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來源:新浪收藏 |
開篇必須說明的是,中國書法本來沒有兩個陣營,在民國以前,特別是鋼筆書法普及之前,有一定學識的人幾乎都是書法家,然而那時的書法家和學問學識就像一塊花布,布中有花,花在布上,本是一體。但時至今日,學者未必是書法家,書法家未必是學者。 于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書法界人士把目光齊刷刷投向了“二王”,投向了唐宋元明清的“歐柳顏趙、蘇黃米蔡、文祝董康”。這些人在現代人眼中已然沒有了高官文士詩人的學者桂冠,只留下一個書法家的帽子。于是當今書法界就像手電筒,光炬只照在“書法家”上,其他都被黑掉了。 但是,至少在十年前,書法家孫伯翔就提出,關注近代的文人書法,關注近當代學者的書法。于是筆者與之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探討,也讀到了孫伯翔書法前行不斷“吮吸”學者書法營養的過程,將這些公之于此,于當今書法的“創新”有著非凡的意義。 書法的個人風格都有長版、短板,正像人有胸肌也有軟肋,這是辯證法,兩千年前的老聃就說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鼻昂笥昧肆鶄€“相”字,相就是比較,世間人與人、物與人都是長長短短高高下下,于是此人就向彼人學習,向萬物學習,這是靈長人類的聰明。 隨著科學的發展,各種科目的細化,書法家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部落,在這個部落活動的人群與歷史上的書法家對話,與當今的書法家對接。恰恰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忽略了民國時期一批學者的書法。 孫伯翔說,學者的書法畫家的字,有書法家身上沒有的東西,譬如徐悲鴻的書法,他的書法在我看來超過了他的畫。譬如魯迅先生的字,沈雁冰的字,都是一流書法家的字。我們都有一個慣性思維,認為文人學者天天看書寫文章哪有時間練字。其實理解錯了。 書法的熟練功底靠臨池不倦,但書法的書卷氣、書法的性情性靈不是練出來的,是學問堆出來的,是眼睛看心里悟出來的。正是學者的眼追心悟,他們的字在書寫時沒有定式框子,似是沒有束縛如行云流水般。魯迅先生的書法最有代表性。 郭沫若在1964年這樣評價魯迅先生的書法:“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辟|樸而不拘攣,質樸可以理解為沒有那么多“零碎兒”在裝飾,也沒有沒見過世面的拘束,灑脫放松又有法度。這些正是我們書家所欠缺的。 書法家書寫之前都想把點畫安排得盡量完美,章法怎樣的與眾不同,然后再怎樣留下驚世之作。一念妄生,便生魔障。我們看魯迅的書法沒有一處刻意安排,只是率意而寫,所以灑脫而不忸怩作態,所以質樸而不裝腔作勢。細細體悟其書法,有山林大架子但不是端出來的,有大家閨秀氣絕不是做出來的。 沈雁冰的字帶有凌厲之氣,線條在舒展中而有雅致之韻,在纖細中不乏勁挺之姿,這也是獨有的特點。由此想到胡適的字,字如其人,他的字像胡適的大腦門卻靈透至極,筆畫伸出去卻能收得住,此外像錢鐘書、郁達夫、傅雷乃至林徽因,他們的書法都各有性情,不讓書法家。 孫伯翔說,書法講究險崛,學者字的險崛常常是性情的體現。書法家一定要學習學者文人的性情,沒有性情的詩格律再嚴描述再美沒有情感在其中,必乏匱一種真美。所以觀學者字,研究學者字,乃至學習他們的性情,正是我們學書作書之人流失欠缺的“鈣質”。 耄耋之年的孫伯翔每日手不釋筆,手不釋卷,在追求自己心中書法的終極目標——清涼之境。何謂“清涼”,帶有禪家意味的比喻。宋代書家蘇東坡詩:“樂哉無一事,何處不清涼?!逼鋵嵤侵v人心境的恬靜安然?;氐綍ㄉ?,就是逐走火氣的清凈,屏蔽浮泛的躁動,探求性情靈珠,達到書法一個至高的境界。 乙未歲杪,孫伯翔書寫了一個小手卷,將莊子《庖丁解?!穼懥艘煌ǎ瑢O伯翔極其欣賞庖丁的“技”,庖丁把宰牛的技演化成藝,藝而近乎神。他說讀通讀透了庖丁解牛,書法也會“動刀甚微,謋然已解”。果不其然,孫伯翔這篇書法創作應該進入了完全性情的“清涼”之境。 孫伯翔提出“碑帖無町”,把有清以降康有為尊碑、卑唐理念予以顛覆,并以自身的踐行證實,方圓之筆并非冰炭不能同器,樸拙和暢麗亦能蘭芷同薰。201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孫伯翔書法展”,讓人們讀到了他似“庖丁解?!币粯印白嗟厄d然,莫不中音”的動感之美,也讓人看到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書法自由王國。于今,孫伯翔的書法也脫離了“技”的范疇,與“燦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漸行漸遠,而霄霧朝升、游煙連云的自然形態漸而升騰,從而清風厲水,漪瀾成文。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姜維群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