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6來源:中國美協 |
2016年12月20日,“再遇芥子園——《芥子園畫傳》與當代繪畫名家對話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此次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學術支持,國家圖書館展覽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共同承辦。
韓永進、徐里、范迪安等嘉賓出席開幕式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館長韓永進,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策展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何家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畫家張立辰,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等出席開幕式,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主持開幕式。
韓永進致辭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館長韓永進首先致辭。他介紹了國家典籍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舉辦的一系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展覽。對于此次展覽,他表示:“流傳數百年的經典文本《芥子園畫傳》不僅是我國古代畫譜的巔峰之作,風行海內外,也是古代彩色套印技術的典范。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館之初,就曾被作為古代彩色套印技術的典范呈現在‘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上。如今,《芥子園畫傳》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中國畫領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符號。”他認為:“此次展覽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國圖所珍藏《芥子園畫傳》的十幾部有代表性的中外文版本以及當代名家的優秀美術作品聯袂展出。這些古今作品交相輝映,以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歷史文化和繪畫藝術的距離,是現代人特別是美術愛好者與古人跨越時空展開的一次關于傳統繪畫的對話和交流,是現代人對《芥子園畫傳》這一經典畫譜的深度解讀。”同時此次展覽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利用自身的館藏資源,與中國美術家協會攜手,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等機構的支持下,將文化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徐里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在致辭中表示:“《芥子園畫傳》是誕生于清代的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圖譜,從用筆方法到筆墨技法,從章法布局到創作示范,為學習者提供了完整的繪畫技法。近現代中國畫壇都以該畫譜作為學習進修的范本,在該畫譜熏陶下,培養和造就了無數的中國畫名家。當今,無論是學院教學,還是師承創作,凡學習中國畫者必臨《芥子園畫傳》,稱其為啟蒙良師。今天這次展覽,一方面展出《芥子園畫傳》文獻;另一方面邀請當代名家展出研習《芥子園畫譜》成果的精品力作。展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通過領悟和解讀歷史文獻,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對啟示當下藝術創造有深刻的意義,也是一次對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踐行。習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并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芥子園畫傳》是經過歷史和時代檢驗的,蘊含著博大中華文化的優秀圖譜,中國畫家研習這本圖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
