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來源:中國美協 |
11月1日,“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學術報告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張仃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由中國文聯、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承辦,包括“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展”“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學術報告會”系列活動。其中,“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展”已于10月15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至11月10日。
出席報告會的嘉賓有: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著名藝術家丁紹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世紀大講堂》《文化大觀加園》主持人王魯湘,張仃先生之子、著名畫家張郎郎,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文藝評論家、散文作家侯軍,畫家袁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朱軍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黃國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世彥,原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許平,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建君,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兆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鄒文,壁畫家、美術理論家于美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包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院長穆家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助理、《裝飾》雜志社主編方曉風,韓國首爾大學美學系教授李尚佑,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教授趙農,張仃先生夫人理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功強、副院長蘇丹,張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愷主持報告會。
舉行“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學術報告會”,是為了紀念和緬懷張仃先生一生為民族和祖國的革命事業、藝術與藝術教育事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參加報告會的嘉賓與200余位社會各界及美術學院師生一起,共同走近張仃先生,領略他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美術事業不懈奮斗的一生。學術報告會嘉賓圍繞張仃先生的藝術人生經歷、藝術創作成就以及藝術教育貢獻等方面進行了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希勤表示,張仃先生是清華大學一代德高望重的革命文藝家、受人愛戴的名師,他的一生是革命文藝家的一生,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一生。張仃先生少年時期投師張恨山、結交齊白石,青年時代追隨革命理念到延安,成為延安魯藝的教員。新中國成立成為開國形象的首席藝術設計家,出色完成全國政協會徽設計,參與國徽設計,負責開國大典美術設計。建國之初,參與接管和創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力挽中國畫面臨的危機,開拓新中國的展示藝術設計事業,結識西方藝術代表人物畢加索。張仃先生在新中國藝術教育戰線功勛卓著,桃李滿天下,不愧為中國藝術教育的奠基者。舉行張仃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學術報告會,一方面要回顧和總結以張仃先生為杰出代表的老一輩文藝家、革命家的思想、理念、精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藝術成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上的重要講話和系列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老一輩無產階級文藝家、教育家、革命家,以人民為中心,堅守民族文化自信、扎根中國、融通中外、勇于實踐的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評價,張仃先生有“大美術的大境界”,他思維超前,才識過人。早在延安時期,因其時尚的設計便有了“摩登”的代號,此后張仃繪畫對西方古典、現代美術多有融匯,并從中國民間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張仃把人文關懷、家園意識、英雄史詩和歷史滄桑帶入山水畫,開辟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新境界,焦墨山水得以在中國畫系統中斐然成章。張仃先生生前將不同時期創作的漫畫、年畫、中國畫等130幅代表作品捐贈中國美術館,體現了“大美術家”的大視野,也是有遠見的,更是有高風亮節的。中國美術館不會忘記他,廣大的美術工作者不會忘記他,歷史不會忘記他。
陳履生認為,張仃先生是一座蘊含特別豐富的它山,它橫亙在我們面前,我們難以繞開,因為我們研究中國美術史的時候都要面對這樣一座高山,只有在比照之下我們才知道,在20世紀美術高原上高原和高峰之間的差距。張仃先生在20世紀藝術史上跨越幾個不同的時期,他以先鋒與旗幟開拓創建的藝術品格,在不同的經緯度標高了它山的峰頂,它山的精神是不守成、不停息,遙望它山的峰頂,為當代藝術家樹立了時代的楷模。我們要研究張仃先生在每一個時期的作用,因為這些實際作用和影響都關系到我們如何認識張仃先生的成就。 作為張仃先生的學生,丁紹光談到恩師深有感觸。他認為,張仃先生是一個精神貴族,他博學多才,博覽群書,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美術界里也是罕見的,他是一個非常豐富、非常典型、充滿矛盾、充滿糾結的藝術家,非常有特點。從藝術來講,張仃先生非常有修養,吳冠中調到工藝美術學院來的時候,他跟我講,張仃先生是中國美術史的第一只眼睛,他對張仃先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是帶有全球性的。而作為工藝美院的院長,可以說在他的包容保護下,現代美術運動在中國得到延續,工藝美院大美術思想也建立起來,使工藝美術學院教育體系成為國內的權威,并在這個體系下出現了一批畫家。 對張仃先生有深入研究的王魯湘,回憶了張仃的1956年。通過1956年張仃寫給張光宇先生的兩封信憶起張仃對于藝術的態度和革命的熱枕。1956年是他藝術生命中間非常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張仃先生去法國做法國巴黎博覽會中國館的總設計,同時參加了訪問法國的中國文化代表團,回國之后,恰逢文藝界百花齊放,張仃先生感到極其振奮,迫不及待的連續用兩封信向張光宇先生通報文藝界的陣陣清風。此后,張仃進入了體制內,為我國美術教育事業付出心血,體制內的生活使他個人的工作中心和創作中心發生了轉移,但張仃一直擁有藝術夢,他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藝術家,回到水墨畫的創作。個人的經歷投射時代的脈絡,1956年,對于新中國的文藝界來說,是極其特殊,有轉折意義的一年,對于張仃先生個人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年。 張仃之子張郎郎回憶了1965年張仃先生的故事,從特定時間段的個人回憶中探討張仃先生裝飾繪畫的形成和他藝術思想的深層內涵?!拔覀冃r候,父親經常跟我們說:仁者愛山、智者愛海。” “每次他在想突破的時候,一定要到山里面繪畫。”1964年張仃先生從西雙版納回來后創作了一批畫,后來又到香山繼續畫,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了,他到香山畫的那批畫,最早畫的時候,先是臨,用宣紙臨畢加索、梵高、塞尚,他想嘗試怎樣將中國的繪畫工具和現代的東西結合起來。他也知道梵高當年臨過米勒這些人的畫,實際上不管臨誰的畫,最后還是要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重新再造、再表現。所以1964年以后,他找到了最適合他的——被史論家譽為裝飾繪畫。這是他繪畫風格的重大節點。但整體來看,從漫畫到年畫,再到裝飾繪畫,甚至于到后來的焦墨畫,里面都有他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和風格,始終沒有變。 張仃一生經歷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時代,他豐富多彩的藝術創作活動與中國現代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中國現代藝術史、新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發展休戚相關,與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和中國現代美術重大事件的演進緊密相關。張仃是中國藝術界德高望重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代革命文藝的先鋒、杰出藝術教育大家,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標志性人物,是新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是一面永遠閃耀著光輝的藝術創新旗幟。張仃無論在眾多藝術領域創作探索,還是在藝術教育園地耕耘,都做出了讓人矚目的杰出成就。他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始終以革命文藝的先鋒性,立時代潮頭,發時代先聲,引領先進文化藝術思想,開一代藝術新風。
中國畫 富陽村頭 48X34CM 1954
中國畫 紫砂藝人 44X30CM 50年代
中國畫 三味書屋 34X44CM 1954年
中國畫 諦聽 46X35CM 60年代
中國畫 巴黎組畫-街區 70X47CM 1964年
中國畫 香山寫生-林中小屋 45.5X34.5CM 1976年
年畫 實行民主改革 36X26CM 1947年
泰山朝陽圖 700X300CM 1983年
(中國美術館)克孜爾千佛洞33X511CM 1981年
11寒盡不知年 紙本焦墨山水 89cm×95cm 1996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