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展覽主題:幾度相看憶故人——周思聰、盧沉紀念展 展覽時間:2018年6月30日起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江蘇省美術館 周思聰、盧沉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20世紀晚期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伉儷。二位先生英年早逝,但對中國現代美術史和美術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活躍于當代畫壇的許多重要畫家都曾在青年時期得到他們的無私引導與大力提攜。 本次展覽作為紀念性特展,共展出周思聰、盧沉作品80余件,時間跨度近40年。二位先生重要創作階段的代表之作如《機車大夫》、《人民和總理》、《礦工圖》組畫、《清明》、《荷花》等均有收錄,清晰可見他們從寫實到表現、從入世到出世的水墨探索和命運抗爭之路。這也是周思聰、盧沉的作品在江蘇地區最大規模的一次集中呈現,寄托了江蘇美術界對他們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西方現代繪畫技藝借助開放之風席卷中國,令中國美術界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傳統水墨畫也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周思聰、盧沉依托嚴謹扎實的表現技巧,以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嘗試在東西方藝術之間架起一座借鑒與融合的橋梁,由此成為中國畫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開拓者。他們的人生經歷曲折而充滿磨難,但通過大膽借鑒西方現代諸流派,審慎地改革水墨寫實傳統,將普世的人文關懷與中國畫的現代化創新,化作“生命美學”的力量源泉,完美詮釋了“筆墨當隨時代”的文化自覺與“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人格魅力。40年后,由二位先生所倡導的從中國傳統出發的形式探索雖得以前赴后繼,卻也在這個浮躁蔓延的時代艱難前行。傳統已不再是畫家唯一的文化歸屬,水墨畫逐漸步入了當代藝術市場的中心區域,卻只局限于少數有識之士所產生的語義效應。 此時此刻,當我們回顧周思聰、盧沉的藝術生涯,依然能被作品中流露出的樸實率真與執著堅韌的士人風骨所打動。面對當下臉譜化傾向的主題性創作與泛濫于市的當代水墨拼湊之作,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顯得那么彌足珍貴。“畫乃寂寞之道”,這一充滿孤獨、艱辛并難以獲得市場青睞的工作只有如二位先生這般完成從精神到技藝的升華質變,才能令作品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歷久彌新而又感人至深——這也正是今天,我們在此紀念周思聰、盧沉的現實意義所在。 ?、?人民的藝術家 新中國初期的中國畫壇,以蘇聯模式為藝術典范,奉行嚴格的寫實主義,注重藝術的教育功能,強調文學化地塑造典型人物與歷史主題,并進行情節性、戲劇性的刻畫。周思聰和盧沉均求學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葉淺予、李可染、蔣兆和等中國畫大家,有著嚴謹的造型基本功,并在當時繼承發展了“徐蔣體系”的寫實人物畫。他們順應時代的要求深入生活,向工農兵學習,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人新事。這一時期的繪畫,集中體現了二人卓越的水墨寫實才能。雖然運用了普遍的表現模式,卻總能以堅實深厚的人物造型和單純真摯的情感取勝。也正因為具備了結構畫面、塑造形象和駕馭筆墨的扎實功底,為他們今后探索中國畫變革之路打下了基礎。 ?、?生命不堪承受之重 《礦工圖》組畫一經誕生,便給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看到了繼蔣兆和《流民圖》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更看到周思聰和盧沉在藝術本體上的全新探索。他們大膽運用拼貼、分割、并置、重疊等現代藝術中常用的手段打破單一時空、強化抽象結構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大膽夸張變形,開創了水墨人物畫從寫實性走向表現性的一代新風。 這一鴻篇巨制凝聚了周思聰和盧沉的巨大心血與創作才能。1956年,日本畫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婦創作的《原爆圖》來華展出,周思聰看后深受觸動。1966年,盧沉開始構思表現舊社會礦工悲慘生活的組畫。1978年,周思聰和盧沉開始了《礦工圖》的創作,到1980年共同完成第一幅作品《同胞、漢奸和狗》,已歷時14年。其間他們花費多年進行創作構思,赴遼源煤礦實地采風寫生,不斷地搜集、整理素材。但隨后的創作進度并不順利,盧沉由于身體原因退出,周思聰獨自承擔起創作重任。1983年,周思聰因患類風濕病也不得不放棄組畫的創作。至此,《礦工圖》組畫僅完成“王道樂土”、“人間地獄”、“同胞、漢奸和狗”、“遺孤”四個主題。《礦工圖》組畫超越了一般敘事性的范疇,不再局限于對礦工苦難生活、侵略者暴行的具體表現,而是對人性展開了更深層次的追問,成為中國畫史上一曲未完成的悲歌。 ?、?筆墨實驗 1980 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西方現代藝術觀念開始進入中國畫壇。周思聰和盧沉都是新思潮的積極參與者,自《礦工圖》創作以來,他們便開始了水墨實驗,并一致贊同“國畫現代化”的趨勢。提出通過改變觀念,在造型、構圖、色彩上拓展中國畫的主張。盧沉認為過去的中國畫基礎教學存在很大缺陷,尤其受蘇聯影響,迷信素描與寫生訓練的萬能。1987年,盧沉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辦水墨構成班,周思聰也參與其中,共同著手教學層面的改革,第一次在中國畫教學中引入西方的“構成規律”以打破傳統的造型規范。 盧沉試圖弱化長久以來的寫實主義思維,希望能將現實主義的圖像信息置入立體派、野獸派、甚至超現實主義的構圖和語言系統中去。這一時期的周思聰則因自身身體原因,以及創作《礦工圖》組畫所帶來的身心重創,將創作目光轉向少數民族婦女,并通過對負重女形象的塑造,敏感而靈性地映射出自己在當時負重前行的人生狀態。 ?、?靜謐沉思 進入90年代,盧沉傾心于水墨寫意人物畫的藝術表現。此后的十年間,他創作了一系列以古代文人和現代市民生活為題材的水墨小品,集詩、書、畫于一體,以傳統勾勒為主,十分講究筆墨品格和趣味。 晚年的周思聰因風濕病加重,四肢關節嚴重變形,手不能握,只以兩個手指夾筆作畫,荷花是這一時期她筆下的常見題材。度過了《礦工圖》悲天憫人的入世階段,《荷花》成為周思聰藝術生涯中最出世的作品。她畫荷花沒有明顯的師承,也無速寫的積累,全憑想象。對荷花的表現拋棄了諸多技法的牽制,更接近藝術的本質。與她當時飽受病痛折磨的心態有著直觀聯系,致使最終的畫面產生了一種隱隱作痛的哀悼感。 在盧沉生命的最后幾年,經歷了喪妻之痛、疾病之痛、藝術探索之痛,寫書法、畫小品成為他的日課。以“醉酒”入畫,是盧沉晚年創作的一大特色,他借助自己手中的畫筆盡情描繪中國古今人物的“醉狀”,將自己“歡不足而適有余”的心境融入畫中。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