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來源:中國美協 |
11月2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大師面對面系列講座”之“中國精神、文化自信──淺談中國美術創作”專題講座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此次講座由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主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陳孟昕、劉萬鳴主持講座。
“與大師面對面”系列講座堅持“秉承傳統、契合當代”的理念和“分享包容、精進有序”的教學宗旨,使學生得到與大師面對面對話的機會,拓展學生更為寬廣的學術視野。
徐里書記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繁榮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出發,解讀了“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和對美術創作的重大現實意義。他深刻闡述了美術創作在彰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介紹了中國美協圍繞中心工作,舉辦的系列美術展覽和對外美術交流活動,還就大家關注的展覽評選評獎工作,以及美術界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級200多位博士生、碩士生進行了對話和探討。
徐里談到,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因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文化自信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span>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此外,“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美術植根于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并融合、吸收西方美學元素為我所用,成為近現代以來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美術大師的創作思路。他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成功范例,恰恰成為“文化自信”的有力證明?! ?/span>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于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興旺,文化必然興盛,中華文化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 ?/span> 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習近平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span>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