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1來源:高新區文聯 |
鎮湖刺繡再次閃耀藝術魅力。4月18日,鄒英姿刺繡藝術展在江蘇省工藝美術館開幕,分“西北大漠”和“煙雨江南”兩個主要內容,展示了鄒英姿的代表性作品。江蘇省委原書記、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陳煥友,原南京軍區政委、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方祖岐上將,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以儉,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江蘇省文聯、省工藝美術協會、省工藝美術學會、省文化產業協會和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院校的代表出席開幕式。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匡暉致辭。 “西北大漠”部分,展示的是鄒英姿在游歷西北大漠之后,以蘇繡語言描繪的大漠形象。傳統針法繡出的背景與滴滴針法創造的人體像貌形成互襯與對比,突顯了泥塑的歲月滄桑。絲線的柔和特質,較之于泥塑石雕,更能給人唯美的視覺感受。獰厲肅穆的青銅器、古拙奔放的漢畫像磚石以及晉韻流淌的樓蘭書法相繼與蘇繡在時空的穿越中相逢,傳統與個性化刺繡語言促成了它們成功的結合,使蘇繡得以進入更廣闊的藝術時空。 在《孔子六藝》《長樂未央》《車馬出行圖》等作品里,鄒英姿以單純的色線、精妙的針法將畫像的刀鑿痕跡、淺浮雕的形式、磚石的肌理以及滄桑古樸的厚重歷史刻畫得十分到位?!锻仄废盗凶髌分校龔臐h畫磚里提煉元素,再現了漢代畫磚上的神韻,一針一線仿佛都是歷史的沉淀?!稑翘m書法》的工藝轉換里,作者以傳統針法打底,以滴滴針法繡繪字體本身,使破舊的絹素、靈動的筆意、濃淡枯潤的墨跡得到如實的表現,筆墨在絹素上游走的痕跡精確而逼真,尤其是飛白與枯墨之處,更是凸顯了滴滴繡獨擅的精彩。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煙雨江南”部分展示的是鄒英姿對蘇州、對生養她的蘇州高新區鎮湖的無限情感。這里呈現的作品沒有現成的圖案可資參考,它們都源于鄒英姿個人的創意,突破陳規,不泥俗套。鄒英姿嘗試用無羈的繡針記錄身邊的點點滴滴,流露著她心中的鄉情。其中,《纏繞》系列作品取材于作者的攝影作品,作者繡制了一片枝干交錯、藤蔓叢生的荒蕪叢林,大刀闊斧的亂針技法應和了主題的需要,形式與內容達到和諧統一。“纏繞”縱是難解,但總是新生的前奏,畫面蘊含唯美意象,預示了通向美好的必然性,頗具象征意味。從“纏繞”里似乎能讀出難解的思慮、百般的堅持和事物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亂針游走之間能聽出頓挫的節律。《我的家》系列以極具蘇州特色的磚雕、瓦當、老墻等元素表現出對家園的摯愛,融以傳統的吉祥圖案,物象至簡而蘇味極濃。 鄒英姿出生于鎮湖,是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她在繼承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融繪畫、攝影藝術于作品中,博采眾長,形成自己較為獨特的刺繡藝術風格。本次藝術展將持續到5月3日。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在打造“真山真水園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的進程中,搶抓蘇州邁向太湖時代的有利契機,以“蘇繡之鄉”鎮湖街道為主體設立了西部生態城,通過加大對國家級非遺蘇繡的保護、傳承、創新力度,努力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先后建成了長達1700余米的繡品街、占地8000平方米的中國刺繡藝術館和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的刺繡藝術展示中心。經過多年發展,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現已形成了集設計、生產、裝潢、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年產值超10億元級的文化產業。當今的鎮湖,刺繡精品不斷涌現,刺繡大師人才輩出,刺繡產業蓬勃發展,日益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高聞蓮/文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