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來源: |
張立辰藝術館即將開館。記者 仲冬竹 攝 張立辰(中)與工作人員一起布展。記者 仲冬竹 攝 要數徐州最美的道路,珠山路絕對算得上其中一條,山、水、石、花,一路走來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南走,經過沉水廊道后再往南約200米的距離,一處工地正在施工,這是我市2014年度城建重點工程珠山藝術街區項目的施工現場。 該藝術街區占地面積約為190畝,總建筑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主要包含藝術館區、藝術家賓館區、旅游文化商業街。 據了解,珠山藝術街區在建造上,充分利用珠山和小南湖的生態環境,整合區域結構。同時,建筑物高度全部控制在18米以下,避免建筑物對山體的遮擋,形成山體、水體、街區完整的生態網絡。在建筑表現上,將現代建筑的表現手法與傳統建筑格調相結合,采用素雅的建筑元素,以錯落有致的空間構成組合出豐富的街景立面層次。 珠山藝術街區項目的建設是云龍湖風景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豐富了云龍湖景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徐州城市文化品位,也促進了徐州城市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通過以文化展覽、群藝表演、活動體驗等多功能、多形式的方式向廣大市民和游客展現徐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將成為我市全新的文化交流中心和旅游活動中心。 在珠山藝術街區項目施工現場的旁邊有一條向上的岔道,在岔道的盡頭,一朵藝術奇葩——張立辰藝術館,正在“含苞待放”。該館占地面積約為4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42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展廳,二層為辦公區和會議室。“藝術館設計側重于張立辰先生的傳統‘大寫意’技法,將現代建筑體量,賦以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的藝術文化內涵。”藝術館承建公司有關人士說,項目方案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徐州市新盛建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將打造現代、經典、舒適的文化建筑品格。 張立辰藝術館功能定位于集展示、交流、教育、宣傳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交流中心。項目既展示國畫大師張立辰先生的作品,又能為藝術家書畫創作、展示等活動提供場所,為徐州市的文化交流設施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12月26日,它就將絢麗開放,迎接各方賓客。當天,將有兩大展出迎接這場藝術界的盛事。 展出一: 張立辰藝術館開館儀式暨張立辰先生畫展 地點:張立辰藝術館 時間:12月26日上午10:00 看點:張立辰先生畫展將展出約50幅作品,由張立辰親自挑選出的不同時期的創作精品,每幅畫的擺放位置都由張立辰親自指定。作品形式有斗方、扇面、條屏,規格有5米×3米的巨幅,也有一平尺的小品,題材都是張立辰擅長的花鳥,有竹、有荷、有蘆葦、有蜻蜓……此外,在一樓的文獻展廳,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張立辰先生一生的藝術經歷和藝術成果。 活動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徐州藝術館、“彭城畫派”研究會承辦。據介紹,開館當天將有很多藝術界的“大腕”云集。 展出二: “大道傳薪·祝賀張立辰藝術館開館學生作品匯報展” 地點:徐州美術館(藝術館) 時間:12月26日下午15:00 看點:張立辰先生是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家的杰出代表、中國畫教育家,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曾受業于潘天壽等名師。后又轉益多師,得到李苦禪、蔣兆和、劉海粟、李可染、葉淺予、吳作人、劉凌滄、啟功、許麟廬、崔子范、朱屺瞻、程十發、華君武、田世光等師輩的賞識和點撥,融匯南北,兼收并蓄。1977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F任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和中國畫學院學科委員會主任。 在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張立辰先生以宏揚民族文化為己任,心系中國畫教育事業,身體力行,誨人不倦,在中國畫教育和學科建設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以其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深得廣大青年學子的仰慕和崇敬。 本次展覽將展出張立辰和其100余名學生的120余幅具有代表意義的中國畫,旨在展現張立辰先生從教四十年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立體呈現張立辰先生師生間如何堅守中國畫的筆墨傳統,又求新圖變。 活動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徐州藝術館、張立辰藝術館承辦。目前,徐州美術館(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地設計展板、裝裱作品,力求精彩。 ★相關鏈接★ 張立辰藝術歷程 一、早年問學(1939-1965年) 1939年,張立辰出生于江蘇省沛縣微山湖西畔朱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老九。家鄉的人杰地靈給予了張立辰先天的稟賦與才華,他自幼喜愛繪畫,好讀書;家雖貧苦,但父母知書達理,極重視教育,秉持“人窮志不窮”“討飯也得上學”的思想送張立辰入學受教。 