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來源:中國美協 |
2017·第二屆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幕
展覽開幕式
11月28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寧波美術館、寧波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承辦的“2017·第二屆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幕。
展覽開幕式現場 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主任胡偉,中國美協藝委會辦公室主任咸懿,浙江省美協副主席、秘書長駱獻躍;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副主任王書杰、楊勁松,秘書長唐承華,副秘書長朱盡暉,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孔新苗,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委員杜華、肖谷、宋學智、李濟民、胡毅,學術秘書朱小鈞、謝儒杰等,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市文聯名譽主席、著名藝術家陳繼武,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文杰,寧波市文聯原黨組書記鄒大鳴,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謝安良,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浙江省美協主席團成員、寧波市美協主席孫佩梁,還有來自北京、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以及海外的嘉賓、參展藝術家、高校師生等參加開幕式。
咸懿代表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致辭
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文杰致辭
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主任胡偉致辭 張文杰代表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致辭,咸懿受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的委托,代表中國美協向展覽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胡偉代表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致辭,鄒大鳴宣布展覽開幕,寧波市文聯副主席、寧波美術館館長韓利誠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領導與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的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內容刻畫充實,技法形態各異,反映了藝術家關注當下、關注現實生活的態度和熱忱。綜合材料繪畫以開放、多元與鮮明的學術特征,構成了展覽的整體形象,為社會奉獻了一塊精彩紛呈、千姿百態、多元共存、協調發展的美術生態。
展覽現場 學術研討會
28日下午,“2017·第二屆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學術研討會”在寧波美術館舉辦。研討會由胡偉主持,咸懿、王書杰、楊勁松、趙昆、唐承華、朱盡暉、孔新苗、杜華、肖谷、李濟民、胡毅、朱小鈞、謝儒杰、范鐘鳴、包澤偉、李林、林希恩、Ulrich Shwedes和徐仲偶等專家學者、策展人、美術館長,以及來自浙江多地的參展作者、高校師生、藝術愛好者等參加了研討會。
學術研討會 胡偉首先代表藝委會結合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心得體會,針對本次雙年展的成功舉辦作了主旨發言。他指出,本次展覽是繼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區的設立和展覽的成功舉辦,全面推進綜合材料繪畫學術研究與創作的重要舉措,本屆雙年展則是進一步梳理各技法形態之間的關聯,完善專業特色的又一次盛會。為整體呈現全國范圍內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水平,展覽組委會提出了鼓勵多種形態藝術創作,主張具象與抽象作品具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等學術主張,得到藝術家的積極響應,保證了本屆展覽的學術水平。
左起:孔新苗、楊勁松、胡偉、王書杰、德國藝術家烏里希
左起:李濟民、肖谷、唐承華、朱盡暉、胡毅
左起:朱小鈞、包澤偉、徐仲偶、李林、謝儒杰 在展覽的籌備過程中,組委會先后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創作座談或研討活動。大家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文化價值體系重塑,已不再盲目追隨西方。藝術家扎根于中國的土壤,以中國人的情感表述方式,表現了當下生存環境和民族審美訴求。當代性或當下性,應該體現為對整個體系的認識、延伸或演變。正由于綜合材料繪畫在藝術表現上滿足了隨著社會生活形態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人們對物質的選擇和利用的變化所引起的情感需求,它才具有了當代藝術表現的特質。材料表現與精神訴求構成了綜合材料繪畫“形而下”與“形而上”的鏈接關系,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魅力不僅僅是風格樣式的拓展與創新,更體現為精神層面的表述,展覽中很多作品在觀念與創作方式、理性表達與效果呈現上,都反映出各自的特點。 “凝聚中國精神,植根社會沃土,激發時代活力,推進繪畫創新”是這一展覽宗旨,在“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上得到了全面體現,展覽積極向上令人振奮的學術風貌和反應時代精神的語言探索,不僅突破了以往同類作品題材的局限,在思想性的表達上也展現了全新的時代風尚。大部分作品都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時代變遷所帶來的藝術生機,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表現生活,這是本屆展覽作品最為重要的感人之處。作品的主題性貫穿于材料技法探索實踐之中,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使我們看到綜合材料繪畫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后,與會專家學者從各自不同的學術與創作視角討論了綜合材料繪畫的過去、今天與未來,已有成績、發展現狀與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 孔新苗認為,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面臨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我們有新的任務和新的使命,中國美術要走向世界,就要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就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而言,要把自己在這個新時代的語言特點明確下來,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實現綜合材料繪畫的的社會價值。 肖谷表示,綜合材料繪畫是中國美術發展進程中的新生事物,它生逢大好時期,擔當使命,創造未來,這也正是藝委會的工作重心和指導原則。綜合材料繪畫發展到現在,成績有目共睹。其次,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和藝術創作要有高峰和精品意識,因為有精品才能出高峰,有精品才有尊嚴。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對于綜合材料繪畫發展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也指明了前進方向。其三,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民族自信的文化自覺,在借鑒西方藝術大師的成果同時,加強自身文化塑造。在這次展覽上,從形式語言和各種各樣的探索中,看到了大家在這個方面的追求。對于習總書記提出的高原和高峰的問題,在專業上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認識。高峰都是“擠壓”出來的,而不是積累出來的,這種擠壓對藝術家來說是學術上的擠壓,我們要有到位的批評,我們要有到位的交流,有學術上的碰撞才能出好的作品和精品,才能形成高峰。 楊勁松表示,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區別在哪里?以往的藝術和今天的藝術區別點在哪里?改革開放以后有一個重大的轉變,這個轉變的根源在哪里?這就是當下碰到的問題。工具和材料往往會帶來一些革命性的轉折,這正是綜合材料繪畫在今日中國所呈現的魅力。 王書杰、唐承華、朱盡暉、李濟民、胡毅、徐仲偶、范云鵬、朱小鈞、謝儒杰、林希恩、李林、范鐘鳴、包澤偉等專家學者分別就不同的學術問題發表了精彩講演。 胡偉總結研討會表示,如果沒有綜合材料繪畫,今天的中國美術或者中國的架上藝術是什么樣子?這或許正是認識綜合材料繪畫在今天的學術貢獻之所在。我們應該滿懷信心的展望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前景,因為它已經為社會貢獻了一塊千姿百態的藝術生態,已經對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上個世紀,國際美術形成架上藝術、裝置和立體藝術以及影像藝術三大板塊,繪畫概念的延伸使畫種的邊界模糊而走向融合。在這個大趨勢下,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并走向世界,除了深入挖掘中國美術的“原創力”,還需要吸收國際美術成果,建構新時代文化體系,從而滿足當代生活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探索中國特色架上藝術的自新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便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中國繪畫當代藝術展示平臺。
供稿/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 文/趙昆、編輯/楊雷、審校/咸懿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