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來源:中國美協 |
第九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暨系列活動成功舉辦 本體與多元——第九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
2016年11月26日,本體與多元——第九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暨系列活動在南京藝術學院啟幕。
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支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南京藝術學院承辦。系列活動包括多個展覽與研討板塊,有“本體與多元”——第九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大匠之風”現代手工藝中外名家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現代手工藝國際工作坊展、主題論壇、學術對話、現代手工藝市集等,整個活動將歷時半個月,12月11日閉幕。 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何潔、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許奮、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苗登宇及全國14所參展院校代表出席開幕式。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發來賀信,原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馮建親宣布展覽暨系列活動開幕。開幕式由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何曉佑主持。
何潔宣讀徐里賀信 開幕式上,何潔首先宣讀徐里賀信。賀信提到:“真實世界有多元需求,任何單一的研究、教學力量都難以面對不斷變化中的未來,中國現代手工藝有自身的既定身份,也有拓展的必要,全國各藝術院校甚至綜合院校的藝術學科應該聯合起來,相互促進、坦誠對話。中國美術家協會重申使命,將努力做好引導、組織和協調工作,繼續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為院校創造健康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國際化、多元化為共同發展目標,構建一個真正的學院現代手工藝之家?!?/span>
何曉佑主持開幕式并宣讀張大良賀信 何曉佑宣讀張大良賀文。賀信提到:“本屆展覽的主題為‘本體與多元’,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概念,它代表學院面向社會、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決心,也顯現學院對‘工匠精神’的深層次解讀。我們有理由相信,第九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將在‘傳承’、‘復興’、‘創新’、‘跨界’等熱點問題上有整體突破。學院手工藝的研究、創作與教學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平臺,我們將與國際同類一流院校展開合作,深度對話,構建更豐富、更合乎理想的共生空間。”
劉偉冬致開幕詞 劉偉冬在開幕詞中表示:“對手工藝專業的高度重視,貫穿于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科的整個發展歷程。從民國時期的‘手工’、‘圖案’及‘實用美術’教學到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工藝美術’教學,再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藝術設計’教學等不同專業形態的轉型,在相當長的時間段中,南藝設計等同于工藝美術,等同于現代手工藝。……通過本次展覽與論壇的交流,將使我們對手工藝的內涵與外延獲得更加深入的共識,也將為手工藝事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寶貴的思想火花。南京藝術學院也將與兄弟院校的朋友們一起,繼續支持學院現代手工藝,腳踏實地、不遺余力?!?/span> 本次學院展共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共14所院校參展。 參展作品283件,包括陶藝、漆藝、玻璃藝術、纖維藝術、首飾、金屬藝術等材料工藝;呈現了陳設品、實用品、家具用品、器皿、屏風、雕塑、裝置等表現形態;展示了現代手工藝與文創產品設計、弘揚文化遺產傳承與延伸設計、時尚與奢侈品設計的銜接與融合;突出體現了“工匠精神”的類型示范與天然習性。 這些現代手工藝作品,具有鮮明的創造意識與藝術品格。它們或是以傳統工藝美術、民間藝術、手工技藝及制成品為文化資源,進行嫁接與變體;或是在延續以手工制作與獨件完成方式的同時,融入了現代設計的創意路徑與形式手法;或是借鑒了國外學院手工藝工作室運動的案例與范式,又吸收了當代藝術的思想理論與心靈睿智,語法與樣式;或是十分強調原創性與個人的生活體驗與藝術追求。 展覽以作品的規模、品質、形式以及多元性,豐富了現代手工藝的概念與內涵,擴展了外部形態與表現力,體現了學院現代手工藝教育的快速與蓬勃發展,表現了高水準的創造與當代集體風格,反映了現代手工藝的發展趨勢,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藝術創造首屏劃出了新的起點。 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發展至今已是第九屆,從“傳承與超越”、“傳統與時尚”、“返手歸真”、“精工造物”、“走進手工作坊”、“手心相印傳承創新”、“生活之美”、“手藝的溫度”到本屆學院展主題“本體與多元”,學院展沿著當初的設想,反映了當下藝術院校對手工藝專業的思考與實踐,同時也見證了傳統手工藝向現代手工藝的轉型。 本體與多元——主題論壇
11月26日上午主題論壇環節,5所院校代表以手工藝的本體與核心為中心進行專題演講,并就本次展覽以及本學校的手工藝學科教育、現代手工藝學科發展狀況進行討論。
