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6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海報 世紀藝象: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展 藝術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列):程及,丁雄泉,方君璧,關良,胡善馀,黃養輝,李慕白,李詠森,梁錫鴻,林風眠,劉煥章,羅工柳,倪貽德,潘思同,秦宣夫,沙耆,孫宗慰,唐蘊玉,陶冷月,汪亞塵,王濟遠,韋啟美,衛天霖,吳大羽,吳冠中,蕭淑芳,許幸之,顏文樑,張安治,周碧初,朱德群,朱乃正 展期:2025年3月8日至4月13日 地點:凱旋畫廊 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史,是一部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交融共生的歷史。在這個風云激蕩的百年中,藝術家們既背負著古老文明的厚重積淀,又直面西方文化的沖擊與社會劇變的挑戰。他們中有的遠渡重洋,求學海外,悉心汲取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有的扎根本土,于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創新靈感。本次展覽「世紀藝象: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展」,以吳大羽、林風眠、倪貽德、衛天霖等三十余位藝術家的作品為核心,試圖勾勒一幅跨越時空的圖景——在裂變中尋找新生,在對話中重構東方美學。 林風眠《仕女》,68×68cm,紙本設色,1960年 藝術的革新與師承譜系的構建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的現代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林風眠執掌國立杭州藝專時倡導“調和中西”的教育理念,不僅培養出吳冠中、朱德群等融合東西方美學的先鋒,更以開放的教學體系重塑了一代人的藝術視野。顏文樑創辦蘇州美專,將西方寫實技法與東方意境相結合,其弟子衛天霖、張安治等人以油彩探索本土美學,使“色彩的詩性”成為學院派的重要遺產。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推行的寫實主義教育,其通過學生孫宗慰等人的實踐,將社會關懷注入藝術語言。這些教育先驅以學院為陣地,不僅傳遞技藝,更在師徒相授中完成美學基因的嬗變:從林風眠與吳冠中關于“形式美”的思辨,到倪貽德在“決瀾社”對青年藝術家的現代主義啟蒙。師承關系如同一張隱形的網絡,鏈接著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精神與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激蕩,最終催生出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獨特路徑。 因此,本次展覽并非簡單的編年陳列,而是通過藝術革新與師承譜系之間的關系對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現代性路徑的重新梳理。他們的作品既是個人心靈的圖景,亦是民族精神傳承的烙印,共同書寫了一部“在傳統中突圍,于世界中扎根”的視覺史詩。(圖片來源于主辦方) 倪貽德《園林》,24×28cm,紙本水粉,1940年 秦宣夫《岳王廟》,58×78cm,紙本油彩,1963 衛天霖《房間的角落》,45×36.7cm,紙本水粉,1960年代 吳大羽《花韻-9》,34.5×29.5cm,布面油彩,1980年 許幸之《牧歌》,24.4×34.8cm,木板油畫,1959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