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4月13日,“無取無舍?趙培生作品展” 在本義空間正式開幕。這場展覽不僅呈現了藝術家趙培生近年來在水墨、陶瓷與裝置領域的探索,更以一場長達兩小時的 “鏘鏘三人談” 直播拉開序幕,邀請知名整策師蕭斌、本次展覽策展人李牧與藝術家趙培生一起共話藝術本質,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探尋東方美學的當代表達。 三位嘉賓從展覽主題“無取無舍”的由來展開。趙培生坦言,主題源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策展人李牧將最初的“不取不舍”調整為“無取無舍”,不僅在文字美學上更富層次,更暗合藝術家創作中對“二元對立”的破除——從陶藝到水墨,從器物到裝置,趙培生始終在材料與觀念的邊界游走。正如他的“黑松”、“玄和”、“風洞”系列,以陶瓷的厚重與水墨的靈動,詮釋虛實、有無之間的東方哲學。 展覽現場 作為曾操盤重磅展覽的整策師,蕭斌以“新鮮觀察者”的視角切入,直言趙培生作品帶來的震撼:“當我們習慣了油畫的厚重張力,卻在水墨中看到了同樣的力量感。他的創作沒有陷入傳統水墨的程式化語言,反而像‘打太極的人突然練拳擊’,以焦墨、亂灑等非慣性手法,釋放出材料本身的原始生命力。” 這番解讀呼應了趙培生從景德鎮陶瓷學院到上海理工大學的學術背景——當陶瓷的立體思維注入平面水墨,傳統媒材便有了破圈的可能。 策展人李牧則從行業觀察出發,提出當下東方藝術的“本真性”之問:“當西方定義的‘國際化’標準不再唯一,中國藝術家如何找到母語般的創作邏輯?趙培生老師的實踐給出了答案——不是先找哲學背書,而是從生活體驗中自然生長。就像他的作品,不是刻意的‘創作’,而是日常書寫的提煉,這種‘本心’的流露,才是東方藝術的核心競爭力?!?/p> 對話現場 展覽現場 對話中,三位嘉賓還就 “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東方美學的國際化路徑” 等議題展開思辨。蕭斌以日本文化輸出為例,強調 “真正的東方性不是符號疊加,而是生活方式的整體呈現”;李牧則提醒避免“套路化創作”,呼吁藝術家回歸個體經驗:“當太多人在觀念里打轉,趙老師的作品讓我們看到,感官體驗才是藝術觸達觀眾的第一通道?!?/p> 不同于傳統畫展的線性敘事,展覽以“材料實驗” 與 “觀念演進” 雙線并置:焦墨作品以濃墨潑灑形成的肌理,暗合 “無取” 的隨機性;陶瓷裝置則以極簡造型與釉色變化,詮釋 “無舍” 的恒定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區的互動裝置,形成可觸摸的 “第三空間”,觀眾穿行其間,恰似在虛實之間踐行主題的哲學內涵。 趙培生深諳禪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將其藝術創作轉化為循跡真心的修行實踐。正如策展人所言,「無取無舍」是趙培生為當代水墨打開的覺悟法門。在這里,每一幅作品都是通向內心的木筏,每一次駐足都可能是照見本心的機緣。當禪的智慧與水墨的靈性在此相遇,我們終將懂得,在執取與放棄之外,尚有第三種可能:以無住之心,生萬千妙有。 展覽現場 展覽海報 無取無舍:趙培生作品展 展期:2025年4月13日-5月13日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紫秀路100號2幢樓9層 部分展出作品: 金剛經 40x43CM 紙本焦墨 2024 石鼓文-韻勝 70x140CM 紙本焦墨 2023 無事人 100x40CM 紙本焦墨 2024 虛止-009 紙本焦墨 140×280CM 2023 玄合003 70x140CM 紙本焦墨 2024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