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1來源:太倉市文聯 |
民族音樂發展的希望在民間
“如此精美、細膩地傳承江南絲竹,并以民族音樂為載體,實現樂和、人和、心和,這是太倉江南絲竹保護傳承的一大特色,民族音樂發展的希望在民間”。這是北京民樂專家考察太倉江南絲竹留下的印象。 日前,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網站與新媒體江南采風組一行前來江南絲竹發源地太倉采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研究生宋陽、昭華民族音樂負責人田龍、學會干部張殿新等民樂專家們觀看了太倉基層絲竹社團排演,與絲竹演奏人員交流,了解對江南絲竹等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等做法。 在太倉期間,專家們首先來到古色古香的太倉江南絲竹館參觀,對太倉江南絲竹的歷史淵源、傳承發展、保護成果等給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對創新太倉江南絲竹演出季活動大加贊賞。專家們還實地考察了有關絲竹陳列品和展示品,觀摩了太倉五洋絲竹樂團演奏的《歡樂頌》《六花六節》《太湖美》,民樂專家們充分肯定太倉演奏家如行云流水般的演奏技藝,以及對“你強我弱”“你繁我簡”精準把握。 接著,專家們來到太倉瀏河文化藝術中心江南絲竹館,考察瀏河江南絲竹樂團排演,參觀了民族音樂家張曉峰藝術館,向民樂前輩張曉峰先生請教,傾聽老一輩藝術家對當下民族音樂現狀與發展的想法。專家們還來到太倉璜涇文化中心,考察璜涇民樂團的排演現場,太倉鄉鎮絲竹社團的自創自演,對絲竹音樂的普及作出了很大貢獻。 北京專家通過實地考察,對太倉如此重視開展對江南絲竹保護、傳承感到驚訝,專家們說,民族音樂的養料在民間,只有扎根民間,才能讓民樂藝術之樹常青,用中國音樂思維理解作品,詮釋作品,太倉江南絲竹的本土化,特色化,給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以新的啟迪。 太倉江南絲竹協會會長、五洋絲竹樂團團長高雪峰表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專家對太倉江南絲竹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江南絲竹是太倉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太倉要肩負“第一保護責任單位”的擔當,把江南絲竹這塊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宋祖蔭)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