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7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要求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了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加強非遺項目保護,加強非遺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6個方面主要任務。規劃要求完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統籌建設利用好國家非遺館,建設20個國家級非遺館。
耿春華受邀出席2023歐亞經濟論壇 “陶中天地寬,壺里乾坤大”。在數百年的薪火相傳中,紫砂壺藝“冠絕一世,獨步千秋”,成為無與倫比的中華陶中瑰寶。 江蘇宜興素有“陶都”美譽,有著七千年的制陶史。宜興紫砂業發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當代。2006年5月,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201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宜興孕育滋養了一大批紫砂陶藝家,紫泥春華博物館創辦人、國家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優秀陶藝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非遺傳承師——耿春華就是杰出的代表。耿春華師從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和張紅華,在其30年的陶藝從業經歷中,既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充分吸收大自然的養分和靈感,每件陶藝作品問世,都顯示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一品一世界,一品一天地,一品一首詩,一品一幅畫,一品一故事,她的陶藝作品不僅打造了一種神似于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且融合了科技與藝術基因,吸收了大自然的天地之氣和創作靈感,在陶藝雕塑辛勤耕耘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生里程碑。
紫泥春華博物館作品《百鳥朝鳳》 2014年11月11日,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京會議上,耿春華與書畫大家陳佩秋和篆刻大師費名瑤一起合作的紫砂作品系列,作為國禮呈現在世界面前,為宜興紫砂的傳承與弘揚作出了貢獻。2016年9月4日,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耿春華制作的蓮心壺被選為指定紫砂作品參展。這款壺溫潤細膩,骨肉亭勻,浸透傳統紫砂韻味,展現中華文化底蘊。 2019年,紫泥春華博物館受邀參加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展會期間,設立公益性C6紫泥春華博物館與WF4中華非遺館,讓紫砂非遺在全世界發揚光大。2020年-2021年,在慶祝百年黨慶的重大時刻,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和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一起支持和指導舉辦《從石窟門到寶塔山——上海延安兩地作品主題作品展》,特聘耿春華制作“世紀圣地壺”,無償捐贈,永久收藏。為表彰耿春華對傳承弘揚紫砂文化和中華傳統技藝的重要貢獻,被授予“文明之光·2020中國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是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幾次登臨古陽羨(即如今的宜興)留下的千古名句。在耿春華看來,紫砂泥就是一門躲藏在巖石后面活的文化,經過捶打,承受煉燒,最終成就茶的香味,成為一條完整的生命鏈。1995年,顧景舟大師親筆題寫“紫泥春華”贈與耿春華,寄予厚望,望其能將紫砂文化發揚光大,也由此因緣促成了“紫泥春華博物館”的誕生,為中國陶瓷藝術創新發展創造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平臺。 2017年11月25日,紫泥春華博物館在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正式開館。紫泥春華博物館以發揚紫砂文化為使命,是一座集原礦、配方、工具、制造、燒制、展示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內陳列耿春華收藏的近百件古陶器、古董陳設及500余件個人代表作品,同時還展示了各時期紫砂名家名作,共計上千件藏品,造型各異、精巧古樸。
紫泥春華博物館受邀參展“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影視圖片展 紫泥春華博物館因兼具原創性、生態性、科普性、藝術性和公益性,成為一個可供全球紫砂愛好者共同交流探索、共享紫砂工藝文化的平臺。在2023歐亞經濟論壇期間,紫泥春華博物館帶來的中國陶瓷系列圖片、宣傳視頻亮“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影視圖片展。展品展示了一件件陶藝作品從生丕制作到高溫燒刻再到藝術成品的全過程,構思獨特,工藝精湛,高潔雅致,凸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給現場觀眾帶來一種別樣的美妙體驗,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大平臺下傳播推廣了紫砂文化。
“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影視圖片展入展證書 如今,耿春華繼續從事著她畢生熱愛的傳統紫砂手工藝文化的拯救、發掘和傳承工作。隨著“一帶一路”國際交流的生生不息,紫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和更多的中國故事一起,散發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與自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