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書畫室、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 協辦單位: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畫院、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 承辦單位: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 展覽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6日 開幕時間:2018年8月17日上午11點整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新館1、2號展廳(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333號) 展覽前言 中國畫之山水,以師造化為基礎,將內心蘊含的體悟與景物相交融,使寄托于筆端的山水與時代人文相輝映,有包容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懷。“吞吐大荒”語出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意在吐納川海,開拓大荒之野。正暗合了許欽松的繪畫源于自然,又超脫于自然的山水格局與氣象。 作為嶺南畫派的代表畫家,許欽松繼承了嶺南畫派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涵,在置身山水畫變革的時代氛圍中,知常求變,融通求新,通過對思想、內容、題材、表現技法等方面的多維度思考,在傳統山水畫的視覺呈現和格局氣度上實施了具有創造價值的探索。因此,他的作品面貌是極具現代精神的。版畫家出身的許欽松,將版畫強烈黑白對比的審美結構用于山水畫中,同時亦融合了中國畫的水墨氣韻,呈現出雄厚大氣的畫面氛圍。在技法上,他將版畫刀法的表現融入了中國畫的筆法,于筆墨之間營造了刀砍斧鑿般的效果,為當代山水畫提供了新的審美視角。 盡管在畫法風格上有諸多新的探索,但許欽松的山水畫并非是對傳統的完全解構。他承續了傳統山水畫的文化底蘊,他的筆下多畫高山大川,山奔云涌,群山萬壑,樹木蔥翠,畫中的山水與樹木,既有南方的清麗潤澤,也有北方的渾厚蒼茫,在游觀的山水視角和天人合一的山水精神中,追尋山水畫的傳統價值。在此之上,他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基本原理,將對光與色的研究,對灰度的演繹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筆法相融合,從視覺上把握住了景物與光線的呼應關系,構成了天光云影于晦明之間的瞬間變化,營造出新的視覺體驗。 江蘇省美術館此次展出“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呈現出許欽松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探索“環視法”、“大筆墨觀”、“灰色領域研究”、“金石入畫以及光色入畫”等極具個人特色的山水畫革新面貌,開創“圣潔山水”、“吞吐大荒”的山水圖式。此次展覽既是對許欽松尋求重建山水價值道路的展現,同時也為蘇粵兩省的藝術交流提供了契機?!?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個人簡介
許欽松,1952年生,廣東澄海人。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跨世紀之星”榮譽稱號?,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中國畫學會顧問、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廣東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并擔任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藝術顧問,2012(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藝術指導委員會藝術顧問,“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總策劃。 主要作品有:《潮的失落》、《心花》、《個個都是鐵肩膀》、《誘惑》、《天音》、《南粵春曉》、《嶺云帶雨》、《高原甘雨》、《甘雨過山》、《長江攬勝》等。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1992年日本·中國版畫獎勵會金獎、 ’91中國西湖美術節銀獎(版畫最高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80-90年代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一等獎以及廣東美協50年50件經典作品獎等多項大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武漢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深圳美術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關山月美術館、原中國版畫家協會、美國駐華大使館、澳大利亞佩斯藝術博物館、日本國際版畫藝術博物館、泰國國王欽賜淡浮院、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機構收藏。出版有《許欽松》、《許欽松版畫集》、《許欽松山水畫集》、《許欽松自傳體文集》、《當代名家精品—許欽松》、《象外之象—許欽松山水畫集》、《時代意象—許欽松藝術研究》、《年度大家—許欽松》、《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名家—許欽松》、《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許欽松》、《此岸·彼岸—許欽松談山水畫藝術》、《榮寶齋當代書畫名家——許欽松山水畫集》等。 作品賞析
《谷底》258×62cm 2014年
《月上天山》248×62cm 2014年 《舒云萬里》145×365cm 2014年 《因風浪漫》124×248cm 2016年 《春風化雨》550×230cm 2011年 《大地風骨》650×230cm 2009年 《大岳涌云》239×600cm 2016年 《豐碑》600×230cm 2009年 《嶺云帶雨》215×628cm 2007年 《昆侖》600×240cm 2011年 《云壑古道》550×230cm 2011年 《高原甘雨》184×147cm 2009年 《高原陽光》123×123cm 2001年
《曉夢》123×123cm 2006年 《九華山勝景》184×147cm 2011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