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8來源:中國美協 |
2017年3月26日,“對話·呂佩爾茨”講座交流活動在清華美院美術館舉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學院委員會副主任鄭藝,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肖文陵,繪畫系副主任文中言、周愛民,繪畫系教授包林、陳輝、顧黎明,德國湯若望科學與藝術基金會主席、德國貝爾藝術中心創始人維里德里希·馮·莎爾伯爵、德國湯若望科學與藝術基金會執行主席、德國貝爾藝術中心主席馬躍等出席活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敢教授主持講座。
呂佩爾茨先生首先發表演講,他表達了自己的藝術態度和對繪畫的認識。他認為,繪畫是一門古老的技藝。無論科技如何發展,都無法代替繪畫的重要性,攝影無法取代繪畫。繪畫自古以來就是用畫筆在畫布上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多年來,繪畫不斷吸引著無數藝術家創作,從繪畫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同時,在雕塑的創作中,他永遠都是親自完成,他不喜歡藝術家提供一個想法和設計圖紙,作品由別人完成的創作方式。
談到自己的繪畫經驗時,呂佩爾茨坦言:“繪畫是一件讓人煩惱、頭疼的事情,我很難想象會有藝術家在繪畫中是一直很快樂的。”所以作為藝術家這個職業在他看來是很乏味的,繪畫對于他來說大部分時候都是痛苦的,當然也有瞬間的快樂,就像是展覽的時候,就會讓他感受到快樂。就如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他來到中國舉辦展覽,也是藝術人生中簡短的快樂時光。如今已經76歲的呂佩爾茨說自己還能再畫20年,這20年里會有很多好的藝術和藝術家同臺。
隨后,原德國聯邦美術館館長,德國當代藝術史學家、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文策爾·雅克布博士與呂佩爾茨展開對話交流。隨后回答了幾位聽眾的提問。對話后,呂佩爾茨為現場觀眾即興演奏爵士樂鋼琴一曲。 “從酒神贊歌到阿卡迪亞:馬庫斯·呂佩爾茨作品展”于3月27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展期至4月28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