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來源: 藝術中國 |
在人工智能深刻變革社會的今天,如何讓傳統藝術煥發時代生機?3月27日,第七屆"一代宗師進校園"中國繪畫大師賞析公益大課堂暨“丹青承文脈”海淀區萬壽路學區第三屆美術館課程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關工委、中國校園健康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致公黨北京市委、北京市僑聯、中共海淀區委統戰部、北京畫院、中央美院、致公黨海淀區委、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發展基金等單位代表,以及海淀區萬壽路學區39位美術老師共聚北京畫院美術館,見證了這場傳統文化與未來教育的深度對話。 藝術需要傳承,美育重在扎根。“一代宗師進校園”中國繪畫大師賞析公益大課堂系列活動旨在通過館校深度協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美育體系,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多年來,在北京畫院、徐悲鴻藝術研究院、李可染畫院、黃胄美術基金會、李苦禪紀念館等專業研究單位的鼎力支持下,本系列活動通過政、校、館、社多方資源整合,在“經典引路,以中華美學育時代新人”方面積極實踐并不斷創新?;顒硬粌H是對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李可染、黃胄等一代宗師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以美術館為紐帶,將千年文脈化作潤澤青少年的涓涓清流。 北京畫院黨委書記馬勝民表示: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李可染的“為祖國山河立傳”,黃胄的“生活為師”,李苦禪的“畫品即人品”,徐悲鴻的“融匯中西”,無一不彰顯著藝術與人生的高度統一。要讓經典藝術、大師們的藝術精神走出美術館,走近學生身邊,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中國關工委副秘書長、中國校園健康行動領導小組副組長郝毅表示:文化傳承需要鮮活載體,齊白石等大師的藝術正是青少年感知中華美學的橋梁。要深挖經典藝術內涵并創新傳播方式,深化館校合作構建美育生態,同時將審美教育融入育人全程,培養既有中國心又有世界眼的時代新人。 致公黨北京市委副主委、海淀區政協副主席安雪暉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越是技術奔騰的時代,越需要美育構筑人文根基。社會服務是民主黨派的重要職能,致公黨市委多年來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文化為主題開展了多項社會服務工作。海淀區基礎教育辦學規模位居全市之首,希望“一代宗師進校園”活動為豐富海淀區中小學美育教育和校園文化生活貢獻力量。 啟動儀式現場,39名美術教師開啟沉浸式研修之旅。北京畫院宣教部主任羅元欣以《科技時代的語境下齊白石藝術與中華美學創新》為主題,介紹畫院成立以來的發展及研究體系,特別是在公共教育與媒體傳播方面,深入探討了傳統藝術在現代科技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 來自北京十一實驗中學藝術學科主任褚洪靜;北京市十一學校一分校副高級美術教師、海淀區級學科帶頭人張英;北京市育英學校藝術學科主任劉怡斐三位教師分別分享了他們在美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引發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 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胡孝群女士在點評中贊賞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生發的觀點和深刻思考,是教學和育人的完美結合,是具有實踐基礎的、真實的教研科研活動成果。她結合藝術欣賞理論、藝術家創作原理和對外藝術交流的案例,進一步并深刻表達了中國藝術講究立德,品畫先品人,畫品即人品的觀點。 海淀區萬壽路學區書記主任程莉在總結中以關鍵詞立意,致謝“一代宗師進校園”中國繪畫大師賞析公益大課堂活動以及北京畫院提供的豐富藝術資源和學術支持,幫助學區教師深入挖掘中國繪畫大師的藝術精髓,了解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發展,促進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的創新融合,為萬壽路學區美術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致敬各機構單位和專家,俯身貼近中小學藝術教育,以立德立人的初心,助力學區在美育教育方面抓好抓細抓實在;放眼“致未來”,在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充滿詩意和能量算法的復合型人才。萬壽路學區將繼續探索美育教育的新模式,讓傳統文化以更富時代感的方式滋養青少年心靈。 座談交流結束后,與會人員參觀北京畫院美術館"齊白石的生趣世界"等主題展覽,在墨韻丹青中體悟中華美學精神。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