郭線廬發表演講 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工匠精神、精工造物》。他提到應該注意當代工匠精神的重提,重新審視中華民族精工造物的嚴謹和專注,打造至善至美的民族精品。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重新審視中國工匠精神,是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這意味著從藝術本體出發,尊重藝術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不斷改進、持續創新,才能成就藝術精品。當然,重提工匠精神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研究其制作程序上,更不應該式模式化的復制,而是將其提煉為新的哲理和新的價值取向,體現時代精神、順應時代的發展。
杭間發表演講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的演講題目是《現代手工藝學院展現狀與什么是手工藝內核》。他認為,對作品的觀察、使用和鑒賞與人的年齡段有關,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理解,就如傳統和現代的轉變。要從學理上做出思考和演示,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順應時代發展,各個流派變化,有自己的追求,擁有明晰的路徑,來創作自己的風格。他還提到了文化格局和傳統文化的問題,希望人們能夠避開現代體制化、政治化的簡單符號化、標簽化理解,恢復正常的討論狀態,回到學院,討論物體的背后關系,才是當代美學重要的元素。
汪大偉發表演講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呼喚手的回歸,重塑學院經典》。他表示,科技是生產力,而手是科技的延伸,是本原。手作的工藝當中,需要熟能生巧,巧中生趣,趣中生情的意識。從古代的鉆木取火、劈石成斧到現代的摩天大樓,無一不是靠手的創造。接著,他強調了手的思維、功夫和體驗。列舉了民間的手工藝的看法和例子,“高手在民間”就是手工藝具有的時尚引領性。最后,他強調要傳承與創新,在學術的引領下,回歸本原,擁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取向,呼吁用雙手打造東方審美新坐標。
許奮發表演講 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許奮教授的演講題目是《百年手藝之路》。他通過湖北美院的創學背景及歷史,深入介紹了工藝美術在湖北美院的發展。1920年創辦的武昌美術專門學校,是如今湖北美院的前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在藝術教育系設置了圖工組,在1940年便有了許多工藝美術的課程教學。且擁有來自法國等留學歸來的學者的優良師資資源。2012年開始恢復工藝美術專業,并于2014年單獨發展招生,提出了全新的工藝美術教學理念,將各工藝美術專業并入設計系,與其他學科互相促進、融合發展,使工藝美術教學更加多元,使科學研究發起更多的新課題,使設計創造擁有更多可能性。演講結尾,他強調“手工藝是人們生活中的藝術,以最熟悉的材料和技藝形成造物的成果,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都將帶給人們生活的持久感動”,表達了對工藝美術教學的不懈追求。
李立新發表演講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常務副主編李立新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價值重構中的現代手工藝》。他提出,設計的轉型是一種價值和價值觀的轉型。從一開始的形式追隨功能到追求幻想再到追隨理念,體現了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形式的變化。設計價值的沖突體現在本土和外來設計觀、傳統和現代設計觀、不同設計觀主題的沖突。設計價值應體現三大原則:人文關懷的設計;堅持設計的義利統一;注重社會和生活的和諧。在當今時代,我們應建立開放的設計價值觀,因為價值重構中的現代手工藝價值運用了先進的技術級工具;考慮了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注重需求者的感性;并模糊了工藝與藝術的界限,使得工藝美術走向了多元化的層面?,F代手工藝可以彌補現代設計的不足,現代手工藝對于中國現代價值的重建,有助于中國自身設計價值觀的構建。 本體與多元——學術對話
11月26日下午,各院校嘉賓圍繞展覽主題“本體與多元”展開學術對話。從教學及學科建設的角度分析了各自學校工藝美術學科的建設情況,并對未來的發展作了深入解讀。來自英國的外教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與會嘉賓還圍繞手工藝相關話題與觀眾進行交流研討。學術對話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系趙泉泉博士主持。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謝亞平的演講題目是《川美手工藝的創作生態和創作邏輯》,介紹了四川美術學院的手工藝教學傳統。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歷史悠久,現代手工藝教學歸于工藝美術,可謂設計學院里的一股暗流。四川美術學院的手工藝與美術學的關系尤為密切。與基于工業技術為批量產品進行的設計行為相比,手工藝更強調人的本體性。手藝的本體即是人的存在,因此,對傳統手工藝的研究,應該去尋找造物原點,去尋找人與身體之間的關系,注重生物邏輯而不是機械邏輯。而工匠的體悟則仰仗一代代人的傳承,每個人都是發展的基礎。人與人的相互交流,形成一種網絡性的依賴。在相互溝通的情形下,才能保持最真實的感受,由此形成一種開放式的教育。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齊喆的演講題目是《從高校教育的角度進行文化遺產的傳承——作為新裝飾材料的廣彩教學研究》,他以廣彩藝術的延伸設計課程為案例,介紹了廣州美術學院在工藝美術學科下的研究與發展。