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2025年3月1日至3月16日,Hanmo S畫廊推出由策展人夏可君策劃的“絢爛之極——李玉雙2019-2024作品展”。值此藝術家李玉雙誕辰90周年之際,展覽將集中呈現其最后五年間創作的50余幅精品,涵蓋水墨、丙烯、綜合材料等媒介,展現其獨創的“光編碼”藝術體系與自然哲學的交融。 展覽現場 李玉雙(1935-2024)作為國畫大師李可染長子,早年受家學熏陶,后以工科背景開創藝術新境。他提出“光編碼”理論,將物理光學、腦神經學等與東方水墨精神熔鑄一體,探索視網膜接收的二維光信息如何轉化為藝術表達。其作品突破傳統形似,以斑斕色點與流動筆觸捕捉自然本質。 開幕式現場 3月1日下午三點,展覽開幕式在Hanmo S畫廊舉行,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夏可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白盒子藝術館孫永增館長,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宜霖,隱居鄉里創始人陳長春和展覽策劃李冬梅在開幕式先后發言,(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范水、ADCC陳設委執行秘書長張煥榮、松雷文創何所有集團董事長助理徐晶、亞洲藝術中心(北京)展覽研究部總監徐浩洋,藝術評論人張一帆等嘉賓出席開幕式。 展覽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夏可君 策展人夏可君發言中談到,此次展覽的作品為李玉雙先生 2019年至2024年最后時光的創作,因此這是一場極具紀念意義的回顧展。我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將李玉雙先生獨特的哲學與審美理念在其晚期繪畫中的完美呈現展現出來。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在現場發言時談到,今天這個日子很重要,通過這個展覽,我們看到了一位老藝術家在最后幾年所散發的光芒,這讓我很感動。我第一次見到李玉雙先生的作品時,就感到很震動,他是一位大師,但長期以來他都被低估、被忽視了,主要是在他的父親、偉大畫家李可染先生的陰影之下,他的個人魅力和光芒沒能充分展現出來。 看了他的作品后,我認為他是一位非常棒的藝術家,他經歷過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從出生一直到現在,一個跨世紀的過程。一個人的經歷的復雜性與他的作品有著直接關系?,F在有些藝術家出道很迅疾、成名很快,能迅速賣出高價,但他們的作品常常缺乏這種復雜性。在有些人的作品中,我看不到任何苦難,作品看著很輕松。而李玉雙先生的作品則不同,他把他飽含一生的苦難,最后都變成了一抹淡淡的云、一種顏色,但我們能從中讀到苦難,這讓我很感動。 李玉雙先生把他很多的經歷、感受,包括最沉重的東西都變成了青春的色彩和線條。這一點是很厲害,尤其是他晚年這幾年的作品,2000年以后的東西非常放松。這讓我想到有些人到了晚年寫字的時候,好像都已經忘掉了很多技巧,就像孩子寫的字。在這個特殊的場合和時間,讓我們再次向李玉雙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白盒子藝術館館長孫永增 白盒子藝術館館長孫永增在開幕式談到,以前就感受到李老師是被這個時代埋沒的一位重要畫家。只不過,那時中國當代藝術還處在一種被觀念、被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所主導的時期。李老師的作品時,似乎能發現更多不同的東西。尤其是這兩年,老爺子在晚年時期的畫,更加回到了一種童真的感覺。李老師的重要之處在于,他一直在持續地用他非常單純的、直接的感受與自然進行對話。因為他的繪畫方式是寫生即創作,所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直接來自于自然中的真實感受,這與大多數藝術家是不同的。 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宜霖 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宜霖談到,今天來參加這個展覽,大家的心情都有點感慨,也有點欣慰。