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來源: 藝術中國 |
劉國超導演 第21屆“北京新春音樂會”將于1月22日晚在人民大會堂準時唱響,自2005年起,“北京新春音樂會”已經陪伴觀眾走過了二十個小年夜,早已成為首都春節期間最具影響力的民族文化演出品牌,也是目前在中國堅持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民歌藝術的盛會,被譽為“大會堂民歌春晚”。這樣一個有持久影響力的演出品牌,是如何屹立二十年而不衰,且沒有其他演出品牌可以代替的呢?關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對話了“北京新春音樂會”創始人、總編導劉國超。 2008北京新春音樂會現場捐贈照片 問:一個演出品牌能堅持二十年,巨大的投入是少不了的,很多品牌都會有資方的支持,比如政府出資,相關機構對演出承辦成本進行補貼,這些情況之于“北京新春音樂會”這個品牌是否存在? 劉:“二十年來,‘北京新春音樂會’有著相對固定的合作主辦單位,如北京市文聯、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青年報社等。這些合作單位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幫助我們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然而,在演出制作的投入方面,我們從未依賴政府資金或其他機構的補貼。我們是一家民營企業,完全依靠觀眾購票的票房收入來維持運營,實現自負盈虧。這種市場運作模式使我們能夠獨立自主地發展。 盡管我們得到了政府部門的主辦支持,但從未接受過一分錢的財政資助。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些部門的公信力,吸引更多普通百姓關注傳統民歌和文化。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完全依靠觀眾的支持。觀眾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不僅喜歡民歌,更愿意花錢購買票來欣賞高質量的作品。 在這二十年的旅程中,我們經歷過無數艱難時刻,但每次都靠自己的努力挺了過來。我曾經說過,‘年年都想過放棄,但年年都選擇繼續?!@是因為我們深知觀眾的期待,也不愿辜負他們的喜愛。每年,我們都堅持邀請作曲家創作新的作品,并給年輕的歌唱家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通過不斷創新,我們希望為觀眾帶來新的感動和體驗,保持音樂會的活力和吸引力。 沒有投資商、沒有廣告,我們始終專注于音樂本身,致力于為觀眾呈現一場純粹的音樂盛宴。這份堅持和專注,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支持,正是他們的熱情與肯定,讓我們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年復一年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北京新春音樂會’?!?/p> 2011年龔琳娜 問:這樣看來能堅持二十年實屬不易,而且在這二十年里,“北京新春音樂會”也形成了自己的很多特色,比如“小年夜、大會堂、聽民歌、穿唐裝”的概念,這些特色內容對于一臺音樂會來講有什么意義? 劉:“‘小年夜、大會堂、聽民歌、穿唐裝’是我們的宣傳語,概括了演出的時間、地點和性質。每年的小年夜,觀眾可以帶著家人和孩子來到人民大會堂,聆聽一場民歌音樂會,這已成為我們與觀眾的約定。臘月廿三小年夜是春節的序幕,歡度小年是為了迎接大年的到來。這一傳統持續了二十年,使‘北京新春音樂會’成為北京人民春節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年夜觀看新春音樂會已逐漸成為新的節日習俗,延續和豐富了傳統年俗。 ‘聽民歌、穿唐裝’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們希望傳達的一種文化體驗。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聲音載體,每首民歌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情感。我們鼓勵觀眾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來到人民大會堂聆聽民歌,通過服裝與音樂的雙重表現,深入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服裝不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方式。當觀眾穿上民族服裝,與民歌的旋律交相輝映時,整個音樂會便成為一個展示多樣民族文化的盛大舞臺。 今年,我們將其擴展為了“聽民歌,穿盛裝”,我們特別邀請了五十六個民族的代表,身著各自的民族盛裝,參與演出和觀演,展現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和諧美好。通過這種形式,我們不僅希望呈現民族音樂的多樣性,更希望觀眾在穿上民族服裝的同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自豪與共鳴。服裝與音樂相輔相成,共同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傳遞出團結與共榮的民族精神?!?/p> 2013年送票給環衛工人 問:除了這些主題方面的特色,我們在演出內容方面有哪些特別的設計呢? 劉:我們每年固定器樂曲《春節序曲》作為開場,這首曲目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氛圍,象征著新年的到來,已經成為觀眾心目中‘北京新春音樂會’不可或缺的標志性旋律。 我們始終堅持邀請老中青少四代歌唱演員參與演出,這種跨代的合作讓觀眾能夠看到民族音樂在不同時代中的延續和發展。 在演唱形式上,我們堅持采用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四種唱法演繹民歌。