解放前,幼年的張立辰幾經輟學仍酷愛畫畫。常以“火棍頭”滿地涂鴉,欲學無門。1950年春,土地改革時偶見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名人的水墨寫意畫作,幼小的張立辰驚異于畫上的水墨團團,突發奇想“墨不是黑的”,從此產生了對中國寫意畫的癡迷與向往。1954年讀書于徐州三中,得李雪鴻先生(西湖國立藝專畢業)美術啟蒙,開始臨習《芥子園》、山水、樹石、蘭竹畫法及素描、水彩等訓練,背誦“六法”等畫論,開始寫生、創作練習。 在文化名城徐州,他常得以觀摩任伯年、張伯英、錢書樵、王琴舫、蕭龍士、傅抱石、陳之佛、李可染等名家書畫真跡。1960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業于潘天壽、吳茀之、陸維釗、諸樂三、陸抑非、顧坤伯、潘韻、方增先等名師,筑基扎實寬厚,奠定了詩、書、畫、印“四全”的觀念及功技訓練之道,確立了由山水轉向大寫意花鳥畫的藝術方向,樹立了對民族文化傳統研究、傳承、發展、捍衛的自覺和自信意識。對張立辰影響最大的當屬潘天壽,在張立辰看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與教學思想是他后來藝術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行動綱領。 二、沉潛探研(1965-1977年) 信念重樹(1965-1973年) 1965年,張立辰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分配至文化部人民美術出版社,到北京又得到李苦禪、李可染、葉淺予、吳作人、劉海粟等師輩們的賞識和指導;融匯南北,開啟了他深入探究藝術的歷程。“五·七”干校后期(1972—1973年),張立辰在經歷“四清”“文革”和“干校”的動蕩中,無法專心于藝術。然而政治的洗禮干校的磨煉,體察感悟到人生價值和大自然陰陽替變之理與藝術之美,同時常與許麟廬、林鍇、鄒雅、劉繼卣、徐希等“人美”的藝術家探討切磋和鼓勵,從而更堅定了張立辰走藝術道路的信念。 三、蟄伏省思(1973-1977年) 1973年春,回京探親,受時任東城區文化館領導的張秉堯之邀,張立辰與劉漢、文國璋等一道在文化館開辦美術培訓、創作班,開展藝術研討教學活動。1974年他調任北京市73中,正值“張鐵生交白卷”和“黃帥反師道尊嚴”事件時期,正規藝術教育模式遭到停滯,他遵循傳統文化的思想,因材施教,培養了不少青年藝術人才。同時,張立辰開始反思對中國畫的發展前途進行了深一步的思考。 四、1977-1986年藝苑授業 1977年,中央美院著名版畫家楊先讓和時任美院國畫系主任丁井文因欣賞張立辰的才華,便向院長吳作人舉薦,吳作人果斷將他調入中央美院。在此期間,張立辰對中國畫的核心筆墨問題做了深入研究,結合歷代中國畫學理和實踐經驗并在理悟潘先生所講的筆法、墨法,筆氣、墨韻,黑白觀念及強其骨的“神清滯化”的理法中提出了“筆墨結構”、“中國畫的用水”的觀點并撰寫多篇文章論述,同時貫徹到他的課堂教學,得到葉淺予國畫系主任的首肯和專家及學術界廣泛關注和贊同。 “八五新潮”前后,中國畫界乃至整個美術界又陷入了思想混亂。此時的張立辰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守中國畫理念,捍衛民族文化根基和寫意精神,堅持正確的藝術方向。 1986年,張立辰先生任中央美院國畫系花鳥工作室主任。 五、立宗弘道 1995年,張立辰又出任中央美院國畫系主任。擔任這個主任以后,一方面繼續強化前一階段對于中國畫本體的藝術研究,在傳承和總結前輩的學術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同時,還十分重視以老一輩先生們的人格風范為楷模;另一方面在教學上不斷加強學生的筆墨基本功訓練和傳統觀念的確立,既堅持了中央美院注重現實生活和寫生的傳統,又把20世紀60年代浙江美院中國畫的教學思想及其傳統意識融入到中央美院的中國畫教學中,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加強和提升了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中央美院中國畫教學思想體系基本確立,得到靳尚誼、朱乃正、詹建俊、邵大箴、薛永年等院領導和專家們的學術支持。 六、藝事展呈 張立辰作為中國畫畫家和教育家,近半個世紀以來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傳播國內外,舉辦多次個展、聯展與師生展。 張立辰共計舉辦個人畫展十余次,參加重要展覽百余場。他將自己對于藝術傳統的傳承與演化呈現給世人,以自我為原點將數十年的心血和成果在全社會輻射開來,影響了幾代中國畫人。 七、著象立言 張立辰沿著潘天壽先生理行雙證的治學之路和學術思想,對于中國畫尤其是筆墨語言有著獨到的見解,對中國畫的核心問題做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相繼提出了“筆墨結構”“黑白韜略”“兩度神化”、筆墨的“意象造型”“寫意精神”等畫學思想,此外對中國畫中“用水”及“指”(指頭畫)“筆”畫之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這些思想不僅在他的創作與教學實踐中得以充分體現,還隱現于他所撰寫的大量相關書籍、文章、隨筆的論證與闡釋中,在畫壇與學界廣受關注,成為當代中國畫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八、桃李天下 張立辰作為教育部直屬最高美術學府的資深教授,除了從事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學之外,還陸續開辦了多種形式的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和博士課程班,不辭辛苦、奔走呼吁,匯集整合南北學術資源和全國國畫界理論界名師投入教學,并同時培養了年輕教學骨干,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藝術人才。他教授的留學生也遍布世界各地,從印度、韓國、日本、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到奧地利、法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弟子如桃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