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來源: 藝術中國 |
石濤《杜甫詩意冊》,錦緞包袱由趙一荻小姐親手縫制 石濤《杜甫詩意冊》封面 石濤的《杜甫詩意冊》一共十開,顧名思義,他在每一開上都摘錄了杜甫的詩句,并配以繪畫。雖然沒落名款,只留有題詩和鈐印,但卻十足珍貴。該冊頁曾被張學良收藏,趙一荻小姐更是親手為其縫制了精美的錦緞包袱。張大千、王季遷都曾多次臨摹其中作品?!抖鸥υ娨鈨浴酚?024年在嘉德拍賣了三千多萬,這一期我們就逐一欣賞這十幅作品的詩情與畫意。 石濤《杜甫詩意冊》 第一開 高江急峽雷霆開,古木蒼藤日月昏 該詩句出自杜甫的《白帝》一詩歌,畫中江水從峽谷中呼嘯而過,幾間屋舍躲在危崖之下,構圖奇妙。石濤用“綿里藏針”的線條畫出水流的湍急,將荷葉皴、披麻皴、牛毛皴混用,畫出山石草木的不同質感。右下角鈐“癡絕”印,說明是石濤晚年的作品。 第二開 澹云疏雨過高城 這幅作品的筆墨明顯比第一開更為粗獷。淡云疏雨籠罩著一座古城,山體用拖泥帶水皴連皴帶染,水汽淋漓。遠山用花青抹出,氤氳變幻。左下角鈐“清湘老人”印,這一方印在《清湘書畫稿》有明確記載,是1696年之后才使用的。石濤在1696 年定居揚州,構筑了 “大滌堂” ,逐漸從 “畫僧” 轉變為 “文人畫家” ,他的畫境也從“禪宗意境”轉入“世俗文人的精神世界”。 第三開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這一開畫的是一片春水澄明的景色。湖水清且淺,甚至能看得見水底的青草。近處的土坡上柳樹剛剛抽絲,遠山如黛,只有一抹影子。最有意思的是水面的船,它的比例明顯太大了。但這是畫家的主觀視角,畫家端坐船上,從船上望去,遠處的景物都比船小。天地一派明凈,但自己已近暮年,不免惆悵、傷感。 第四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漁船收起了網,右側的山腳下屋舍儼然,春樹迷離,遠處青山隱隱。有幾艘帆船,在暮色中緩緩駛來,那是買魚的客船。這山石的筆觸,像是自然生發出來的,毫無刻畫的痕跡。也許石濤說的“一畫”論,便是從下筆那一刻就隨著自然而生發,一氣呵成,最終又將萬法歸一。 第五開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在落日余暉下,一樵夫,一漁人,邊聊邊走在山路上。暮靄將起,夜色將至,仿佛聽到了寺院的晚鐘正在敲響。近處的山和樹,稚拙又可愛。石濤就這么寥寥數筆,營造出了漁樵晚歸的場景。右下角“仕勛墨緣”是滌硯草堂主人的印,也是這本冊頁的前一任收藏者。 第六開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遠山起伏,突然出現一個豁口,那是云漂浮在山腰,簡直是天成之作。土坡、小橋、屋舍橫向展開,船上的這三人,對看成影,筆老、墨老,一派“老氣橫秋”的氛圍感。 第七開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這如同波浪起伏般的山頭,在云煙中跳蕩,仙氣飄飄。但筆墨卻凝重遲緩,拖泥帶水。遠處,兩座山峰間,擠出一條瀑布,飛騰而下,與云煙融為一體。這山石是云之根、地之骨、水之靈。右下角的一方印“瞎尊者”,據李驎《大滌子傳》記載,石濤從1680年開始使用這方印,直到1696年左右。是石濤在南京長干寺一枝閣閉目禪修,以及定居揚州初期的用印。之后,石濤離開寺院生活,便開始使用“清湘老人”。不過,在1696年之后的兩三年中,也會出現“瞎尊者”和“清湘老人”共用的情況。這本冊頁大概就創作于這一時期。 第八開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南鄰》。揚州有一處濱江園林叫“白沙翠竹江村”,1695年石濤在揚州偕友泛舟,游覽此地,并創作了詩詞和畫。朦朧的月色下,有倆人在拱手作別,也許畫的就是石濤短暫離開揚州,與朋友離別的繾綣之情。這到底是杜甫的詩意,還是石濤的現實經歷呢? 第九開 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 在這幅畫中,石濤截取了江岸的石壁,和綿延的遠山。再用近處的屋舍和云樹烘托出寬闊的江面。一條蜿蜒的小路,引導觀者進入白云深處的小村落,石濤實在是造景的高手。左側有前一任藏家的印章“鄧仕勛藏”。 第十開 澗道馀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這是冊中唯一一開冬景山水。石濤先是勾勒出雪山的輪廓,趁著墨還未干的時候,用水沖開,這線條就自然地流動起來,這大概就是石濤吐露在筆端的心流和頓悟吧。遠山則不用線,而是用墨烘染,留出山體的空白。一位高士策杖,正走進一片幽玄之地,大概是來尋梅探幽的,那點點紅色讓冰雪天地迸發了生機。左側有“王季遷海外所見名跡”印。
“轉轉會”合照,左起:王新衡、張群、張大千、張學良 冊后是李宣倜的題跋,還有張群的藏印“岳軍所得”,張大千曾經在張群處看到過這一冊。赴臺后的1970 年代,晚年的張群、張大千、張學良等組織過一個“轉轉會”,時常在一起把酒言歡,談書論畫。(特約撰稿/《王健讀畫錄》主講人王?。痪庉?傅朗,圖片由撰稿人提供,如遇版權異議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