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來源: |
香盒,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來盛放香的小容器。也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古代文人講究雅趣,在書房讀書寫字、彈琴撫箏、品茗弈棋之時,總喜歡焚一爐香,既可以增添風雅意趣,又可以凈化室內空氣。因為焚香多為香丸、香餅、天然香木等,香品易于揮發,香氣易于走散,所以文人們就增添了香盒這一文玩。
《紅樓夢》第五三回:“這里賈母花廳上擺了十來席酒,每席傍邊設一幾,幾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這里的“爐瓶三事”指的就是香爐、箸瓶及香盒三種焚香器具。焚香時,中間放置放香爐,香爐兩邊各置箸瓶、香盒。古人焚香用的不是現在成束的線香,而是香面或香條,故焚燒時,必須要用銅箸和銅鏟,箸瓶就是用來盛放箸鏟的,香盒就是用來儲藏香面或香條的。
香盒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方形、長方形、魚形以及瓜果等形狀,多以陶瓷、象牙、木、銅、銀、玉、漆器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又是文房擺件,因此而為文房所常備。
我收藏的這件清代雙鶴紋香盒,高3.8厘米,直徑7厘米。盒子圓鼓形,精黃銅制成,子母口。蓋面圓拱,蓋子淺浮雕雙鶴花卉。兩只仙鶴栩栩如生,立在一株花草的兩旁,似在低頭啄叼花草,左邊是一株枝繁葉茂的葡萄樹,累累成串的葡萄壓彎了葡萄樹,葡萄樹順著蓋面,彎曲在雙鶴的上部。整個圖案雕刻雕飾精美,寓意吉祥,仙鶴寓長壽,葡萄寓多子多孫。整件器物雕飾精美,胎體厚實,通身皮色金黃,寶光內斂,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現置之案幾,仍賞心悅目。
唐代的香盒多為金銀制品,價格昂貴,一般作賀禮之用。《宋會要》載太平興國二年吳越錢俶“進賀納后銀器三千兩”,“金香獅子一座并紅牙床、金香合、金香毬共五百兩”。宋代的香盒多用瓷器,因為宋人崇尚合香風氣,而合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窨香,即調和眾香制為劑,放入瓷盒,埋地下半月或一月,然后取出來燒,所以只能用瓷器。南宋末年,出現了制作極精巧的雕漆香盒。明清之時,香盒的材質逐漸多了起來。
香盒,因其小巧可愛,造型多變,色彩華麗,自古以來就備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再加上香木淡雅的氣息,更讓人如醉如癡。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場,也不代表收藏界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