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8來源:中國美協 |
1月22日,由清華大學、文化部藝術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承辦,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北京畫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的“袁運甫先生追思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追思會現場
追思會現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韓景陽,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周麗寧,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陶勤(巡視員),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原副局長孫向東,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清華大學原副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王明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萬章,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主任劉欲曉,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楊冬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等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學術支持單位的領導,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鄒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曾成鋼、蘇丹、馬賽,黨委副書記吳瓊、鄭藝,院長助理方曉風,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杜大愷。袁運甫先生的夫人錢月華,袁運甫先生胞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袁運甫先生長子袁佐,次子袁加及兒媳葉承露,孫子袁瑱,袁運甫先生的老朋友、學生,原中央工藝美院的老校友,以及藝術界的很多知名藝術家、學者出席了追思會。追思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功強主持。 追思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共同追憶了袁運甫先生為國家文化事業、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韓景陽發言
韓景陽副主任表示,袁運甫先生是我國杰出的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是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是清華大學成績卓著的優秀教師。袁先生用一生的創作、知識和智慧,不斷為社會提供正能量。袁先生的一生獻給了國家的藝術事業和藝術教育事業,獻給了他永遠執著追求的藝術理想。他在從藝自述中講到:幾十年來我試著努力這樣跋涉,深深體會到藝術的有容乃大,不僅是寬容,而是一種學術的精神和態度。在藝術創作上,他沒有新作,輾轉苦思,終年辛勞,未敢懈怠。今天我們緬懷追思袁運甫先生,就是要弘揚他的藝術精神和學術思想,學習他有容乃大的學術胸懷,學習他業精于勤、不畏艱險、勇于創新探索的藝術氣魄。袁運甫先生踐行了清華學人的精神,讓這樣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繼續攀登學術高峰,創造新時代的新輝煌。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周麗寧發言 周麗寧副司長表示,作為新中國美術事業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袁運甫先生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第一,袁運甫先生積極踐行一位藝術家的民族使命和文化責任,用自己的藝術詮釋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和審美特色,這在他為國家、社會和各級組織機構創作的大批藝術杰作中得到充分地體現;第二,袁運甫先生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創新,留下了一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第三,袁運甫先生為新中國美術教育傾盡畢生精力,他秉承厚德載物的人生理想,特別強調對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形成了“大美術”的教育思想。今天在這里舉行袁運甫先生追思會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繼承先生留下來的珍貴藝術財富和精神財富,激勵后學積極奉獻社會,勇攀藝術高峰。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陶勤(巡視員)發言 陶勤副書記表示,袁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進步而成長起來的重要藝術家,袁先生在壯闊的社會生活中不斷錘煉自己,他相信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一創作理念,在每一個歷史進程中都能堅持與時俱進的審美精神,堅持藝術為社會服務、藝術將促進社會發展的主張。幾十年間,袁運甫先生以過人的精力與毅力,在公共藝術領域創作了數量驚人的杰作,這些作品的陳列地點包括人民大會堂等重要場所。