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 藝術中國 |
在當代空間實踐愈加跨學科、跨語境的今天,空間設計師陳一葦的工作橫跨裝置藝術、敘事構造、結構實驗與文化策略等多個維度。陳一葦畢業于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 Interior Architecture專業,所受訓練結合了建筑、室內設計與建筑保護的綜合方法,強調在既有結構中重新組織使用與感知的關系。她的實踐既關心空間如何承載集體經驗,也關注在不確定與現實條件之間,如何建立具有開放性和延續性的場所邏輯。 Starless Midnight:在象征與感官之間構建可步入的歷史拼圖 Starless Midnight展覽照片 2025年春,在紐約 Marian Goodman畫廊舉辦的《Starless Midnight》是概念藝術家 Tavares Strachan的個展。Marian Goodman Gallery是全球最具聲譽與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畫廊之一,代理國際頂尖概念藝術家,在過去四十年間持續參與塑造全球當代藝術的重要話語。 整個展覽圍繞“未被講述的故事”展開,呈現被忽視的人物、文化、聲音、物質與技術的殘片。作品涵蓋陶瓷、毛發、霓虹、聲音、手繪文字、拼貼圖像等材料,分布在畫廊的多個空間中。作為 Isolated Labs的主力設計師,這不僅是陳一葦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在頂級畫廊的深度合作,更是一種在空間設計里將“結構”與“隱喻”編織成敘事體驗的實踐。 展覽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架破裂的鋼琴,橫穿畫廊街邊的櫥窗墻體,似乎從內部沖撞而出。它既像一個意外,也像一種意志。這件作品提出了整個展覽的一個核心主題:被切斷的表達、被錯置的聲音,以及邊界的撕裂。 展覽空間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層次分明,節奏遞進。觀眾首先進入一個黑匣子般的起始空間,沉浸在壓抑的聲響與局部照明之中,隨后步入明亮開闊的主展區——地面覆蓋龜裂泥土與干草,中央是象征勇氣的 Adinkra圖騰草地與 Exuma的陶土雕塑,聲音裝置以斷續形式播放他的音樂,增強漂浮不定的存在感。空間另一側的霓虹文本引用了 James Baldwin的語句,與鋼琴聲交錯閃爍,為觀者帶來節奏上的心理張力。二樓則展出手工字母拼貼作品,構成無語法的圖像噪聲,環境更靜、更密閉,觀眾仿佛進入一組等待解碼的信息碎片之中。整體空間在視覺、聲音與節奏上形成由壓抑到開放、再收束的動態結構。 陳一葦的空間設計強調“過渡”而非“完成”,觀眾的身體在行進中不斷經歷局部秩序的建立與打破。最終留下的不是某個結論,而是一種延遲的理解感——一種尚未命名的經驗。此次展覽將Strachan龐大而復雜的概念——從黑人宇航員的歷史、電子廢墟的象征,到星體與信息碎片之間的隱喻——轉化為可步入、可注視、可聆聽的空間語言。 Poets House:在受損結構中喚回閱讀的節奏 Poets House修復后 此前,于2023年,陳一葦在建筑師 Eirini Tsachrelia團隊中參與Poets House的建筑修復工作。Poets House是紐約一家擁有八萬冊詩集的公共圖書館,曾在疫情和天花板漏水中嚴重受損。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詩歌文化機構之一,Poets House長期作為詩人、學者與公眾的重要資源中心,致力于詩歌的傳播、研究與公共教育,是美國文學領域的重要公共平臺。 項目早期資源有限,最初的目標是恢復原貌。但隨著基金支持的到位,團隊逐漸增加了對空間結構的調整。她參與了天花板重構、照明系統更新與隔音設計,使空間更開放、明亮,加大了藏書量,同時保留了原有閱讀室的氛圍。 在這個項目中,關注的是“如何讓空間重新被人使用”,而不是替換它。通過克制而精準的更新,空間在保留原貌的同時得以重新激活,回應了社區當下的使用方式與精神歸屬?!敖ㄖ浅鞘杏洃浀墓羌?,但我們要處理的卻是流動性與脆弱性。”陳一葦回憶道。 Queen Street:文化遺構的持續生成 Queen Street是藝術家 Tavares Strachan在其家鄉巴哈馬拿騷發起的一個長期文化空間建設項目,集居住、表演、教育、社群聚會與藝術制作于一體。項目選址于一棟具有殖民歷史的老宅,其空間布局、立面比例與結構體系保留了拿騷殖民時期建筑的諸多痕跡,也為項目賦予了強烈的語境張力。 作為項目的核心設計師之一,陳一葦參與了從空間規劃、功能組織、場地布局到設計深化的多個階段。她協助團隊梳理整體空間意圖,明確其需要具備足夠的可變性與復合性,以支持未來不斷演化的社群需求。她隨后主導了空間劃分、尺度協調與感官氛圍的具體設定,使該項目從概念意圖走向可實際實施的構造路徑。 面對需容納表演、工作坊、居住、酒廊、攝影布景與烹飪等多種使用情境的開放場域,Queen Street的空間可隨時間與使用狀態靈活切換——如白天為共享工作區,夜間轉化為演出現場;攝影布景空間亦可被轉用為展演、聚會或臨時教室。她采用以“語義開放”為基礎的布局方式,在不改變建筑主要結構的前提下,為使用方式的不斷生長留出了充足彈性。 項目至今仍在推進中。隨著現場施工的推進,她也持續介入對殖民建筑原構件的再利用策略與在地工藝邏輯的判斷,使空間系統在逐步生成的同時,持續回應其所處語境下關于歸屬、共建與空間記憶再寫的更大命題。 陳一葦,空間設計師,畢業于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室內建筑專業,現工作于紐約,專注于空間敘事、裝置藝術及跨學科設計。她的實踐涵蓋大型藝術展覽、公共空間設計及沉浸式體驗——陳一葦堅信設計擁有它的自我重塑能力,作為一位跨界的空間敘事者,創造感知與思考的交匯點。(文|王涵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