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年4月14日—15日,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在新疆藝術劇院劇場演出了時和歲豐——二十四節氣音樂會。作為第三屆新疆文化藝術節的優秀展演劇目,這場音樂會的主題很有新意,以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二十四節氣為主題,融入豐富多樣的民族藝術元素,挖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厚底蘊,深刻詮釋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認同與融合。豐富的音樂元素、多變藝術風格,使中華文化精神以獨特的韻味呈現出來,猶如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的深情對話,為新疆文化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開篇:鼓樂齊鳴,奠定基調 音樂會以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打擊樂團演奏的《時和歲豐》作為開場。激昂的鼓樂,像一記強勁有力的重錘,氣勢磅礴,敲開了時光的大門。新疆特色的節奏韻律和表達方式巧妙地融入鼓樂之中,莊重而熱烈,營造出節氣循環往復、時光悠悠流轉的宏大敘事情境,娓娓訴說著歲月的更迭變遷以及人們對豐收的殷切期盼。“立春一年始于此,雨水生木滋春泥”節氣的初始與音樂的開篇相互呼應。 春之萌動:生機盎然的音韻畫卷 小合唱《杏花笑》以杏花作為意象,憑借靈動美妙的旋律與甜美動人的歌聲,勾勒出一幅春日里杏花競相綻放的絕美景致。作品融入新疆民族音樂對自然意象細膩入微的特色表達,生動呼應了“春日遲遲,春景熙熙”所描繪的春之盎然生機。也契合“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前描繪的春日氛圍。竹笛獨奏《春天》,其音色清脆悠揚,恰似清泉在春日大地上潺潺流淌。竹笛吹奏出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春天的溫柔與靈動。多民族樂手默契配合,將各民族對春天的熱切期待與深情贊美融入演奏之中,讓聽眾真切地聽到了春天輕盈的腳步聲,看到了大地逐漸復蘇的景象,完美契合了“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的美妙意境。也如“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所描述,春日在萬物的變化中緩緩走來,竹笛之聲正是這變化的靈動注腳。民樂合奏《昆侖之春》大膽地將多種民族樂器融合在一起。二胡、琵琶、古箏等傳統民族樂器與新疆特色樂器相互交織,共同奏響了一曲如昆侖山上春日美景般壯麗的樂章。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生動地描繪出昆侖山脈在春天來臨時,冰雪逐漸消融、萬物蓬勃生長的美好畫面,深刻詮釋了春天的包容與無限生機。 夏之熱烈:激情澎湃的旋律篇章 原創女聲二重唱《花海與云》,歌聲宛如輕柔的清風,輕輕拂過絢爛的花海,又似潔白的云朵,在湛藍的天空中悠然飄蕩。在這首作品中,新疆民族音樂對自然景觀浪漫的表達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的詩句,生動展現出夏日的熱烈與浪漫,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夏日的美好與迷人?!傲⑾臏嘏杖者M,小滿谷物漸漸長”,夏日的熱烈在自然景色與歌聲中愈發凸顯。馬頭琴小樂隊演奏的《奔騰》,琴聲猶如萬馬在草原上奔騰而過,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熱烈激昂的旋律如同夏日熾熱的驕陽,活力無限,深刻詮釋了夏日的勇敢與豪邁,彰顯出新疆民族音樂雄渾壯闊的強大力量。恰似“芒種節氣種稻歡,夏至日長夜最短”,夏日的活力在節氣農事與音樂中共同迸發。冬不拉齊奏《夏晝》音色清脆悅耳,生動地描繪出夏日白晝里悠閑愜意的氛圍。輕柔舒緩,細膩地體現出新疆民族樂器在表現生活場景時的獨特魅力?!傲ΡM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演奏者將夏日的悠長和人們對夏日時光的珍惜之情巧妙地融入音符之中,“小暑氣候炎炎漸,大暑三伏酷熱?!?,在炎熱夏日里,這份悠然的旋律帶來別樣的感受。 秋之收獲:醇厚悠揚的音韻詩篇 管樂聲聲寄秋思。單簧管重奏組合演奏《鴻雁》深情演繹秋日鴻雁南飛所蘊含的思念之情,重奏形式使得旋律更加豐富飽滿,仿佛讓聽眾看到了鴻雁在秋日高遠的天空中振翅翱翔的畫面。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種對遠方的思念之情與絲路文化中的交流融合特質相互呼應?!傲⑶镂嗤┤~落土,處暑處暑暑氣除”,秋日的變化在音樂與詩句中體現,思念也隨之蔓延。手鼓獨奏《豐收》,手鼓清脆的敲擊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演奏者通過精湛高超的技巧,將豐收的熱鬧景象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有力地傳遞出對勞動與收獲的贊美之情。混聲合唱《城南送別》以混聲合唱的形式,深情展現了秋日離別時的深沉情感。結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詞句,秋天的離別之情深沉而動人,深刻體現了在文化交融過程中人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昂兑坏綕駳鉂猓挡巳~白霜隆”,秋意漸濃時的離別,更添幾分惆悵。 冬之靜謐:深沉悠遠的旋律樂章 作為202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由雷嘉彥作詞、張贏作曲的獨唱《守望》,以深沉真摯的情感和悠揚婉轉的旋律,深刻展現了冬日里的靜謐氛圍以及守望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歌者將冬日里堅守的信念與對未來的希望完美地融入音符之中。這種守望精神在新疆的發展歷程中同樣有著深刻的體現,各民族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根脈,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民族樂《冬韻?絲路弦歌》將多種民族弦樂器融合在一起,共同演繹出冬日獨特的韻味以及絲路風情。既蘊含著冬日的寧靜與深沉,又流淌著絲路文化的悠遠與神秘。新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正逐步重拾絲路文化的輝煌。此曲通過民族室內樂這一獨特形式,將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是絲路文化在新時代的延續與傳承。 在這場音樂會中,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演奏與演唱人員,憑借精湛卓越的技藝和對藝術的熾熱熱愛,宛如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在二十四節氣的宏大樂章中歡快跳躍,共同編織出這場精彩絕倫的音樂盛宴。 盡管這場音樂會已然精彩紛呈,但從更高的藝術追求以及文化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間。例如,部分原創作品如果能夠增加創作背景的詳細講解,或者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將更有助于觀眾深入理解作品與節氣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結。在樂器融合方面,可以進一步大膽嘗試將現代電子音樂元素與傳統民族樂器進行深度結合,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為傳統音樂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增設觀眾互動環節,比如開展節氣知識問答、提供簡單樂器體驗等活動,能夠有效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與沉浸感,使文化傳承的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深入人心。 愿“時和歲豐”的美好音韻,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循環往復,常伴豐收、喜悅和希望。(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疆藝術劇院創研部楊怡、劉鵬)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