此外,袁先生在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上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的油畫、水粉畫藝術創造性地將西方現代色彩學的繪畫經驗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象征性色彩相融合,在濃郁的本土化作品里展現了現代中國的新色彩審美形式,這一富于強烈現代性、原創性和民族性的色彩語言,在現代中國繪畫的發展進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果。不僅如此,袁先生還進一步將他在色彩學上的經驗和成果注入他的水墨畫創作中去,以墨為基礎、色為載體,將其幾十年時間探究的色彩學密碼植入以墨為主體的傳統水墨藝術中去,將色彩的冷暖明暗變化運用到國畫中去,使水墨藝術在光學中形成新的生命力,形成他自己獨特的彩墨風格。因此,他的繪畫作品多次被用作國禮,受到全世界的廣泛贊譽。多年來,袁運甫先生將自己的許多作品無償捐獻給國家,展現了一個人民藝術家的崇高品德。幾十年來,他用很多時間為社會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國美協中是公認的仁德寬厚、謙虛謹慎的前輩。他曾任中國美協理事、壁畫藝委會副主任等,繁雜的社會工作占用了藝術家寶貴的時間,但袁先生總是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因此,用“德藝雙馨”這個詞來贊美袁運甫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袁運甫藝術值得讓我們永遠緬懷!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發言 范迪安院長表示,在新中國以來的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袁運甫先生是一位在藝術探索創新和美術教育方面都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與名師。從1950年代開始,直到他的晚年,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不僅體現了每一個時期藝術的精湛水平,而且都走在時代前列,探索和解決了許多藝術的課題,以開創性的藝術膽識給美術界以學術的啟發和激勵,由此嵌印在共和國美術發展的光輝史冊上。從學習到工作,袁運甫先生有著特殊的經歷,那就是他先后在三所重要的美術學府經歷了從研究藝術到教學和創作,他在當年的學習階段,就從許多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汲取了為人為藝的正直、真誠和深厚的學養,而在他身上始終體現出這種優秀的風范。我們今天緬懷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精神,就是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藝術標準,把崇高的價值理念和美好的情感寄托于藝術創作之中,從而傳播中國文化價值觀念,創造文質兼美的藝術作品,共同推動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繁榮興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王明旨發言 王明旨院長表示,袁先生是個真正的藝術家。我們應好好向他學習,學習他謙虛謹慎、任勞任怨、為人師表、開拓視野、勇于創造的精神。很多美院老師都有一個愿望,就是如何將袁運甫先生的思想、藝術和品德繼承并發揚光大,大家希望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將袁先生的思想軌跡納入到學院文脈的精神中間。我非常支持這個建議,學院文脈是大學文化之魂。今天我們在這里懷念袁先生的事跡,就是要讓他的精神成為我們學院精神文脈的一部分,并在歷史的進步中發揚光大,向我們敬愛的袁先生致敬!
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原副局長孫向東發言 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原副局長孫向東回憶了袁運甫先生在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巨幅壁毯《祖國大地》重新制作過程中的往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操守和情懷。袁先生以精湛的技藝和嚴謹的態度,克服困難,使用先進材料,使這一著名作品重新煥發光彩。作品完成之后,近看群山層巒迭嶂,郁郁蔥蔥,遠處是江河湖海,蒼蒼茫茫,充分體現了祖國江山如此多嬌的藝術效果,得到了中央辦公廳領導的首肯,也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和贊揚。這幅作品凝聚了袁運甫先生的精力和他的感情,在這里我深深感謝袁運甫先生為這幅作品付出的努力、心血和感情,也深深懷念袁運甫先生。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發言 楊曉陽院長從藝術實踐、知識構成和藝術遺產三個方面對袁先生的成就和藝術人生進行概括。第一,袁先生在創作和研究、創作和教學、創作和公共藝術實踐這三個方面實現了完美結合。在創作的同時不拘呈法,不斷左右突圍,多法并用,是寫生又是創作,是表現同時又是理性思考和深層研究的結果;第二,袁先生是中西結合、古今結合、南北結合的。他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在家學淵源和向西方學習的歷史背景下,他的求學過程自然而然地打下了中西結合的知識基礎。學西畫,不忘國畫,中西結合在他的一生實踐中成為一種必然。此外,袁先生生于江南名城南通,波光水影,錦繡江山,和他長期求學工作的北方生活碰撞磨合,使他南北兼容、南北結合,互相支撐,很早就顯示出大家風范。他的為人和作品充實而有光輝,直追大美境界;第三,袁先生給我們留下了深厚遺產,必將成為中國美術史的瑰寶。他的人生就是藝術的人生,所思所想所畫所教,隨時隨地都留下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果。僅以畫家而論,其高質量作品的數量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多見的,他在八十歲高齡還不斷有新作,生命不息,創作不止,令我們感動,令我們后輩汗顏。袁先生的一生充實而有光輝,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以自己一生的成果為中國美術、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和值得重視的啟示。袁先生精神永存!