美聲唱法以其宏大的音域和優美的音色賦予民歌新的藝術生命力;民族唱法則保持了民歌的原汁原味,展現了各民族特有的韻味;通俗唱法貼近大眾,讓觀眾感受到民歌的親切與動感;而原生態唱法則忠實于民間傳統,以最自然的方式將民歌的原始美感呈現給觀眾。民歌本就是百姓的歌,這些多樣化的演唱形式讓民歌更貼近生活,也讓觀眾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我們將整臺演出劃分為親情、友情、鄉情、幸福四個篇章。這四個篇章不僅是節目框架,更是對人們情感的深刻詮釋。親情篇章喚起觀眾對家人的愛;友情篇章則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厚友誼;鄉情篇章讓觀眾感受到家鄉故土的情懷;幸福篇章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這四個篇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整場音樂會的情感主線,使每位觀眾都能通過音樂感受到真情。 我們始終堅持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所有演員都現場真唱。這不僅保證了演出的藝術水準,更是我們對觀眾的誠意和對音樂的尊重。從2005年首屆‘北京新春音樂會’到2025年的第21屆,這些演出內容已經成為我們的品牌文化。許多觀眾一看到這樣的節目安排,就會聯想到‘北京新春音樂會’,這正是我們多年堅持的成果,也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p> 2019年贈票給北京郊區大山里的孩子 問:很多人認為這種音樂會就是將知名歌唱家和高水平樂團湊在一起,唱一些耳熟能詳的名曲就可以辦好,而“北京新春音樂會”卻還做了創作方面的努力,您覺得這些努力的意義何在? 劉:雖然我們是民歌為主的音樂會,但我們絕不能拘泥于將傳統民歌搬過來原封不動地演唱,那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也是對觀眾的不用心。因此我們每年都會有一些傳統曲目是經創作團隊進行精心編配,重新編曲配器制作出的新版本,可以保證觀眾們在“北京新春音樂會”聽到的這幾首歌是獨一無二的版本,這也是我們每年給大家精心準備的“小年夜藝術大禮”。除此之外,我們還堅持推出新人新作,二十年來有很多后來的歌星與名曲是通過“北京新春音樂會”這個平臺被大家漸漸熟知的,今年的新春音樂會我們依然會推出一首新歌,是由我們自己的創作團隊作詞作曲的。因此我們不需要成為名家名曲的搬運工,因為我們有能力成為培養新星的搖籃。如果只是拼湊名家名曲,可能會帶來有短暫市場效應的一場商業演出,但無法創造出一個經久不衰的演出品牌,更無法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一定不會感受到“拼湊型演出”的用心之處,而有原創有底蘊的演出品牌,才能扎根在觀眾的心里,真正影響到人們的文化生活。 贈票給郵遞員 問:可見“北京新春音樂會”已經不只是一臺民歌音樂會,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甚至是北京春節期間的一張文化名片。那這些文化層面的意義對如今的“北京新春音樂會”有哪些影響? 劉:如今的“北京新春音樂會”是擁有大批老觀眾的,他們一到每年的小年都會帶上家人來看新春音樂會,這已經成為了很多家庭的過節習俗。隨著品牌的發展成熟,我們發現不僅是北京地區的觀眾受到了影響,從今年第21屆“北京新春音樂會”的售票情況來看,很多周邊省份的觀眾,包括河北、山東,甚至遼寧、江蘇的觀眾也都是舉家出行來看新春音樂會的。能讓一家人在小年夜不遠千里來到首都北京,就為了看一場民歌的音樂會,這便是我們這二十年堅持下來的意義,是“北京新春音樂會”這個品牌的價值所在。 問: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勢必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在這方面“北京新春音樂會”是怎么做的? 劉:二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公益與藝術同在。從2005年創立之初,“北京新春音樂會”就確定每年向春節期間仍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及特定群體捐贈免費門票,邀請他們及家人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度過一個溫馨愉快的小年。我們邀請過三沙邊防戰士代表及他們的父母、春節不能回家過年的大學生、國旗班的戰士、環衛工人、奧運工地的建設者、郵遞員、消防員、特教學校老師、售貨員、小區保安、快遞員、醫護人員、殘疾人、殘聯社區工作者、勞動模范、交通民警、外地務工人員、北京市副中心建筑工地的青年建設者和突擊隊員、志愿者、困難職工家庭、臺灣同胞家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家庭代表。去年和今年我們邀請的是新入伍的義務兵家屬及鄰里。二十年來,累計惠及兩萬余人。除捐贈演出門票外,“北京新春音樂會”還堅持向北京市青少年基金會捐款,資助在京學習藝術的少數民族學子,為他們提供學習的保障,助力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彰顯文化品牌的責任擔當。 104歲老人觀看2018北京新春音樂會 問:近年來新的演出品牌層出不窮,也會有類似“新春音樂會”的品牌出現,“北京新春音樂會”會被替代嗎? 劉:辦一臺演出叫“新春音樂會”并不難,在人民大會堂辦一臺“新春音樂會”也不難,難的是在完全依靠自身造血的情況下堅持二十年,難的是每年都堅持核心內容不變且每年還推出新面孔。當一個演出品牌已經成為了人們春節期間的一項新習俗,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時,它就不僅僅是一臺演出了。我們歡迎每一個新的演出品牌加入這個市場,也期待能有更好的品牌出現。如果能有更多的“北京新春音樂會”,對于觀眾來說是好事,只是要想成為“北京新春音樂會”,就要做到我們過去二十年的用心與堅持,做到我們的傳承與創新,承擔得起我們的責任才可以。而不是起一個類似的名字,拼湊名家名曲,選擇同樣的場館就能做到的。對于這樣的“替代”方式,觀眾會給出他們的選擇。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