廣彩工作室是廣州美術學院裝飾藝術專業的學生進入三年級之后的第一個專業材料工作室,在教學方式上,強調講授與工作室創作的結合。在創作教學方面,鼓勵各類實驗性的探索,例如將平面與立體空間進行結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空間結合等等。另一方面,廣彩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其傳承如何與現代教學對接,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框架下繼續傳承,也是該專業一直在思考,并努力回應的問題。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玉庭介紹了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北京服裝學院的造型藝術系分為四個專業:雕塑、公共藝術、國畫、油畫。其中,雕塑和公共藝術專業與手工藝關系最為密切。學院將手工藝課程貫穿到了這些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去。他用了許多生動的作品案例,向觀眾展示了該校的手工藝課程如何以純藝術理念為指導進行創作。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周博的演講題目是《共生——當代手工藝的四種理路》,他從“道”、“產業”、“形式”、“觀念”四個層面對手工藝的本體進行了解讀。并針對性地對此次展覽的作品從以上四個層面進行了劃分與比較。他認為,手工藝中含有樸素的哲學、智慧和思想,在造物中包含著宇宙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學院中手工藝教育的意義正在于,讓學生更深地了解到傳統手藝,從中發現設計的各種可能性。所謂的創新應當從“有”中生“有”,而不是“無”中生“有”。 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林棟的演講題目是《魯美工藝美術的介紹與愿景》。他不僅介紹了魯迅美術學院手工藝的專業建設,也談及對傳統、對現代手工藝的諸多思考。魯美美術教學部正式成立于2015年的上半年,有8個工作室,分別是:玻璃藝術工作室、陶瓷藝術工作室、金屬首飾藝術工作室、綜合漆藝工作室、綜合材料藝術工作室、綜合印刷藝術工作室、漆畫藝術工作室、立體漆藝工作室。其中綜合材料工作室的開設目的是為藝術創作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讓藝術的外沿更大,受限制更小。在專業教學中,他以綜合漆藝工作室為例,展示了師生如何在專業教學中探索漆藝在形態與表達方面多元化的可能性。此外,他還分享了對如何傳承手工藝傳統的思考。 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李明謙從工藝美術的社會關系角度闡述了他對手工藝本體定位的思考。天津美術學院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手工藝課程體系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人本教學理念被放在第一位,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在工藝美術中,則需要尊重每種材料的性質,才有各種藝術形式工藝的實現。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把握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另一方面還需要讓學生能夠超越專業的限制,達到“通”的境界,讓學院教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下具有個人情感的現代造物藝術人才培養”。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董波從研究中的價值觀問題出發,引出了他對于非遺工作的思考。他認為,非遺是一種在現代文化的語境下形成的觀念。手工藝為人所帶來的感官體驗,正是它在當今時代獲得獨特價值與地位的原因。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與物質文化密不可分的,它所關注具體時空、具體場合,更甚于其對身邊的感受。 英國新白金漢大學/南京藝術學院陶瓷工作坊外教Prof.NeilBrownsword的演講題目是《廢墟上的詩人》。他從個人經歷出發,介紹了英國的陶瓷工業中心(Stoke)斯托克的發展歷史,回顧了最近幾十年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斯托克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他是怎樣通過一些藝術項目來展示斯托克后工業的景象。在發言中,他著重介紹了最近由他發起、其他各國學者合作的項目“國家寶藏”,向觀眾呈現了他們是如何嘗試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傳承與保護的。 在自由討論階段,與會嘉賓圍繞手工藝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中的實際困難,以及與本屆展覽主題“本體與多元”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研討。在接受觀眾提問的最后環節中,嘉賓們回答了手工藝專業的前景,手工藝實踐的跨界等問題。 主持人趙泉泉作會議總結:整場研討會為與會者帶來了既有內容又有深度的討論。什么才是當今時代的手工藝?手工藝的現代性是什么?手工藝傳統應如何被傳承和保護?手工藝在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多元化的技術條件下有哪些發展機遇?盡管這些問題不會有最終的答案,但是通過本次研討會,對于這些問題的提出與思考卻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收獲,為手工藝事業的繼續發展指出了新的可能性。
供稿/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編輯/楊雷,審校/咸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