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7來源:交匯點 |
4月2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2017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千年壁畫 百年滄?!糯诋嬼吡魇ШM庹滟F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巡回展覽(南京站)開幕式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現場展現出流失海外壁畫復制作品80余件,吸引眾多師生、市民觀展,展覽將持續至4月14日。 這是繼成都、太原、云岡、北京之后的巡展第五站。 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從中國山西及西北建筑和洞窟中攫取了大量古代壁畫,致使許多精美的壁畫流失海外。這次展覽的項目主持人、江蘇理工學院副教授、傳統壁畫研究所王巖松帶領團隊,以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臨摹了一批珍貴的海外壁畫副本,讓它們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拍攝、剪輯:鄧寶盈 ![]() 《朝元圖》西壁 原址:山西晉南地區某道觀,現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記者走進南藝美術館時,戴著帽子的王巖松正靜立于壁畫前,時空凝滯,仿佛倒回到數百年前的山西鄉間道觀。眼前這幅長10米多、高3米多的巨幅元代壁畫《朝元圖》,東西相對展現,按原大尺寸復制,原作在山西晉南某道觀,被日本人取走,又輾轉美國,最終落腳于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畫中的道教神袛,半側著面,行進式排列,朝向中央神壇,身后仙霧繚繞。王巖松帶領團隊,用神來之筆將人物勾勒得活靈活現,因時光風化而略顯破損的畫面,團隊也淋漓盡致地還原出它的“滄桑感”。 ![]() 《朝元圖》西壁-局部1 原址:山西晉南地區某道觀,現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朝元圖》與中國繪畫史杰作山西永樂宮壁畫風格相近,同屬于晉南元朝壁畫群,有著相似的文化氛圍與技藝傳承。除了山西壁畫,現場還展出了數量相當的新疆龜茲石窟壁畫,盡管它們很多是“盈尺殘片”。公元前后,佛教傳入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龜茲古國,數個世紀之間,龜茲相繼開掘了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等六大石窟。原克孜爾石窟第38窟的《須達拿本生圖》繪制于4世紀,講述了佛陀一世變身葉波國太子須達拿的故事,原克孜爾石窟第198窟的《僧侶禮拜圖》繪制于7世紀,畫面描繪了樹蔭下進行禮拜的五尊僧侶的身影。 ![]() 《須達拿本生圖》(殘片)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 現藏于: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 《僧侶禮拜圖》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98窟 現藏于: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 《誓愿圖》之二 原址: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右甬道右壁 后藏于: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毀于二戰 “山西寺觀壁畫大量流失在北美,新疆壁畫很多被西域考察隊或盜寶隊帶去了歐洲和日本。”王巖松指著一幅色調明艷的《誓愿圖》說,“德國探險家勒柯克曾將《誓愿圖》一組15幅帶到柏林,卻不幸毀于二戰戰火。我根據畫冊將已經毀去的壁畫復原出來,想給后人留下一點殘存的記憶?!?/p> “當然過去有些壁畫流失出去也有復雜的原因,1929年,山西廣勝寺面臨倒塌,寺廟僧人把壁畫《藥師經變圖》賣給美國人換錢,以便維修廟宇,要不然寺塌了連壁畫也保不住,這是無奈之舉?!碑斖鯉r松站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長15米、高近8米的《藥師經變圖》的真跡前,還是忍不住感慨,“想到中國的不少壁畫被外國人切割、截取下來,遠渡重洋,身首異處,雖然它們不少在國外被保護得很好,還是令人扼腕。” 臨摹壁畫之于王巖松一開始只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但一次偶然的日本觀展經歷,啟發他將熱愛轉變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 王巖松在繪制壁畫工作中 1996年,王巖松在日本留學期間,有一次參觀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大美術展”。展覽征集了世界上十幾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其中有許多從中國流失到國外的壁畫,觀展的整個過程,王巖松痛心不已。他暗想,為何不能把流失國外的壁畫“畫”回國內?即便現在無法追回這些遺珍,要是能用自己的技藝臨摹復制出來,讓國人欣賞到這些壁畫,不也令人欣慰嗎? 他開始搜集資料,潛心研究,還經常去國外觀摩實物。從前,因為工作原因,王巖松可以零距離貼近壁畫,搜集國外的則頗費心力?!昂迷趪獠┪镳^允許拍照”,在國外博物館,他常常一早進館,帶著全天的干糧,“看著這些海外珍跡會忘了饑餓”。當然,有些資料是同行提供的,還有一些可從網絡獲取數據,針對來自不同渠道的資料,他都會認真比對、研究?!八鸭貋磉€只是第一步,更多精力得花在辨別這些壁畫殘片的時代風格、地域特色、匠師的個人特點上,最后才是選擇一個準確的再現方式?!彼€招收了一些學生,以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一起合作。巨幅《朝元圖》就是他帶領7人耗時3年繪制完成的。 ![]() 展覽現場,小學生現場臨摹 在來到江蘇理工學院之前,王巖松曾長期在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工作。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壁畫資源尤其豐富。經常在山西古寺探訪熏染,王巖松接觸到大量寺廟壁畫原跡,從而對壁畫生出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傳統壁畫的繪制上,王巖松師從壁畫大家王定理先生,又得到任率英先生的指點,憑著滿腔興趣和一股癡勁,他沉醉于其中?!拔覄撟鞅诋嫊r,常常想起從前在山西幽靜的廟里,陽光斜照在壁畫上,滿墻色彩斑斕。我能體會到古代匠師作畫時的虔誠心境。”旁邊的王巖松夫人說到丈夫作畫時的癡,“他能幾個小時都不說話,甚至有時也不讓我說話?!?/p> 臨摹出傳統壁畫的氣息,是王巖松對臨摹的最高要求。在江蘇復制壁畫,他專門從山西運土;為防止壁畫裂縫,他在泥里摻入麻刀和沙子;古人用什么礦物顏料,怎么調和顏色,他也照舊。甚至因墻體變化造成壁畫的剝落、變色,這些微乎其微的痕跡,他都一一描摹,從而在形與貌上逼近原作。有些壁畫,可能還沒半平方米,卻要臨摹一兩個月。“我要做的,是盡可能把藝術創作的欲望和自己的個性收斂起來,而把古人的特點展現出來,因為這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項目?!?/p> ![]() 壁畫材料 為了搬運和陳列的需要,王巖松采用了一種新型材料——航空蜂窩板,這種材料目前在國外文物科技保護領域運用很多,王巖松將它應用到壁畫臨摹上,不僅材料更加輕便,便于壁畫搬運,畫面也顯得平整。 臨摹海外壁畫,王巖松帶領團隊不僅以“畫”的方式將壁畫帶回祖國,同時讓團隊得到傳統壁畫技藝的傳承。展覽不僅讓國內觀眾集中欣賞到流失海外的壁畫遺珍,同時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傳承有著積極的意義。 楊鋮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