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6來源:中國美協 |
為紀念中國當代山水畫大家、美術教育家呂云所一生取得的的學術成就和藝術造詣,弘揚傳頌他的太行學術精神,同時紀念他逝世三周年,由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天津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大匠之園——呂云所藝術作品展”于2017年4月15日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至5月15日。
天津美術家協會王書平主席致辭
天津美術學院鄧國源院長致辭
呂云所之子呂大江先生致辭 本次展覽從呂云所50余年藝術創作生涯中精選出160余幅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借自美術館、博物館和其他機構及私人藏家。內容豐富、多彩,文獻厚重、詳實,靚點紛呈,是一次難得的全面展示解讀呂云所先生一生學術、文獻、教育、教學的學術回顧展。 呂云所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涉縣,1962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他的家鄉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根據地,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出生于此的呂云所對這里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蜿蜒曲折的大山、溝壑,承載了呂先生的童年記憶。父母、祖輩都是普通的農民。在別人眼中的荒山野嶺,在他心中陡生了對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成為他的創作母題。從事過人物畫、連環畫創作的呂云所,畫太行時發現了自己,確立了藝術創作的美學追求,最終選擇了山水畫——畫太行山,成為“太行山之子”。
呂云所在七十五年人生歷程中,面對世事變化、人生沉浮不消極沉淪,以讀書和藝術創作內省,沉浸于高貴的精神世界,不流俗、迎合,視一切為必備的人生體驗,以此造就了自己強大的內心世界。其堅強的毅力將沉重的人生化為藝術創作靈感,以太行山為寄托,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態度,創作了大量的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創造了自己激越、悲壯、完整、豐富的人生。
呂云所從寫生出發,吸收北宋山水畫的傳統,在追求藝術創作精神性的同時,著重感性表達;經過多年的筆墨積淀,蘊太行山的象征意義與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畫的創作上將書寫性、隨機性和畫面的布局章法、繪畫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不板、不滯,韻味盎然。呂云所的太行山主題創作, “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充滿了“壯美”的詩意。展覽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呂云所早期創作的作品,包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重要影響的《漳河畔》組畫、《老來紅》及早期的人物寫生作品。《漳河畔》組畫是呂云所先生1962年在天津美院畢業時的作品,配有詳盡創作草圖、畫稿。中國美朮館館藏作品《老來紅》以及早期人物寫生用寫實印象手法,以傳統的筆墨技巧表現了太行的情感與風貌。通過鄉土意識來描繪展現太行風情,在當時畫壇和美術界引起了廣泛矚目。 第二部分是畫稿文獻系列,全面展示了呂云所近五十多年的各種精彩草圖、草稿、手稿大小畫稿,各類早期人物、山水、素描、速寫、寫生、習作、連環畫、教學雜記、名家來往信件、上學時期及文革前后出版物等文獻,可謂包羅萬象,精彩紛呈,立體全面地展示了先生一生的創作心路與歷程。 第三部分為呂云所80年代至90年代創作的《黑色積墨太行系列》,可謂畢生心血之創作,配有系列創作草圖畫稿,他追求深沉、厚重、博大、悲壯的精神,用純水墨的黑白氛圍,即“厚”又“透”的藝術語匯來表現大自然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他的積墨太行無不是他內省式心理歷程的折射,也無不是他對于中華文化與民族品格的一種精神體認,滿載了中國山水畫的現代精神。 第四部分為呂云所《太行風情系列》及畫稿用一種濃厚細膩的鄉土抒情情感,用文人筆墨來表現太行意象、以歷史與人文來超越鄉土詩情,深刻展現了先生對故土太行父老的濃郁的無限眷戀之情。《律動系列》是先生在85年86年所創作的一批帶有抽象結構所必然負載的現代精神的一個系列,精湛地體現了中國畫骨法用筆的蒼勁和純粹水墨形成的豐富多變的層次意蘊。 第五部分《寫意太行系列》是呂云所晚年回歸以筆墨為主體的獨立審美創作的。作品使觀者感受到筆墨的干濕濃淡,筆墨的強眼刺激,一任抒寫直抒胸臆的筆墨狀態,在灑脫與靈動的筆墨背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沉滯苦澀的筆墨意味,而這批"筆墨太行"恰恰是他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之內在,兩相完美結合統一的體現。呂先生用質樸厚實、蒼茫苦澀、凝重幽深的筆墨去不斷舒解他內心的苦痛、淬煉可以棲居他精神思想的太行喻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