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7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近日,由南京市雞鳴寺書畫院、徐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徐州市文聯書畫研究院、徐州彭城畫院共同主辦,徐州市鼓樓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徐州市西楚山水畫會、徐州市大風書畫研究院協辦的“王繼剛畫展座談會”在南京市雞鳴寺書畫院召開。
會議由徐州市文聯書畫院院長陳興洲主持,南京大學東方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小民教授發表了《問境曠逸:王繼剛作品品讀》的主題演講。江蘇省委宣傳部社會宣傳處處長薛應成、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王亞平、《新華日報》副總編金偉昕、徐州市文聯副主席孫茂祥、南京市雞鳴寺書畫院院長蔡士洲等領導及專家出席了座談會。
\ 楊小民 記得去年,我與法國著名藝術家、巴黎大學教授Bertrand BELLON先生在我的畫室閑談時,曾交流過地域對藝術家創作風格和精神可能造成的影響,他還問了我的家鄉徐州的歷史文化等問題,此后,我也不間斷的做了些思考。近日,老友王繼剛先生要辦畫展,約我寫點文字,他作為徐州畫家群體中風格圖式較為凸顯的一位,我一直在關注他,借此機緣,說點我的想法。 我以為,徐州的畫家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為豪放恣肆,以重墨或重彩狠筆直取,彰顯氣勢之大,筆性之蒼茫,著力于追漢風、索漢魂,因而常常棄水不用或極少用,以求大寫之快。這類畫家往往從歷史文化的積淀中找尋繪畫精神。另一種畫家兼容南北,并取法古今,這是徐州的地理條件使然,可謂“地緣優勢”。歷朝歷代作為戰略要地的徐州,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士農工商兵各階層皆有,在形成完整而又系統的“江湖社會”景觀的同時,也造成了各種文化藝術形態的良性雜糅。他們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徐州的藝術生態變得“有機”起來,蒼茫厚重和華滋靈秀并存,老辣樸拙和溫潤灑脫共生,形成了徐州畫風多元并舉的格局。王繼剛是土生土長的徐州人,黃河故道、拉魂腔、狗肉、烙饃饃構成了他的生活氣場,也確立了他的藝術氣場,浸淫其間,養畫也養心。從他作品中所滲出的曠逸、雄闊、玄冥、清麗之氣無不與這方水土有關。 雜樹、村舍、小艇這些生活及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地域符號是王繼剛作品的主要構成元素,用中鋒筆筆勾出,加以皴擦,然后用水帶墨帶色去破,再用淡墨淡色甚至清水反復通染造境,最后點撒重彩醒畫。這里最關鍵的、也是最難處理的就是用筆與用水的銜接,筆隱于墨色藏于水,非合一而不能達也,這關乎到造境,處理不好則意境全無。王繼剛繞開了一味粗放而毫無顧忌的粗率用筆,而大量用水或潑或染,筆無痕處入蒼冥,營造出大樸之境,這是他的高明,也是王繼剛筆墨范式的核心。《聽雨》、《村口小憶》、《思歸》、《雨霽》、《憶舊系列》等作品都較有代表性,是典型的“繼剛粉本”。 今人作山水,多取前人作山水之套路,翻翻教科書依樣畫葫蘆,實屬“概念山水”,虛假造作味同嚼臘,居然還宣稱“繼承傳統”,活脫脫一群歪嘴和尚,古人真要笑今人無能也。放眼全國,業余愛好者和專業畫家作品無甚差別,能入眼者了了。豈不知古人作山水常常經過行腳、神會、頓悟幾個過程,腳走數月甚至數年,一邊走一邊揣摩,心與山水逐漸貼近,一種若即若離的神會狀態,入得真山見得真水,方得頓悟,筆下山水方是胸中山水,此時可得山之真魂,水之真味。王繼剛悟道此理,他避開了古人家法,另起爐灶燒自家飯,西畫的構圖、設計的構成,凡可用者皆為我法,可見他的勇氣與才情。近幾年的作品《秋意》《鳴澗》《春韻》中我們已能明顯感受到他的形式主義傾向,它試圖把中國畫從文學性的怪圈拉回到繪畫性的軌道,這是一種良性的回歸,也是他自身的可貴突破。 夜深人靜,就此打住。 2012年2月29日于南京大學 (作者系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繼剛先生簡介 王繼剛,別號閑云堂主人,1963年出生,江蘇徐州人,1984年考取江蘇省文藝學院,1995年就學于中國美協中國畫高研班,2014年就讀于龍瑞先生山水畫研究生課程班,現為中國北京鳳凰嶺美術館山水畫家,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當代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一級美術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網藝委會副主任,徐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徐州市文聯書畫院執行院長,徐州市鼓樓區文聯副主席、書畫研究會會長,詩詞協會會長,蕭龍士藝術館名譽館長,《淮海書畫名家》主編。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大賽(展)并獲獎,藝術生平入編《當代中國畫名家辭典》《世界書畫家大辭典》等20余部專業書籍,1989年被評為徐州十佳青年國畫家。曾獲全國《十年書畫精品》懷歷金獎。1995年于中央美院舉辦《王繼剛山水畫展》,并接受中央電視臺、香港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金山角》節目專訪。2013年接受江蘇有線電視臺銀晟影視頻道《東方視角》藝術人生專訪。部分作品被中央美院畫廊及海內外知名機構或個人收藏。已出版《閑云集》《王繼剛畫集》《江蘇省美術家精品集•王繼剛專集》《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集•王繼剛專輯》等。 其作品及賞析在《中國畫觀察》《藝術品投資》《江蘇文化》《當代教育》等數十家報刊雜志上連載。 王繼剛先生作品賞析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