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 藝術中國 |
在倫敦Lauderdale House展出的個展《From Home》中,出生于中國、現居倫敦的藝術家楊希南呈現了其《Missed》系列——一個內斂而有力的作品群,深刻探討了記憶、歸屬與文化流散的主題。作品根植于她的博士研究與親身跨國遷徙經歷,在“缺席”與“在場”、“親密”與“抹除”之間展開精微的視覺對話。 展覽分為兩部分展開。第一部分為一系列小尺幅油畫,素材源于她在英國各地舊貨市場收集的二手家庭照片。這些人物形象并非被完全抹去,而是面部特征被刻意模糊與柔化,使個體身份被抽離,卻依舊保有強烈的情感張力。畫作以家庭客廳常見的“照片墻”形式密集掛于一面溫暖的黃色墻上,營造出熟悉而又陌生的氛圍。展廳整體采用柔和的黃色基調,這種色彩選擇既暗示了“家”的溫馨,也隱含著對空間與身份的疏離。在畫面中心,一面鏡子悄然懸掛,并非用于映照觀眾,而是讓觀看本身成為被觀看的對象。在這個空間中,記憶獲得空間性維度:觀者不再是外部的旁觀者,而被邀請進入一個編織了缺席與想象的記憶場域。 《Missed》系列雖尺幅不大,卻思想密度極高。這些作品初看寧靜,甚至克制,但通過視覺的重復與節奏的調度,逐漸積累出深沉的能量。觀眾在一張又一張模糊的面孔之間穿梭,不斷面對那些被記住的、逐漸褪色的,以及永遠無法確知的存在。 楊希南使用二手照片并非偶然之舉,而是一種批判性策略。通過描繪陌生人,她主動介入攝影媒介本身的政治性——其在家庭敘事中扮演的角色,它的真實性與斷裂性。相較于瞬時捕捉的快照,油畫是一種緩慢的、需要體會與照顧的媒介。在重新繪制這些曾被遺忘的私密記憶時,藝術家將它們轉化為冥想式的歸屬研究。 她的方法深受馬克斯·韋伯“理解社會學(Verstehen)”的啟發——“通過感受去理解”。對她而言,繪畫是一種社會學式的探問:細致觀察、情緒處理與歷史再構。她并不試圖重構這些照片中消失的身份,而是尊重它們不可被知曉的本質。面部特征的模糊不是遮蔽,而是一種邀請——溫柔的模糊中,記憶得以展開而不被身份所限制。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轉向內在的象征語言。較大尺幅的畫作展示了她獨特的圖像體系: ? 鳥,象征遷徙與精神歸返; ? 狗,代表家庭情感的替代與恒久的牽掛; ? 月亮,反復出現,寓意思念、節奏與團圓。 這些圖像既私密又原型化。她以柔和而有節奏的筆觸描繪出介于記憶與魔幻現實之間的畫面。這些符號源于她個人的離散經驗,卻并不局限于個體隱喻,而是構成了一套關于距離、情感與歸返的視覺語法。 《From Home》的“缺席美學”不僅體現在圖像,也體現在空間結構之中。密集的肖像群與象征作品之間的張弛節奏,形成了一種“近看 – 停留 – 后退 – 遠觀”的觀展節奏,正如流散記憶的情緒節奏——斷裂、不穩定、非線性。 藝術家楊希南 這并不是一場懷舊的展覽,它不歌頌過去,也不追求清晰的歸納。相反,楊希南給予“身份”、“家”與“情感距離”一種含混但有力的形式。她的畫作不提供答案,而是在沉默中回響,讓問題長久存在于觀者心中。 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楊希南的實踐極具辨識度:她能夠在矛盾中安住,而不滑入美學公式化。作為一位在英國創作的亞洲女性藝術家,她的聲音正參與塑造一種更具多元性與親密張力的英國視覺文化。她不提供關于流散與記憶的“標準敘事”,而是提供一種開放、真實、未被拋光的觀看空間。 在這個圖像快速、浮躁、單一化的時代,楊希南的實踐是一種拒絕。她拒絕急速、拒絕扁平、拒絕簡化。通過《Missed》,她帶來的是共情的緩慢、記憶的勞動,以及凝視失落事物時那份艱難的溫柔。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