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發言 任萬平副院長表示,袁運甫先生是我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公共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袁運甫一生藝技多元,創作出許多中國畫、油畫以及公共藝術作品。他的西化作品深具時代風格與本土色彩,在中國水墨畫方面注重傳統藝術的現代性轉換、發展與創新,作出了極具價值的歷史性貢獻。同時他熱衷于公共藝術創作,也常被稱為中國現代壁畫復興運動的開拓者,他的許多作品成為具有時代標志性的作品。袁運甫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國當代藝術發展并創作出大量的藝術作品,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謝袁先生為我國文化事業所作的努力,他深厚的藝術造詣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故宮博物院將永遠銘記在心。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發言 宋建明副院長表示,袁先生從藝數十年,涉獵廣泛,藝術精湛,為人師表,桃李滿園,德高望重。今天,我們回望袁先生畢生探索的藝術歷程,不難發現在袁先生的問道過程中,那些讓無數人糾結的中西藝術結合問題、藝術科目與制作工藝表現問題、小尺幅表達與巨幅構思的問題,甚至是寫實與寫意的問題,仿佛都不存在,人們能夠看見的是袁先生在大美的藝術天地里自由穿梭,因為他更關注藝術傳承與創新,關注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宏大敘事,關注雅致敦厚、意境深遠的表達。面對這些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就像袁先生一般,是那樣真誠質樸、執著絢麗的存在。作為后學的我們,當傳承袁先生作品背后所呈現的為人從藝的這份無價精神財富。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楊冬江發言 楊冬江副館長表示,袁運甫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類型多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勇于探索和創新,將西方繪畫和中國水墨畫完美地結合,推動了中國畫的現代變革與發展,在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藝術與西方藝術兩大藝術體系的深刻理解中,袁運甫先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觀念和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畫壇獨具一格的卓越藝術家。今天我們在這里緬懷袁運甫先生輝煌的一生,學習他融匯中西藝術、勇于實踐創新的精神,袁先生其實仍和我們在一起,仍在清華美院的學術傳統中,仍在清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杰作展示當中,因為他的藝術精神永存。
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萬章發言 朱萬章主任表示,袁運甫先生以其全方位的藝術修養和造詣,對中國當代美術設計、公共藝術及藝術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值得參考、值得研究的財富。在此,向袁運甫先生對當代藝術和藝術教育所作出的貢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主任劉欲曉發言 劉欲曉主任表示,袁先生是清華美術學院承前啟后集大成的藝術家,他提出的“大美術”思想,藝術為社會服務、藝術引領社會進步催生了一系列的精品力作,也契合了當今社會跨領域交流、協同創新的理念。他身體力行,投身于社會藝術、公共藝術的創作實踐,袁先生對清華美術學群的貢獻不僅只是參與其中,并相伴始終,更在于他面對社會和藝術問題上表達的學術思想和人文立場。這些想法和學術實踐,不僅完善了學群內的學術追求和精神主旨,并且從藝術角度促進了社會文明的演進,也帶動和影響了整體學群的學氛。今天我們在這里追思他、懷念他,不僅歌頌他的藝術,更贊揚他的人格和品格,袁先生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永遠懷念他。
袁運甫先生胞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發言 袁運生教授表示,在我看來,袁運甫真正的人格魅力就是他在一切場合下善于學習。向不同行業、同行業不同專業的人去學習可以學習的東西。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這個學院還是那個學院,只要他能學到東西,他一定想辦法學到,然后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他不把自己當作大家,所以才能虛心地向所有人學習,我跟他相處這么多年,我最敬重他這一點,他也是從這一點獲得最多的收獲。如果有一個學生畫了一張畫,他會從學生的某一點上找到優勢,然后指出來,這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他為什么能走這么遠或者路那么寬,在我看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正是這一點,也值得大家去研究。
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杜大愷發言 杜大愷教授作為袁先生的學生代表對追思會的舉辦表示感謝,他說,這是一場非常好的追思會,相信這對家屬是一種安慰。但從追思會現場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僅僅開這樣一個追思會是不夠的。我非常期待追思會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種共識,袁先生藝術上的成就、崇高的人格、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品質都應該形成社會財富,形成美術學院所有人共同的追求乃至更多人的共同追求。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發言 常沙娜先生表示,袁運甫同志是杰出的藝術家、教育家,我們共同經歷了不同時期藝術專業、教學創業的探索,他作出了很大貢獻。