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來源: |
圖1
鑊(讀音同“貨”)鼎,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飲等重大禮儀活動中煮牲用的烹食器?!秲x禮·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清·胡培翚《儀禮正義》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魚鼎、臘鼎、膚鼎。”《儀禮·士冠禮》:“載合升。”鄭玄注:“煮于鑊曰亨,在鼎曰升。”意思是說,牲煮于鑊,叫作烹;由鑊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載;合牲之左右體,叫作合。“載合升”,謂用整牲。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鑊鼎、升鼎、羞鼎。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升鼎亦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而升鼎乃是實牲體的祭器,一般的鼎即通常生活實用的飤鼎。據馬承源《中國青銅器》記載:“傳世或出土的諸多青銅鼎中,僅有一嘉鼎自名為鑊,是為特例。”
今亦有鑊可證。這是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圖1),高93厘米,口徑102厘米,耳間距129厘米,重達220公斤。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頸,深腹,獸蹄足,腹部蟠螭紋,以三角回紋、魚鱗紋和瓦紋作填紋,一對環形耳鈕,出土時鑊鼎底部與足部帶有煙炱,可以證明確為煮牲器、盛牲器,為目前所見春秋時期最大的鼎。依鑊鼎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鑊、豕鑊,此鼎應為“牛鑊”,足以容納下一頭整牛的春秋鑊鼎。趙卿為晉國六卿之一,當為戰國時期趙國之祖。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嘗一臠肉,知一鼎之味。”高誘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鑊。”鑊與鼎的關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是說,亨人掌管供給鼎、鑊,掌握烹煮時用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多數不是直接的烹煮器。鑊,是用來直接燉煮肉及魚臘的器皿,鑊燉煮熟后,取出來而放進鼎里。說明鑊是直接的亨煮器,而鼎不是直接的烹煮器。無獨有偶。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1號墓出土的戰國時期鑊鼎(圖2),通高93.8厘米、口徑81.2厘米、兩耳寬109.6厘米,重121.74公斤。此鼎出土時腹腔內盛有半個牛體,腹底殘留有煙熏火燒的痕跡。此鑊鼎是迄今所見楚國大夫級貴族墓中最大的一件。
上述兩件大鑊鼎,可佐證《儀禮·少牢饋食禮》所說:諸侯之卿大夫在祭其祖禰于廟時,用五鼎之正禮。以牛、羊、豕凡三牲,殺于大牢。食豬肉用豕鑊烹煮,食羊肉用羊鑊烹煮,食牛肉用牛鑊烹煮,如果食魚臘之物就用魚臘鑊烹煮,各自蒸煮。當食物煮熟以后,從鑊里取出來而放進鼎里食用。倘若鼎里的食物涼下來,需要加溫時,便在鼎下加些炭火,以保證鼎里的食物始終是溫熱的。這是尊卑等級觀念在祭禮上的體現。
圖2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場,也不代表收藏界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