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來源: |
我的畫不寫實,只寫心。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什么“寫實”繪畫,一切藝術都是通過主觀的理解,歸納和編輯,再將在大腦中編輯好的三維的客觀感受“翻譯”到兩度空間的畫面上。 我們所謂的寫實,只不過畫面上的物象的辨識度比較清楚而已。因此我把這個展覽的題目確定在“編譯的世界”。我的作品中的世界是我用繪畫的手法“編輯和翻譯”而成。首先把我想表達的想法通過一系列物象來代言,再把要畫的物體編輯在畫面上,最后通過視覺藝術手段把這些現實存在的三D物象翻譯成平面空間的圖像。因此,我畫的世界,是通過視覺編譯手法構成的。 我也在畫中竭力回避可以辨認的出的風格。我在尋找自己的風格的旅途上還剛剛起步。 編譯的世界:曹星原繪畫展 主辦單位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 承辦單位 無錫美術館(無錫市書畫院) 學術主持 馬欽忠 展覽統籌 張崙 策展人 劉家明 開幕時間 2019年3月31日 展期 2019年3月31日—2019年4月10日 展覽地點 無錫美術館(無錫市縣前西街79號) 前言 什么是美術?幾十年前,本科學雕塑的我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美術史論研究,幾十年后,我以倉促準備的第一個展覽作為我的思考結果之一: 幾千年美術史走過如下歷程: 1、美術最初是宣傳宗教信仰或者類似的原始崇拜思維的工具(教化),也是美化裝點生活的手段。 2、美術走向了宣揚權貴階層的精神的工具(依然是教化),也依然是美化裝點生活的手段。 3、美術成為為美術服務的手段(“l'art pour l'art”),這是向歷史上美術功能的宣戰的同時祭出新的功能:沒有功能,只有純藝術。此時,作為美化和裝點生活的手段依然沒變。 4、美術是藝術家個性的體現——真的嗎?你的作品不能引起我的共鳴,你的個性又與我何干。 5、美術是干預社會的武器,依然是美化和裝點生活的手段。 6、美術是多元化的,多中心的……遠離對自然的模仿……還是美化和裝點生活的手段。 我發現,作為美化和裝點生活的手段的美術功能從來沒有變化,但卻又不局限于美化和裝點生活,美術依然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當代美術思潮下,美術的去功能化成為美術發展的口號之后突然又貼上政治標簽。當政治色彩過于復雜,反倒趨向平淡,又還給畫家一個獨立的空間:非功能化、非意識形態宣傳化之外尋找靈魂的依托處。 當代藝術的另一趨勢是形式走向多元化。當代科技給了人們更多元的表達方式;科技手段、各種新材料,拓寬了藝術表現力。借助高科技手段的藝術,一方面越來越遠離對自然的模仿,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的媒介下把極度城市化了的人類體驗到回到自然懷抱。但是對于我而言,藝術的感染力在于我們每個個體從自己的獨特的視角感受到的社會生活體驗和自己喃喃獨語的表達方式——找到我在社會中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表述自己靈魂深處的感受和的追求。 這個展覽的作品的幾個系列表達出我的種種生活體驗,并請設計師佘文濤在展覽空間中點綴幾件美化裝點生活的產品,使得作品不再是“美術”而是心靈的表述: 1、表情系列——衣服包裹的是靈魂不是軀體 人們常常認為穿衣服除了保護就是美感追求。但是我們也知道,同一款衣服,在有的人身上,瀟灑倜儻,在另外的人身上,卻黯然失色。這個系列的作品描繪的是同一件衣服,但是傳遞了不同的情緒,呈現了不同的表情。這個系列的作品在說:衣服泄露了你的靈魂的秘密。 2、青藏高原系列——魂歸何處 這個系列主要以藍白二色哈達和一些衣物的肌理和色彩為材料。我去了珠峰大本營,看到一路上色彩斑斕的哈達和經幡把高原點綴成一座座圣山。我以這些哈達、經幡、衣物,和油畫色彩,獻給那些從珠峰回來的與回不來的人們。 3、強光系列——讀圖時代也是誤讀時代 說到照相機透視于眼睛觀看的經驗的區別,我想到了我畫下面三張畫的經歷。我們大多數人已經不再觀察世界了,我們只觀察照相機呈現的世界。我們相信照片,相信視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我們對這些圖真的理解嗎?這些圖像、視頻真的能給我們提供可靠的信息嗎? 4、寫生系列——不是死寫是寫活 每次看到畫家拎著畫箱去寫生,很眼饞。當我拎著朱乃正老師給我準備的小油畫箱出去寫生時,我發現我從內心深處渴望畫出我的眼睛所見而不是畫冊中或者是照片中所熟悉的透視扭曲了的景象。如何能夠不被對象死死拖進寫實習慣,能通過對自然的觀察畫出以靈魂、在畫面上營造出一個有靈性的場域,則是最最艱巨的挑戰。 5、泳池系列 我特別喜歡游泳,也在各種泳池中度過許多靜謐而充實的時間。今年,在一個高檔小區所體驗到的豪華泳池,給了我全新的看法。 這些泳池都非常漂亮,宏大,可是去健身的人卻不多,多的是婦孺玩水嬉鬧。一個個諾大泳池于是無法勾起我下去暢游幾個來回的欲望。一天一天,從窗戶望下去,點數泳池中永遠不超過十個人的,常常聽到她們的嬉鬧喧笑。我從泳池的今生,恍惚看到了它們的前世。坐在窗前寫生了兩幅泳池之后,腦中的泳池前世和眼中的泳池今生再也無法分開,完成了這個泳池系列。 6、水墨系列 我一直喜歡朱乃正老師畫中的青藏高原的純凈景色。盡管朱老師帶著我,他的學生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去了青海,大家都在看朱老師如何寫生而沒動手畫。最近拿起筆墨,想到青海的圖像在腦中留下的印記,大筆書寫了高原印象。這,絕不是國畫,也不能自詡水墨畫,而是用水墨宣紙書寫了對那片凈土的敬畏,書寫了我突然對朱乃正老師筆下的青藏高原進一步的理解。 光說不練幾十年,剛剛回到畫布上,感到心曠神怡、終于可以把我在理論上的思考慢慢地在作品中去尋找。我在藝術中尋找到的功能就是能夠通過藝術語言從靈魂的深度透視我們自己的社會存在體驗。一幅作品,一件衣服,就是人生兩大要素:藝術是直言靈魂的追求的表現,衣服是泄露了靈魂的真相的通道。 曹星原 2018年10月12日于門頭溝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 馬欽忠,男,華東師范大學現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上海當代藝術院副院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雕塑研究所副所長,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公共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出版哲學、美學、哲學、美術批評、公共藝術論著12余部,發表論文約200余篇。 ![]()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