范迪安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致辭中表示:“認真貫徹學習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總書記講到:之所以要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因為我們有充分的文化底氣,而這個文化底氣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又充滿著今天不斷地研究和創作中所能夠汲取的動力和生機。因此,受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美協的委托,來構思和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國圖出的這個題目,美協給予大力支持正是恰逢其時,正是在我們今天需要在不斷提高對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弘揚和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形成古今的對話,需要形成對傳統資源的現代轉化與時代創新。”談到《芥子園畫傳》在今天的重新發掘,他表示:“從《芥子園畫傳》走出來,是畫家更主要的責任,這些畫家之所以有自己的創見,在藝術領域和形式上不斷地探索創新,有對于中國畫文化價值更深的體味,就是從尊重傳統,沿襲傳統,從傳統已有的高度上再出發。所以中國畫今天的繁榮發展,中國畫壇越來越形成的文化共識,是我們今天特別能夠感受到的,也是深深感覺到有一種自信的景象。正因為中國畫歷史悠久、積累豐厚,給當代畫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弘揚民族意識,把中國畫的藝術提到時代的高度,這是中國畫家和整個美術界所需要謀求的方向。此次展覽一方面讓美術界和公眾能夠欣賞到《芥子園畫傳》的很多版本,從而喚醒更深厚的歷史意識、傳統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欣賞當代藝術名家新的創造,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看到中國畫發展新的氣象。”
何家英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何家英在致辭中談到:“我們學習《芥子園畫傳》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應在學習的過程中抓到它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又能進一步地回到生活,從生活當中體會古人曾經體驗過的。通過這樣一個引路,來學習如何把生活變成藝術。學習中國畫的時候,需要我們先掌握一定的方法,在不懂得方法的時候,面對真實的大山大水、一草一木,我們都會束手無策。中國文化的高度,造就了這樣的繪畫體系。這種繪畫體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它與西方藝術成為了兩個相對照的,完全不同的,有著自己文脈的文化。所以,我們提出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有著悠久的、深厚的、非常偉大的藝術。我們今天談自信,是因為我們的藝術家在不斷創造著中國藝術的新的輝煌。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不能夠輕視、貶低和忘記自己的傳統,而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流行性的藝術形式,變成一種民族虛無主義。但同時也要警惕,在學習中不能僅僅把《芥子園畫傳》當成一個死的東西,一個樣式,學習古人如果只學到樣式就將無法創造,要帶著創造的思路來學習古人,成為今天的新的創造者。”
李虹霖主持開幕式 此次展覽由范迪安、李虹霖、吳洪亮共同策劃,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策展、藝術家資源與國家圖書館的古典文獻資源相結合的一次全新嘗試。展覽得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等機構的支持,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的協作下,引入開放的策展理念,建構了一個在“芥子園”中穿越古今的對話模式,是一次激活傳統、面向未來的展覽實踐,也是從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萃取精華、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有益嘗試。
展出作品 此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國家圖書館所藏《芥子園畫傳》的十幾種珍貴中外文版本,詳細梳理了《芥子園畫傳》的源流脈絡。作品選擇上,不但有在20世紀中國畫學演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也展出了當代中國畫名家的精品,以及各種媒介材料和不同形態的當代藝術作品。參展藝術家(按姓氏拼音排列)包括白鵬、陳平、陳孟昕、董立軍、范揚、馮遠 高茜、郝邦義、何家英、賈廣健、江宏偉、金江波、李魁正、劉大為、劉文生、龍瑞、魯闊、莫曉松、潘公凱、丘挺、史國良、蘇百鈞、孫其峰、唐勇力、田黎明、王雷、王少軍、蕭玉田、徐冰、徐龍森、于水、岳黔山、張見、張偉、張燁、張立辰、鄭慶余等近四十余位,是一次真正的名家匯聚、精品匯集的對話傳統的展覽。傳統的繼承是延續和創造共同作用的過程,此次展覽正是著眼于這種關系的建構。作品多元化背后呈現的是展覽的開放態度,面對傳統,我們不僅可以與古為徒,更能夠與古為友,在一次次遇見重釋經典。在展覽空間設計上,則將中國的園林空間的回環曲折、一步一景與藝術作品相結合,尤其是雕塑、裝置、影像藝術的介入,使整個展覽于優雅間更現靈動。