感慨的是,李玉雙老爺子在世的時候,我覺得他并沒有獲得他應有的評價,也沒有得到更多人的認識,這是讓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欣慰的是,站在這里看到這么多朋友前來,盡管斯人已去,但他留下了許多優秀精彩的作品,讓我們后世的人可以繼續研究學習。 這讓我回想起當時我父親在上世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拜訪李可染先生時的合影。后來李玉雙老師在我們 2022年亞洲藝術中心 40周年特展時,指著照片問“這是您父親嗎?”,我說“是的”,那一瞬間冬梅姐和新天大哥也在旁邊拍照,我感覺到藝術本身,其實還是回到傳承和突破。 隱居鄉里創始人陳長春 隱居鄉里創始人陳長春談到,藝術本身不是說要一定要有多少人狂歡,也不是說一定要你的畫賣得有多貴,而是說你真正能在科學、自然、生活、情感當中穿起一條線來,實現一個打通。我覺得從直覺上,李玉雙老師是實現了這一點的。他的所有畫作放在我們的房間里面,放在任何礦泉水、任何抱枕上面的產品時,給人的那種價值感、高級感和穿透力,遠超過我所了解的很多藝術作品。李老師是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了一個新的秩序和編碼,在這一點上,他上升到了藝術的另外一個維度。 展覽策劃、李玉雙之女李冬梅 李玉雙先生將自己的繪畫方法稱之為光編碼。在長期藝術探索中,他發現構成人眼中自然萬物的,并非物體固有的“形”,而是“光”以特有的編碼形式,傳遞給人腦的色彩信息組合。這些信息組合經過人腦的解碼,便形成可辨識的物體形象。李玉雙將解碼之前的色彩信息呈現出來,從而擺脫了繪畫對“形”的依賴,直接觸及自然萬物最本質的狀態。 展覽現場 李玉雙繪畫以科學的思維進入,卻因為這種認知論的路徑,于不知不覺中返回到了東方的哲學語境,從而猶如宿命般地最終走向了融合中國水墨線條藝術的筆法與哲學,與他的父親李可染先生所追求的境界趨同,并且這兩種傳承在他的作品中也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和統一?!?/p>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聚焦李玉雙生命最后五年的創作,作品延續其戶外寫生傳統,記錄四季光影流轉,更融入晚年對現代科學與東方哲學的思考。畫面中,色塊如分子躍動,線條似能量軌跡,構建出“天人合一”的視覺宇宙。正如策展人夏可君所說:“李玉雙的“光編碼”色彩之絢爛,筆觸之強烈,實屬罕見,正應驗了蘇軾所言的:老年之平淡,實乃絢爛之極也!似乎這是光自行來到了畫布上,是自然之光的生命書寫,是自然本體之自由的華美激蕩,仿佛進入了量子的疊加態,絢爛之極,永不坍塌?!?/p> 據悉,“絢爛之極——李玉雙2019-2024作品展”將持續至2025年3月16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新西蘭海岸一 30×40cm 紙本丙烯 2019年 彩云下的薰衣草 68×10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草地上的小花 30.5×54cm 紙板色粉 2020年 墨山水 50×100cm 紙本水墨 2022年 柳樹之下 93×97cm 紙本丙烯 2023年 陽光下的影子 40.5×50.5cm 木板丙烯 2023年 紫太陽 94×98cm 紙本丙烯 2023年 關于藝術家 李玉雙,1935年出生于江蘇徐州,是國畫大師李可染的長子。五十年代,李玉雙與當時新中國藝術界群體,包括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等人的交往,奠定了其藝術思想基石的形成。1956年,畢業于北京機械制造學校的李玉雙分配到鄭州機器制造學校教授工程力學,同年赴上海交通大學造船學院進修。 1971年,李玉雙開始研究人類視覺與藝術的關系,制作相關模型并嘗試視覺試驗,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繪畫體系。李玉雙稱之為“光編碼”畫法。 2015年,他在今日美術館舉辦六十年藝術個展,共展出作品60余幅。2017年,前往日本、臺灣、新西蘭等地寫生;2018年5月,中國國家大劇院舉辦個人繪畫展。2020年,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同名個展。 2021年,廣東美術館大型個人展覽。2022年,秦嶺李玉雙個人美術館落成。 2024年,上海李可染李玉雙濡染家風藝術對話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