國巖彩繪畫的源頭——古代佛教石窟壁畫即是公共藝術。大面積平涂的濃郁色塊,巖彩顆粒豐富厚重的材質肌理,使壁畫具有強烈的視覺力度,為僧侶信眾禮佛修行提供了觀想的途徑。今天,如何使中國巖彩繪畫回歸大眾視野,融入社會生活,始終是巖彩畫家們努力思考的問題。2016年,武漢地鐵2號線巨龍大道站巖彩壁畫和河北淶水縣百里峽彩虹小鎮色彩改造兩個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巖彩繪畫服務社會,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成功案例。 展覽將持續到12月11日。在近一個月的展期內,圍繞展覽主題,炎黃藝術館還將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聯合舉辦一系列精彩的學術講座和公共藝術教育活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