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 藝術中國 |
吳歷的《陶圃松菊圖》 在“清初六家”中,吳歷留存的作品最少。但《陶圃松菊圖》這幅作品卻被張大千稱為“海內第一”,并耗費四天時間臨摹了一幅,它到底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呢? 1937年的春天,張大千借住在北京的頤和園。有一天,他在于非闇家中看到了這幅吳歷繪制的《陶圃松菊圖》。張大千直呼“海內第一”,并在昆明湖上“破四日之功”臨摹了一幅。張大千認為吳歷的這幅作品是仿王蒙的《破窗風雨圖》,但后來徐邦達則認為應為仿王蒙的《松嶺山居圖》,但由于原作已無從尋覓,因此其溯源已無法考證。 張大千臨摹吳歷版《陶圃松菊圖》 在這幅畫中,吳歷用類似于釘頭和雨點般的短皴來表現坡石,層層積墨,再用焦墨點苔,顯得老辣凝重、沉郁蒼樸。喬松和夾葉樹掩映在岸邊,一位紅衣高士正在船上垂釣,此處用色清麗明潤,人物刻畫細膩,有王蒙《秋山草堂圖》的影子。 作品細節,紅衣高士垂釣于江心,與岸旁的秋葉相互呼應,用色醒目大膽 沿著溪水溯流而上,有棧橋、瀑布,山路崎嶇;右側蒼松之下茅屋之中,有人對晤、有人交談,屋外高士策杖、童子抱琴,還有仙鶴兀立,一派“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氛圍感??蛇@所謂的《陶圃松菊圖》,為什么只見漫山遍野的松樹,卻唯獨不見菊花呢?大概在藝術家筆下,這些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山野的高士就代表了孤傲倔強的野菊吧! 畫幅中段,隱居者生動逼真,甚至可以看見仙鶴立于其間 這繁茂蒼古的山體,左右兩側,明顯是一陰一陽。吳歷用牛毛皴、解索皴,和他獨創的“陽面皴”,表現出陰陽向背的關系。有人說,這樣的畫法是受到了西洋畫的影響。 皴法細節 吳歷獨創的“陽面皴”,表現出陰陽向背的關系,如圖沿紅線分割 確實,吳歷是清初六家中唯一一位“學兼東西”的畫家。40歲之前,吳歷得到王鑒、王時敏的指授;44歲,他入了天主教;50歲時,去澳門修道,加入耶穌會受洗。吳歷由儒入佛,再由佛皈依天主。此后,在上海嘉定一帶傳教,就很少作畫了。直到70歲以后,吳歷的畫作數量才又多了起來。 《陶圃松菊圖》書法細節 這幅《陶圃松菊圖》就是吳歷73歲時創作的。此時的書法,結體左低右高,用墨濃重,撇筆纖細,捺筆豐腴。轉折處多是方折,很有蘇東坡的筆意。 從題款上得知,這幅畫是吳歷畫給“陶圃先生長君扶照”的?!胺稣?span style="text-indent: 32px; text-wrap-mode: wrap;">”何許人也? 文中提到的陶圃先生就是陸培遠,他喜歡種植菊花、松柏,他的莊園在嘉定南翔,名叫“陶圃”,而其長子正是“扶照”,就是清代著名茶學家,著有清代第一茶書《續茶經》的“茶仙”陸廷燦。陸廷燦向吳歷定制這幅王蒙筆法的畫,結果讓他等了將近四年。吳歷畫完后,托弟子陸道淮寄去。 “清初六家”之一 吳歷 這幅畫的受畫人是陸廷燦,但畫上最早的收藏印是陸愚卿,之后有梁章鉅、孫毓汶;再之后是張學良、王季遷。雖然張大千說是于非闇的藏品,但卻并沒有在畫上留下任何的收藏痕跡。其實,這幅畫還曾被關冕鈞“三秋閣”收藏,他也沒有留下印記。 時過境遷,當今的拍賣場上,吳歷的《陶圃松菊圖》以四千多萬成交,而張大千臨摹的那張也拍到了兩千多萬。(特約撰稿/《王健讀畫錄》主講人王??;編輯/傅朗,圖片由撰稿人提供,如遇版權異議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