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來源: 藝術中國 |
隨著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推進,90后一代正在崛起的青年策展人在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當代藝術生態中嶄露頭角。蔡雨彤是一位常駐倫敦的獨立策展人、寫作者和藝術家,同時就職于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Art Centre)的Barbican immersive,在新的沉浸式展覽出品的同時,她和團隊共同將許多巴比肯出品地展覽巡展到世界各地。在她迄今為止的職業生涯中,曾與陸明龍(Lawrence Lek),艾斯·戴夫林(Es Devlin),林博彥、夏達,張樂平等多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展開合作。她的策展實踐遍及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英國、意大利等,始終致力于將人文價值觀融入藝術體驗,構建“以觀眾為中心”的策展方法與關注社會生態的策展倫理,表現出對人類崇高命運的終極關懷,展現其對多元敘事、跨文化交流和策展創新的深刻承諾。與此同時,她不斷探索藝術療愈的潛力,通過藝術實踐為全球語境下的藝術對話注入獨特視角。 國際化視野下的包容性敘事 在Frameless Gallery(倫敦)、Voxoglass(香港)的工作的經歷以及在多國的獨立策展為蔡雨彤提供了全球視野。尤其在巴比肯藝術中心工作期間,蔡雨彤與其團隊將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展覽推廣至全球,包括荷蘭登博斯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Den Bosch)、阿德萊德慶典中心(Adelaide Festival Centre)、加拿大卡爾加里科學館(TELUS Spark Science Centre)等歐洲、美洲和澳洲各大美術館。從制定全球巡展的傳播策略,到協調展覽在地性的調度,及國際復雜的物流和運輸方案,蔡雨彤確保展覽內容在不同文化語境中保持相關性,鞏固了巴比肯作為文化創新領導者的聲譽。例如,巴比肯的重要展覽《我們在地球上的時代》(Our Time on Earth)關注氣候緊急情況下的動態反應,在蔡雨彤的協助下獲得了全球包括日本藝術評論、Wallpaper、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Le Soleil等三十余家權威媒體的專業報道,擴大了展覽的全球影響力。 《我們在地球上的時代》巡展海報,2024, ? Peabody Essex Museum 全球化合作提升了她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協作能力,并且提供了與國際觀眾以及利益相關者建立深度聯系的可能。在英國倫敦,蔡雨彤作為一名具備全球視野的亞洲女性策展人,在跨文化策展中如何避免文化挪用和誤讀成為她的重要課題。她嘗試搭建連接東西方當代藝術橋梁,拓展藝術敘事邊界,為東西方文化對話交流提供了新的闡釋路徑。在巴比肯《亞洲漫畫:藝術形式的演變》(Asian Comics: Evolution of Artform)展覽策劃中,蔡雨彤作為展覽項目幕后的重要團隊成員,協助客座策展人保羅·格拉維特(Paul Gravett)共同將亞洲藝術家和女性漫畫家如夏達,早稻,手冢治蟲、Miyako Maki、Hur Young Man和 Lat等帶到全球觀眾面前,展出整個亞洲漫畫藝術和視覺敘事的生動旅程,包括日本木版畫、印度教卷軸畫、印刷漫畫和當代插圖等500多件作品。她將可及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置于策展工作核心,關注中國當代女性先鋒漫畫藝術創作者對時代的回應,例如Morel的《后宮女帝傳》展示了女性主義的視角下的世界觀,力求展覽觸及并吸引多元化的觀眾群體。從歷史根源到最新的數字創新,她的工作幫助該展覽深入探索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韓國、中國和日本等國家蓬勃發展的當代漫畫文化以及傳統的圖形敘事藝術形式,展示了她對文化多樣性的敏銳洞察。 除了深入探索當代策展實踐的多樣化模式,蔡雨彤自身也作為藝術家經歷著媒介化的藝術創作之旅。在中國美術學院公共雕塑系接受本科專業訓練使她探索了聲音、燈光與數字媒體等跨學科應用,以構建能夠促進情感治愈的沉浸式空間。2019年,她在卡拉拉國際雕塑工作坊中開啟了與意大利藝術家的跨國合作,并共同完成展覽。這段經歷拓寬了她的創作視野以及對跨文化對話的實踐能力。她的策展實踐也延續了之前一直以來關注的方向,作為她長期的探索。 《未知向量》,銅場,2019開幕式發言(蔡雨彤左5) 關懷、修復與療愈 如果說藝術界存在道德危機,那么策展人有道德責任來解決這些問題,尤其迫切需要重新評估主流的策展實踐并重新捕捉時代精神。“策展人”(curator)的詞源自拉丁語“cura”,意思是“關懷”。在當代藝術和策展研究領域,策展和護理(Care)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策展人蔡雨彤關注作為道德的策展實踐,提出對“他者”的特定關懷,重新建立關懷在策展實踐中的嵌入性以及藝術與社會的療愈關系,延伸了藝術的“修正主義”功能和心理學意義。 2022年的威尼斯軍械庫,蔡雨彤領銜策劃了《不眠者的別處》(Sleepless Elysium)群展,通過數字治療實踐與策展的創新結合,探索了非理性和無意識冒險的藝術在焦慮和不確定性語境下尋求內心和諧的潛力。