范迪安、張立辰等嘉賓參觀展覽
李虹霖向薛永年介紹展覽情況
徐里等嘉賓參觀展覽
“再遇芥子園——《芥子園畫傳》與當代名家對話展” 學術研討會
當日下午,展覽學術研討會在典籍博物館召開。會議持續了近五個小時,來自各高校、研究機構的十幾位美術史學者、批評家、藝術家等參與了討論。在發言中,與會嘉賓無空話、無套話,從各自的學術研究、創作經驗、工作經歷出發,圍繞《芥子園畫傳》本體以及此次展覽發表見解、提供建議,其真知灼見對當下的學術生態、展覽機制都有啟迪意義。
吳洪亮主持研討會 研討會由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北京畫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他表示本次研討會旨在討論《芥子園畫傳》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傳統在當下再激活的問題,傳統是一種資源,如果傳統不被重新激活,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首先介紹了此次展覽的初衷是立足國圖館藏,傳承經典文化,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文化橋梁。他從自己兒時的學畫、臨摹經歷談起,深切體會到《芥子園畫傳》中蘊含的中國匠人精神和先賢智慧,并認為良好、扎實的繪畫基本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薛永年在研討會上發言 嘉賓中首先發言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美術史學家薛永年教授。他從清初學術集大成的時代背景切入,梳理了《芥子園畫傳》的圖像來源、成書過程、社會傳播等問題,并肯定其作為一部中國畫教材的廣泛影響。薛永年先生也結合自己的學畫經歷,聯系二十世紀以來全盤西化和古為新用兩種思潮談到了《芥子園畫傳》的臨摹、程式等問題。值得強調的是,他以《芥子園畫傳》的當代理解為例來講習總書記講話中的“文化自信”問題,認為:“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研究我們的傳統,做到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何家英在發言中,從創作者的角度具體講述了自己對學習傳統的認識。他認為,展覽“再遇”的提法很有意思,當我們對傳統的繼承比較忽略和淡忘時,“再遇芥子園”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傳統的契機。在傳統的中國畫學習中,臨摹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缺乏臨摹的前提下,面對寫生我們常常束手無策,《芥子園畫傳》恰恰引導了我們如何看待中國畫的規律性問題。何家英院長還提出,作為版畫的呈現方式,《芥子園畫傳》在表現筆墨上是缺失的,而筆墨又是中國畫的核心,是中國繪畫區別于西方的獨一無二之處。中國畫的學習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式,一個是以師法為前提,從自然當中真切地提煉美;另外一種是惰性傳統,依賴于古人提供的程式而不具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再遇芥子園,重新認識這個問題,對中國畫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同樣從創作者角度進行思考的還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張偉和藝術家王雷。張偉講述了自己上學時老師明確反對臨摹《芥子園畫傳》,以及在蘇聯進行雕塑創作時,從《芥子園畫傳》獲得啟發突破雕塑不能塑造風景的限制等經歷,肯定了《芥子園畫傳》啟蒙思想方式引導的價值。他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知上的改變非常重要,不能只把視覺描摹作為唯一手段,知覺性的描摹也十分重要。王雷也結合自己打破筆墨觀念,用宣紙進行創作的體會,講述了在當代藝術中如何利用傳統、激活傳統的經驗。 《美術觀察》編輯部主任董立軍在梳理古代繪畫發展的基礎上指出,《芥子園畫傳》的產生實際上是繪畫發展到清代全面鋪開、繼承傳統的結果。他總結了《芥子園畫傳》的四個特點:第一,畫論開篇,深入淺出,適合教學,適合使用。第二,讓中國畫語匯的邏輯更加清晰。第三,具有豐富的文化手段,譜傳結合。既有名家作品,又能促進創新。第四,具有程式化特征,既可以提煉藝術,也可能向前走。最后,董立軍指出,文化自信不能靠喊,我們要把自負的心打掉,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同樣從《芥子園畫傳》本體入手進行研究的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邵彥、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等。邵彥從自己教員的身份出發,表示自己感興趣的還是《芥子園畫傳》作為一部教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原因。通過大量的對比和細致的分析,邵彥總結出《芥子園畫傳》的三點優勢:第一是層級合理,編排精當;第二是內容實用,容量豐富;最后是彩色精印,編繪刻印皆精。也正是這三點,促使《芥子園畫傳》成為風靡海內外、具有獨一無二影響力的古代畫譜。