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來源: |
12月26日,位于珠山藝術街區的張立辰藝術館將正式開館,成為與徐州美術館(藝術館)隔湖相望的又一座藝術殿堂,為構建云龍湖藝術圈寫下濃重一筆。昨天中午,張立辰藝術館內正在進行緊張的布展,張立辰先生親臨現場指導工作人員對展出作品定位。在布展間隙,張立辰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走進展廳,可以看到在您的很多作品中有不同季節的荷花、形態各異的魚、妙韻靈動的蒲草以及南瓜、蜻蜓等田園內容,有非常獨特清晰的個人藝術符號,這個特點是您的偏好,還是受到什么影響? 張立辰: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作品是生活的升華,小時候的家鄉生活記憶,成為我無盡的創作源泉。我老家在沛縣胡寨,從小就生活在微山湖邊,小時候家里生活困難,當時我們那有“打山賣湖”的說法,“撈魚摸蝦”這些事都是那個階段難忘的記憶,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就是我當時的生活,荷花、蒲草、魚、蜻蜓……那些湖邊的、田頭的場景逐漸形成了一體的感受,這種非常真切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中,讓人感到親切。你看那張作品叫“爬瓜”,爬瓜是我老家農村孩子趴在田地里,淘氣拽瓜秧子的場景,這個內容就是我小時候經歷過的生活場景。這就是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不是刻意去找感覺,而是親身經歷的生活感受,這對我后來的藝術創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記者:在進展館之前,門口的一塊奇石上有您題寫的“中國精神”四個大字,為什么會在藝術館門口寫這樣的內容? 張立辰:中國畫是一門綜合藝術,潘天壽先生說它是“文中之文”,“中國精神”很多內容是文化藝術體現的,尤其是其中國畫的藝術含量和精神代表著民族精神。我在講學中也經常告訴學生,要樹立這種精神。從上世紀初國門被列強打開至今,世界文化始終處在交匯融合的過程中,在混亂中樹立鮮明的文化立場,要把有清醒的認識擺在首位。中國精神也是寫意精神,這是民族文化傳統。這種傳統來源于中國的傳統哲學,有別于來自自然科學的西方。潘天壽先生說“中西畫要拉開距離,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我理解,這代表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寫意精神。 我們中國畫是藝術的科學,西方畫是科學的藝術,這是文化基因不同帶來的本質區別。所以,中國畫在世界上有獨特地位,和其他畫種都不一樣,中國畫的審美、境界、方式,其他民族都沒有,這就是從藝術角度看待的中國精神。 記者:張立辰藝術館即將開館了,您怎么看待徐州以您之名建造這個藝術館? 張立辰:我很高興,這也是我長久以來的夙愿。我的家鄉在徐州,有古老的歷史文化,有人杰地靈的藝術土壤和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人民,我從這里開始藝術道路,又走出徐州,可以說這和家鄉徐州的培育和文化滋養是分不開的,這也是我深深熱愛家鄉的原因。這座藝術館是繼李可染藝術館之后政府運營的第二座以個人命名的藝術館,和社會上以經營為主的藝術館有本質區別。我學畫源于熱愛,沒想去追名逐利。小時候,我父母常說“人行好事,莫問前程”,上學時,我的老師潘天壽先生說“學藝術的人要忠于藝術”,這是很高的境界,簡單來說就是“畫好畫”。走到今天,我始終覺得“我只是受藝術之托”,這是我的態度,也是責任,把全部精力用于治藝是基本保證。 記者:在您的講述中,多次聽您提到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是不是他對您藝術道路的影響比較大? 張立辰:是的,潘天壽先生是我在浙江美院的老師,對我的藝術創作道路、藝術教學道路在思想、實踐兩方面都有很大影響。潘天壽先生可以說是近百年來院校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他的學術思想體系很全面,很有高度。所以,我正計劃寫一本關于潘天壽學術思想的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