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6來源:鹽城文學藝術網 |
2017年11月8日至11日,中雜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肖世革,中雜協副主席鄧寶金、齊春生,中雜協滑稽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曹志龍等一行6人考察組赴江蘇建湖進行了實地考察。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徐昕,江蘇省雜技家協會秘書長王海林,鹽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薛萬昌,鹽城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顏金泉,建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倪世勇,建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何春明、趙宇,建湖縣政協副主席、縣文聯主席徐守忠,以及建湖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縣政協、縣文聯、縣文廣新局、縣教育局、縣廣電局等單位負責人及媒體記者參加活動。建湖縣委書記陳平,縣長薛盛堂分別與考察組交換了意見。 考察組先后深入江蘇省雜技團、江蘇雜技培訓中心,縣九龍雜技培訓館,慶豐鎮董徐村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縣實驗小學雜技體驗館,建陽鎮文廣中心,縣美猴王大馬戲團,縣美好大馬戲團,縣雜技研究所,建湖雜技史料陳列室,建湖雜技非遺展示廳,建湖雜技展示館,縣雜技大劇院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在省雜技團,考察組考察了排練場地,觀看了演(學)員排練,聽取了吳其凱團長關于省雜技團、省雜技培訓中心發展情況的匯報。在縣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觀看了建湖雜技專場匯報演出。在九龍雜技培訓館,考察組與館長周海龍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該館將傳承雜技藝術與體育競技、健身娛樂相融合的培訓方法高度贊賞。在觀看建湖美猴王大民營雜技團大棚演出時,深入了解了建湖民營雜技團的隊伍構成、演出運營等相關情況。在慶豐鎮董徐村,考察組目睹了76歲雜技老藝人萬慶表演的硬氣功。在建陽鎮文廣中心,考察組與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聽到了看到了民眾對傳承發展雜技藝術的興致和熱情。在縣實驗小學雜技體驗館觀看了少兒雜技基本功展示演出,凸顯了“雜技從娃娃抓起”的鮮明特色。在縣美術館,考察組參觀了“建湖雜技攝影作品展”。在建湖雜技研究所,實地察看了該縣在雜技理論研究、雜技藝術課題承接以及建湖雜技史料搜集整理與數字化保護方面所做的具體工作。在建湖雜技非遺展示廳,詳細了解了建湖雜技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同時,專門聽取了縣領導《關于建湖雜技發展情況的匯報》。 建湖縣位于江蘇北部,地處黃海之濱,背倚蘇北平原,縣內水網縱橫,素有“水鄉明珠”之稱。全縣現轄14個鎮(區、街道),235個村(居),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人口80.06萬。建湖縣是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 建湖是我國傳統雜技三個發源地之一。建湖雜技已歷經兩千多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十八團”(今慶豐鎮)分散的八個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合并組成“建湖縣雜技團”,1959年體制上升更名為“鹽城地區雜技團”,地改市后更名為“鹽城市雜技團”,1997年增設“江蘇雜技培訓中心”,2015年6月升格為“江蘇省雜技團”。 2008年,建湖雜技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深厚的雜技文化基礎培育出江蘇省雜技團和江蘇雜技培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省雜技團勇于創新,激流勇進,在普及雜技、人才培養、節目生產、參賽獲獎、對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建湖雜技已成為全縣乃至全市、全省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和藝術品牌。9日晚,專家組在縣文化藝術中心觀看了建湖縣創建中國雜技之鄉匯報演出,演出在《紅楓似火——草帽》節目中拉開帷幕?!都t楓似火——草帽》是一個傳統的經典雜技節目,演員們加入了新的元素,表達了一種豐收的喜悅,展現出雜技藝術的精華,令人嘆為觀止。演出還表演了《邊關情月——男女桿技》、《荷塘月色——滾環》、《楊柳青——蹬鼓》、《驚風蕩——旋轉軟鋼絲》等拿手絕活,一個個精彩的節目,動作干凈利索、舒展流暢、節奏歡快,給觀眾送上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大餐。 在考察驗收期間,每到一處專家組都詳細了解我縣創建“中國雜技之鄉”工作情況,并聽取相關工作情況匯報,對建湖圍繞雜技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著力創建“中國雜技之鄉”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他們認為,建湖高度重視建湖雜技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措施實在,推進有力,亮點紛呈,雜技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希望建湖縣繼續扎實推進“中國雜技之鄉”創建工作,結合自身實際,突出地區特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繼續把建湖雜技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不斷繁榮建湖文化產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把建湖雜技打造成為中國雜技的一張靚麗名片。
專家組與匯報演出演職員工合影留念
建湖雜技老藝人萬慶表演傳統雜技
專家組觀看建湖民營雜技團演出
專家組在建湖縣美術館參觀建湖雜技攝影作品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