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2025年3月25日,“黃阿忠:一涂一抹總關情”藝術大展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正式啟幕。作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活化館藏的重要展覽,本次展覽源于黃阿忠向中華藝術宮捐贈的194幅代表作品,涵蓋其1970年代至今的油畫、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創作,完整記錄了藝術家從“十二人畫展”打破陳規到融貫中西的探索歷程。展覽以“得意有形”“暢神無界”兩大主題為經緯,串聯起黃阿忠從鄉野村舍到都市街巷的創作軌跡,以獨特的視覺語言詮釋海派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傳承與新生。 展覽現場 黃阿忠是上海現代美術史中的標志性人物,參與了中國現代美術的演進過程,其藝術成就代表海派精神。他的繪畫語言直抒胸臆,成熟駕馭油畫、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創作,強調情感浸潤與人性關照,探索出獨特的中西藝術融合的藝術語言。本次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收藏的 194幅作品涵蓋黃阿忠1970年代至今各階段代表作,是其畢生創作精品,黃阿忠表示;“作為上海畫家,我有理由將作品留在上海最好的去處,那就是中華藝術宮。這是一個宣傳美的場所,而我是一個一輩子創作美的藝術家,我要用作品為時代留下一段審美。” 展覽現場 近兩百幅入藏精品不僅是上?,F代美術史的重要切片,更為研究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此次成體系的捐贈收藏,將黃阿忠個案納入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海派藝術研究體系,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本土藝術家系統性收藏,為研究中國繪畫現代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為研究海派藝術發展、傳承城市文脈的學術資源,進一步夯實了“學術立館”的核心戰略。 展覽現場 黃阿忠,1952年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從1979年《十二人畫展》的打破陳規,到中西互補,詩畫互鑒的現代繪畫探索,黃阿忠的作品始終圍繞在情感胸臆直抒的驅使之下,浸潤于海派精神之中。從上海戲劇學院的求學歷程,到師從陳鈞德、孔柏基等名家汲取藝術養分;從石庫門的斑駁磚墻到外灘的霓虹倒影,黃阿忠參與了中國現代美術的演進過程,作為上海本土藝術家的代表,黃阿忠的創作始終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他的畫筆既是記錄城市變遷的時光切片,亦是叩擊時代精神的視覺詩篇。 展覽現場 本次“黃阿忠:一涂一抹總關情”藝術大展通過“得意有形”與“暢神無界”兩大主題,系統性展出館藏黃阿忠油畫、中國畫、水彩作品199幅,以藝術為紐帶,連接城市記憶、人文精神與時代審美。 水鄉 1996年 布面油畫 74cm×85cm “得意有形”部分以黃阿忠早期塊面構成的油畫和相對傳統的花鳥為主,特別呈現《逝去的城市》《甜愛路》《堰頭老宅》等代表作品,構筑起一座立體的城市記憶博物館。如在《逝去的城市》中,幾何色塊與斑駁線條交織成抽象的城市肌理,暖調的棕黃與橘色如老照片般泛著時光的包漿,將外灘萬國建筑群的輪廓解構成一首視覺交響曲,讓觀者在色塊與筆觸的縫隙中,窺見上海從弄堂煙火到都市霓虹的嬗變軌跡。這些部分作品相對具象,筆觸強烈,逸筆草草,看似隨意,實則抒寫著藝術家對生活的長情告白。黃阿忠對于上海城市感情的濃烈情感,呼應著展覽主題“一涂一抹總關情”——這不僅是一次個人藝術回顧,更是一場關于生活、城市與人民的深情對話,期待通過展覽,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力量,讓藝術成為連接生活、城市與人民的紐帶,共同書寫城市發展的美好未來。 甜愛路 2009年 布面油畫 94cm×121cm 展覽現場 “暢神無界”在黃阿忠看來,是一種將源于自然的精神與意境,進行打破常規載體地自由創作。為詮釋“暢神無界”這一極富藝術哲思的主題,本板塊著重展出黃阿忠近些年來用筆用色更為恣意妄為的油畫水墨和水彩、固體油畫作品為主,這部分作品筆觸橫涂豎抹,更為意向超然,不求形似,不再僅是技巧的展現,而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緒的流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藝術實驗之作《海灣寤廬》與《臨海的房子》皆在本板塊展出。前者以較為規整的筆觸表現房屋墻面的屋頂的形態和質感,近乎于大寫意筆法的恣意,展現出自然的生動感;后者則以油畫棒的粗獷筆觸描繪海邊小屋,高飽和的藍色海浪與灰白建筑形成超現實對比。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追求,在《遠眺四平路》中化作一場視覺哲學——油彩堆砌的粗獷肌理與藍灰色調帶來的冷峻疏離,在畫布上達成微妙平衡。 展覽現場 眾所周知,黃阿忠的散文和詩歌的創作是其藝術思維的重要組成,充分體現了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的散文和詩歌清新流暢,情感起伏豐沛,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也有對世間萬象的獨到思考。在他筆下,一切景語皆是情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層的人文內涵。 步入展廳,展出的《靜物·蓮蓬》以灰色調營造出宋瓷般的溫潤質感,陶罐的粗獷筆觸與蓮蓬的概括線條,在三角形構圖中演繹“枯榮相生”的東方哲思;《水鄉》則以松散灑脫的筆觸勾勒白墻黛瓦,烏篷船的倒影在水彩氤氳中化作一首朦朧的俳句,靜謐的街巷、古樸的建筑,體現了黃阿忠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細膩感受,傳達出對水鄉生活的眷戀。這些作品延續了傳統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將日常物象升華為心靈的鏡像。 展覽現場 當城市更新以分秒計量,黃阿忠選擇用畫筆慢速顯影時光。他的藝術既是對消逝之物的深情回望,亦是對存在之美的永恒確認。而此次展覽的舉辦,也將更進一步讓藝術家調色板上的鮮活城市記憶更為生動永恒。正如展覽學術主持陳翔表示:“在黃阿忠的藝術實踐中,我們看到了文學與繪畫在情感的紐帶上的有機融合。他的創作既保持了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視覺語言。這種融合不是表面的技法疊加,而是源于藝術家獨有的文學積淀與獨特的藝術感悟。” 展覽現場 此外,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團隊也有意將其詩歌與繪畫的互鑒融入策展布展之中,亦將其極具代表性的詩歌引入展墻,巧妙展現黃阿忠融合西方語匯和東方意蘊的藝術特色,構建詩畫同源的東方意境。在審美上延伸出關于詩與遠方的想象,給觀眾以情感慰藉。 展覽現場 展覽期間,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也將邀請藝術家與專業畫家親臨現場,推出一系列教育活動與學術講座,揭示海派文脈的傳承密碼,為觀眾帶來“全民、全齡、全域、全時”的美育體驗,為藝術競品持續賦活賦能。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6月20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