朱萬章的發言題目為《以<芥子園畫傳>為例談請代繪畫的傳移模寫》,他通過列舉王禮、陳祺、蘇仁山等多位清代畫家的具體實例,有力地證明了《芥子園畫傳》對畫家創作的深刻影響。也由此提出了由《芥子園畫傳》引發的因循守舊的程式化問題,黃賓虹就明確反對臨摹《芥子園畫傳》。但朱萬章也指出,《芥子園畫傳》從客觀上提供了繪畫的藍本,解決繪畫中的技術問題,其所導致的因循守舊,實際上是學畫者食古不化的結果。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借用李可染的辦法:用最大的勇氣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中另一個引起熱議的話題是《芥子園畫傳》的版本問題,美國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托馬斯·艾比(Thomas Ebrey)、北京畫院研究員呂曉、國家圖書館館員楊印民都圍繞這一問題做了發言。托馬斯·艾比的研究專長是《十竹齋書畫譜》,他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翻閱了超過二百五十個版本的《十竹齋書畫譜》,拍攝了數千張照片,并做成了自己的數據庫。接下來,他將把精力集中在《芥子園畫傳》的研究,現已搜集到不少版本,但對于到底哪個是康熙初版這樣的基礎問題,學界仍無定論。他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得到各方面的專業意見,與中國學者進行交流。呂曉的發言集中在王概與《芥子園畫傳初集》的相關問題。她從“王概本”與“巢勛本”的對比入手,發現“巢勛本”在繪畫水平、印制水平上的以訛傳訛,嚴重影響了《芥子園畫傳》的水準。此外,呂曉還從古原宏伸對《芥子園畫傳》的研究入手,結合人物的交游圈,探討了李漁、王概的為人、藝術等問題,并對龔賢作為王概的老師而作品卻未被收入《芥子園畫傳》這個有趣的議題進行了解析。楊印民的研究圍繞國圖與上圖所藏《芥子園畫傳》初集的版本認識展開,就學界普遍認為的國圖所藏《芥子園畫傳初集》被定為姑蘇趙氏書業堂翻刻本這一問題提出了質疑。他通過印章、跋文等對比探討,認為前人的結論論據不足。 除了圍繞《芥子園畫傳》展開的本體研究外,與會學者也談到由展覽引發的思考和啟示。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曹慶暉教授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談此次展覽的延伸意義。他認為從此次展覽的構思來看,美協、國圖的合作找到了切入點,在資源切入上是一個很好的討論。他結合自己策劃的“從木刻到版畫”的展覽經驗,認為不同領域的合作,需要更多的融會貫通,而我們的現代教育、現代管理越來越區隔化,精細化,專門化,本質上來講是不利于跨領域合作的。涉及到文化自信問題,曹慶暉認為導致文化不自信的原因很復雜,專業化導致的文化不能貫通是很大原因。這個后果和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是相關的,通過把一些不顯露的資源進行激發,更有利于推進文化的貫通。中央美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岳潔瓊結合央美近年的“文明的回響”、“為勞模造像”、藝術與生命科學等項目經驗,認為傳統在當下的激活是非常重要的話題。“再遇芥子園”的思路與央美對于傳統在當代的再理解、再利用是一致的。德美藝嘉總經理賈建新結合自己豐富的國際文化交流經驗指出,在國外對中國古代藝術有很高識別性的,一個是宋徽宗的翰林圖畫院,另一個是《芥子園畫傳》,所以此次展覽是非常有意義的。他也對國圖展覽的學術性、豐富的知識性給予了肯定。 《美術》雜志副主編盛葳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與藝術史演變邏輯之間的關系入手,聯系古代美術史“遠師某某”的現象,進行了頗富思辨性的思考。他從經濟史、傳播史的角度進行解讀,《芥子園畫傳》既是制版技術、印刷業進步的產物,也是遠師某人得以實現的一個途徑,也就有效證明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確實能夠從外部推動藝術史的演進。與盛葳從理論入手不同,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于洋是從近現代美術史的發展來看《芥子園畫傳》的意義。在民國時期,中國畫畫法改革,從舊畫譜到新畫法的覆蓋變革已經歷很多輪。作為一個中國畫的語法典籍,《芥子園畫傳》所涉及的臨摹與寫生的爭論是始終存在的課題?!督孀訄@畫傳》是對傳統畫法系統性的整合,但也只是其中表象性的一脈,并不是傳統本身。在拆分過程中出現的訛傳,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傳統的繪畫方式,值得我們思考。
嘉賓合影 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得益于中國美術家協會與國家典籍博物館的通力合作和資源整合,秉承了策展委員會一貫的立足學術的展覽態度,是構建當今中國文化自信的具體實踐。這次全新的嘗試對以后美協的展覽形式和策展思路具有借鑒意義。今后,中國美術家協會將繼續加強此類合作,為廣大專業人士、普通民眾帶來更多內容豐富而精彩的優秀展覽。
展覽現場
供稿: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秘書組 文:吳洪亮/宋金明/陳魏??;圖:趙建中 編輯:楊雷/ 李周;審校:咸懿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