袁運甫先生始終執著地在老前輩的引領下,把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思維相融,創新、擔當,他在各個時期給國家、給藝術事業、給藝術教育盡心盡力的作出了貢獻,留下了不少各地的重要名作,成為了著名的歷史杰作,也成為了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清華美院薪火相傳重要藝術脈絡的業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發言 魯曉波院長表示,袁運甫先生是我國杰出的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高望重的學者,也是深受美術界和學院師生們崇敬和愛戴的師長。袁先生的藝術成就卓著,他在不同時期專注水粉畫、彩墨畫、裝飾藝術、壁畫和公共藝術的創作實踐以及理論研究,倡導并踐行“大美術”的道路。先生博采眾長,厚積薄發,在世紀之交,袁先生創作了重要的國家禮器中華和鐘以及為中華世紀壇主創《中華千秋頌》等等作品。通過這些作品的創作,先生深深體會到中國氣派這個藝術命題的重要性。作為中國的藝術家,特別是擁有偉大文明的國家,不能沒有這種氣派的思考和創造。袁先生在藝術創作實踐基礎上得到了真知的感悟,對我們后學者是一種啟示。創造中國氣派的當代藝術,不僅體現中國藝術獨特的表現力和審美內涵,也彰顯著中國藝術至于世界文化的價值。
袁運甫先生的夫人錢月華發言 袁運甫先生的夫人錢月華女士對追思會的舉辦表示感謝,她說,運甫心境寬闊,他的為人準則是不與人爭,但只有在藝術上他的態度會變得很固執、很頑強,他認準的對的藝術方向從不妥協,也不會隨波逐流。他一生謹慎、克儉、勤勉,不滿意的作品從不拿出來示人,生怕誤導了他的讀者,他總是對自己的創作不滿意。到了晚年,他經常一張畫要畫很多遍,以追求他所要達到的完美。他要在薄薄的宣紙上體現厚重的層次感,好多次他把紙都畫破了,還沒有達到他所要的境界,就會像個孩子似的生悶氣。他對待藝術的嚴肅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他對自己很嚴格,但是對待別人的藝術卻是那樣的推崇有加,鼓勵提攜,他永遠是在發現別人的長處。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那么多的美好,藝術是那樣迷人,他在本質上是一個非常天真的人。今天運甫已經不再糾結人世間的煩惱了,他留下如此單純美妙的藝術,已成為一個時代真實歷史的見證。運甫的一生有你們這么多閃亮的同道陪伴,他是很幸福的,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那么幸運,特別是能夠和你們在同一個時代,我代表運甫謝謝你們。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功強主持追思會 舉世聞名的東西長安街,猶如一串閃爍著藝術之光的項鏈,上面一顆顆璀璨的寶石和一個了不起的名字連在一起——袁運甫。在共和國的中心天安門廣場四周,袁運甫的藝術作品留在了南側的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巨幅壁毯《祖國大地》(與黃永玉合作)和紀念堂檐下浮雕《花環》;在西側的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壁畫《長江萬里圖》、金色大廳序廳《千里江山圖》、山東廳《泰山攬勝》和香港廳《荷塘香遠》;在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和北側的故宮博物院,袁運甫先生分別于2015年和2012年舉辦個人畫展,并有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入藏這兩座博物館;在廣場東北側的太廟,有袁先生為藝術總設計的國家千年慶典禮器《中華和鐘》。另外,袁運甫先生宏大規模的壁畫作品在西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京西賓館、中華世紀壇、燕京飯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東長安街的北京飯店、中國社會科學院、建國門地鐵站、建國飯店,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文明、開放,現代中國的新形象。自改革開放以來,袁運甫承擔了許多國家重要藝術工程的重任,它們包括: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政協文史館、國家安全部、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2008北京奧運會、全國工商聯等大型公共藝術創作。這一大批作品問世,使袁運甫先生不愧為共和國藝術形象重要的詮釋者。袁運甫教授用公共藝術的理念推動了社會大美術的發展,他身體力行,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為社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72年,他為新建的北京飯店創作大型壁畫稿《長江萬里圖》。1979年他參與了機場壁畫運動的組織工作并創作了壁畫《巴山蜀水》,機場壁畫群的落成被認為是改革開放、思想解放運動在文藝領域的標志。近幾十年來,他還分別為首都機場第二航站樓、尼泊爾議會大廈、北京世界公園、桂林七星公園、西山公園、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中學等地創作大型公共壁畫作品,這些代表時代精神的標志性作品,踐行了袁先生“藝術為社會服務,藝術將改造社會”的偉大理想。
袁運甫先生追思座談會現場
袁運甫先生是中國世紀之交最重要的畫家之一。1933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195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立即在該院任教。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院長。曾任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種工藝美術系副主任、主任,裝飾藝術系主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第二屆壁畫藝委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榮獲中國文聯頒發的“第六屆造型表演藝術獎造型藝術成就獎”。2017年12月13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1月22日下午,袁運甫先生追思座談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