伴隨著“藝術療法”作為藝術民主化的新發展,以及 web3和元宇宙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藝術被解讀為各種技術薩滿教和數字治療儀式,蔡雨彤和策展團隊選取的藝術家們以技術性的方式去回歸到人類的本質需求,包括Elisabetta Antonucci,Adri S?o Bento,皓岳等。此外,她組織了一場在線音樂治療研討會吸引了全球 2000多名參與者,探索數字藝術與靈性的交集以及一種精神上的懷舊。 2023年,蔡雨彤在南倫敦Peckham的Safe House合作策劃了“思想擁有了人”( Ideas have people)群展,本次展覽的靈感植根于卡爾·榮格 (Carl Jung)、集體無意識和情結(complexes)理論。在榮格心理學的領域中,情結是指個人神秘心理狀態中的無意識元素,探索情結是深入心靈深處的一種深刻方法。策展人在收集本次展覽中作品中關注個體化的個人敘事以及個人追求的潛在集體印記和時代反映,致力于創造促進有意義的互動與情感聯結的展覽形式,為觀眾提供治愈的藝術體驗。 出于對藝術治療維度的關注,蔡雨彤與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澳門館策展人常嬋以及人類學學者Puti共同推出了播客《臥今思?!罚╓alking Space)。該播客聚焦于藝術與社會之間的深層互動,探索后疫情時代藝術參與在對抗年輕人孤獨中的治療作用,以及音樂治療、參與式藝術等藝術形式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成為情感治愈的紐帶并探索其緩解社會孤立方面的潛力。 創新策展實踐:構建沉浸式烏托邦 目前依托于 Barbican Immersive的平臺,蔡雨彤專注于突破傳統藝術界限,探索當代文化、新興技術和數字創造力。她尋求當代藝術變革下的策展新方法,努力確保那些代表性不足的熱門、被壓制的人或“雙重殖民”的人不再被忽視。她將技術與人文敘事相結合,在沉浸體驗的基礎上傳遞對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環境倫理和社會正義的深刻思考。 2021年,她的早期策展項目曾在中國上海揮發藝術中心展出,引入了一種戲劇化、沉浸式的展覽設計方法。講臺、紅色塑料椅子、小便池、火烈鳥、樂譜和夢境的巨大象征性作品被放置在一個規則而莊嚴的框架內,所有事物似乎都相關且無關。通過將畫廊變成荒誕喜劇的舞臺,蔡雨彤重新定義了藝術品作為敘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探索了觀眾參與公共藝術如何以削弱矛盾的方式介入該領域,建立在觀眾對于“合理性”的建設和自我突破上。 《云棲》(Dwelling on the Clouds,2022年, Ugly Duck,倫敦)項目是策展人蔡雨彤在倫敦Ugly Duck空間進行設計,采用了在視聽空間中融入互動元素的沉浸式策展策略以加深觀眾參與度。展覽建立在人們如今共享的“云朵存在”之上。自古以來,云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云”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隱喻。展出的作品圍繞可知/不可知的云的當代性問題。蔡雨彤和策展團隊選取大量多感官和多媒介作品的并置邀請觀眾想象獨自漫游、棲息在云朵上,是否有可能逃離數字時代這種混亂的狀態—去實體化的信息交換,回歸大地,在大自然中重獲再次凝視一片云朵的自由。 《云棲》,2022展覽開幕式現場圖片 蔡雨彤的特定場域項目《門檻》(‘threshold',2022年,倫敦,Craft Central)則是通過使用影像、繪畫、裝置等多種媒介并置歷史和當代敘事創造了一個無國界且無法定義的空間。展覽選址于19世紀的巨作遺址THE FORGE的美麗建筑中,在這個與日常敘事相悖的超凡脫俗的流動空間里,四位藝術家基于場地特征創作了基于’threshold’這一概念的超越生活情境和心理時間的場域。展覽邀請觀眾進行現代話語和歷史的對話,以及解密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奇幻隱喻。在制定觀眾參與和情感聯系的策略方面,她打破藝術“門檻”與公眾之間的藩籬。 此外,蔡雨彤早期的公共藝術項目對技術的創新性使用和對藝術變革力量的關注為她后來策劃強調參與式的沉浸式烏托邦展覽奠定了基礎。在多感官裝置《欲之界》(Realm of Desire)中,蔡雨彤設想了一個眾神冥想的河岸,退一步是欲望的沙漠,前進一步是現實生活。她使用白色拱門象征雅典神廟,隱喻了在內卷化和自我剝削成為常態的時代,人們無意識地追求欲望就像伸手抓沙子一樣,對日常生活視而不見。這個作品也獲得了中國超過10幾家自媒體和媒體的報道,如Hi藝術等,得到廣泛好評。 《欲之界》,蔡雨彤,公共裝置,2021,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結語 作為一名活躍在當代全球藝術生態的“活動家”,蔡雨彤的策展和藝術實踐方法始終強調以人為本的視角,無論媒介的技術復雜性如何,都確保觀眾的可訪問性。策展人羅伯特·斯托(Robert Storr)曾表示:“展覽不再像一個導師向觀眾灌輸任何知識或真理,而是不發一言地向觀眾袒露自身,聽從審美直覺的裁斷。”如今,展覽的構建更多依賴于觀眾的主觀感知和直覺裁斷。蔡雨彤的策展實踐將技術導向的人文關懷治療性、參與性和文化包容性融合于一體,更重要的是,帶著熱情與愛。(文/言蕤,藝術媒體人,撰稿人,藝術教育工作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