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8來源:中國美協 |
2017年5月6日,“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在武英殿書畫館拉開帷幕,展出81件套,總計163件作品。展期近兩個月,至6月28日結束。 “清初四僧”(以下簡稱“四僧”)是指活動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四人。他們的書畫以先賢為師,兼容并蓄,既繼承優秀的繪畫傳統,又主張抒發個性和創造力,在實踐中不斷求真、求變。四人雖藝術風格各異,但基于他們坎坷曲折的生活經歷,因此他們的書畫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真摯的感情色彩,不但個性鮮明,而且藝術面貌獨特新穎,極富藝術內涵。他們的藝術特色對清代乃至近現代、當代書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為師的書畫家群體。
![]() 疏淡寒寂——弘仁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一名舫,字鷗盟。僧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別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自幼孤貧,奉母至孝,眀亡后絕意科舉,懷亡國之痛,于武夷山落發出家,終生不仕,且一生不婚。后由閩復返歙,居西干五明寺,以畢生精力探幽索奇、作詩、繪畫,曾數游黃山,康熙二年臘月病逝,葬于披云峰下。
弘仁 古槎短荻圖軸
弘仁的藝術以山水繪畫名重于世,兼寫梅花,喜繪黃山松石。繪畫初法宋人,后學元四家,崇尚倪瓚的畫法,更注重師法自然,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師”的口號。筆墨蒼勁整潔,清幽淡遠,秀潤在骨,畫境層巒疊壑,山石峻峭方硬,林木虬曲遒勁,寫取真景,突破了倪瓚平遠的面目,真實地傳達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書法學顏真卿、倪瓚,尤精于小行楷,點畫清瘦,妍麗雋秀。他既與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并稱“清初四畫僧”,又與同鄉査士標、孫逸、汪之瑞共稱為“新安四大家”,其繪畫在明清之際獨樹一幟,對于徽州地區,更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
弘仁 黃山圖冊(其一)
![]() 蒼渾幽邈——髡殘
髡殘(1612-1673)俗姓劉,字介丘。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號髡殘,又號白禿、電住道人、石道人等。他出于個人信仰在崇禎十一年(1638)出家為僧,在同鄉詩人龍人儼的家庵中修行。1658年,髡殘承接覺浪禪師的衣缽,成為曹洞宗傳人并奉命主持南京祖堂山幽棲寺。
髡殘 禪機畫趣圖軸
髡殘學養深厚,能詩工書,長于山水畫。他受明末董其昌的繪畫思想影響,尊重傳統,并從董其昌上溯“元四家”,取法黃公望、王蒙、吳鎮以至五代董、巨。在師古的基礎上更注重寫實、創新,突破前人成法桎梏,得天地造化之助。擅長使用禿筆、渴墨,以繁復豐滿的構圖,渾厚綿密的皴染,溫暖高古的設色、雄闊跌宕的氣勢在畫壇獨樹一幟。同時,他擅長借題畫詩文表達他對宇宙、人生的感悟,闡述禪學思想,是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清初四僧”之一,其藝術思想與風格對中國近現代繪畫革新產生了深遠影響。
髡殘 溪閣讀書圖扇頁
![]() 圓融冷逸——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是明代江西寧獻王朱權后裔,明亡后曾出家為僧。其字號繁多,有“傳綮”、“驢屋驢”、“雪個”、“八大山人”等。他一生經歷坎坷,始終心懷故國,常藉詩文書畫來發泄心中積郁與不甘。其花鳥畫源自林良、徐渭等寫意花鳥名家,山水則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等,造型獨特,構圖險怪,常于簡逸中現雄健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書法則是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先后吸收了上起魏晉鐘繇、二王,下至明代董其昌、王寵等人的特點,而自出己意,風格縱逸,頗具個性。
八大山人 貓石花卉圖卷
他的書畫作品在當時影響不大,但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如清代中期“揚州地區畫家群體”、晚期“海派”,及至近代齊白石、張大千等皆追躡其法。
八大山人 行書十三札冊(其一)
![]() 縱肆清奇——石濤
石濤(1642-1707)原名朱若極,廣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國變和家變,遂由家臣護送逃至全州避禍,后在當地湘山寺出家為僧,法名原濟(其款印中也有作“元濟”者),字石濤,別號濟山僧、小乘客、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滌子等。從此,石濤開始云游四方,足跡遍布湖廣、蘇浙皖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交各方朋友,以禪宗悟畫理,以自然養畫境,于當時畫壇盛行的摹古風氣之外,獨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藝名日隆。石濤曾因兩次迎駕康熙南巡,而于1690年受邀北上北京,以期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但居京不到三年便南還,再次游歷蘇、皖各地,并逐漸公開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回到揚州定居,建大滌草堂,出佛入道,靠賣畫為生。
石濤 山水人物卷(局部)
石濤是“四僧”中年齡最小,也是傳世作品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富的一位畫家。他一生以詩畫立身,其作品風格多變,個性鮮明,故頗受當時及后世鑒藏者所欣賞喜愛,這其中既有前朝遺民,也有當朝貴胄;既有文人隱士,也有巨賈富商。而他所提出的畫學理論,更是對清代及近現代中國寫意畫產生了巨大影響。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局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