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4月21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主辦,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承辦,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鑒真佛教學院、日本奈良國際美術研究所、亞洲太平洋藝術研究交流中心(大阪)、金美術館(北京)聯合協辦的“第十一屆生命藝術現象學”學術論壇暨國際藝術展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開幕。 開幕式嘉賓剪彩 本次展覽由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高宣揚先生擔任學術主持,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金妹教授擔任藝術總監,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夢石、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劉漢書和張子鑒共同策展。展覽以“生命之光”為主題,以“光”喻生命之本源,亦寄托中日和平與世界共融的美好愿景。展覽匯聚中日兩國28位藝術家,展出涵蓋坦培拉、中國畫、油畫、綜合繪畫及潮流藝術等60余件作品,展現出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維度。 日中藝術家代表與特邀嘉賓開幕式合影 自2006年起,由高宣揚教授與金妹教授在北京聯袂發起了“頤和園國際藝術創作基地”暨“生命藝術創作共同體”,近20年先后在北京、巴黎、烏魯木齊、坦桑尼亞、泰國、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城市連續舉辦了十一屆藝術展暨學術論壇,對生命藝術現象學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藝術充滿于生活之中,貫穿于生命的一切歷程,反過來,生命的展現、延續和自我創造,不但離不開藝術。貫徹藝術家個人“獨立自主”和生命共同體“和諧共生”的雙重實踐,既發揮藝術家個人的創新潛能,又確保宇宙整個生命共同體持續系統地和諧運行,朝向整體生命的“全息連接”和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發展,形成整個宇宙生命共同體與各個具體生命體之間的全面和諧關系網絡,使藝術家個人和生命共同體邁向“求生”“新生”“恒生”的光明“生命之道”。 日中友好會館理事長小川正史為開幕式致辭 開幕式上,多位嘉賓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首先發言的是日中友好會館理事長小川正史,他指出,本屆展覽不僅展現出精湛的藝術造詣,更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深化兩國人民友好情誼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次展覽用藝術跨越語言障礙,給日本觀眾帶來強烈的共鳴,令人贊嘆不已,期待與展覽團隊日后有更多合作機會,希望通過持續性的藝術對話,讓更多日本民眾近距離接觸中國當代藝術,切身感受其深邃的美學價值與時代魅力。 中國傳媒大學金妹教授主持開幕式并代表主辦方致辭 開幕式由中國傳媒大學金妹教授主持,并代表主辦方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致辭,表示很高興能促成與日中友好會館合作舉辦此次展覽與論壇,希望能通過藝術與學術國際交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知與實踐。金妹教授回顧了“生命藝術創作共同體”十九年來的成長歷程,她指出本屆“生命之光”藝術展,不僅是一束照亮畫面的光芒,更是藝術家們對生命本質的詩意詮釋、對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共赴這場以“光”為邀約、以生命為靈魂,承載著日中友好愿景與世界和平祈愿的藝術與學術盛宴。 開幕式現場群賢畢至。日中友好會館理事長小川正史、日中友好協會事業部部長蘇濤、日中友好會館大使銜中方代表理事黃星原、鑒真佛教學院副院長仁如、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劉孔喜、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金妹、著名畫家包澤偉、全日華人書法家協會會長高小飛、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夢石及數十位中日學者、藝術家與媒體代表共同出席。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有:杜大愷、劉巨德、劉孔喜、包澤偉、金妹、何先球、李佳、仁如、劉子默、楊東、王夢石、勞政超、周佳驛、AINIAIRY、劉漢書、羅文鳳、齊晶琨、蔣誠、王昭、季智杰、李林蔓、藤岡雅人、李泊衡、鐘亮、舒顏、山下和也、橫尾拓郎、高橋梓。 鑒真佛學院仁如副院長為開幕式致辭 鑒真佛學院仁如副院長在開幕式上提出“藝術即修行”的理念。他感慨道:“當生命專注于呼吸與覺知,修行者自身便成為流動的藝術品?!彼囆g化的人生境界,不在于刻意雕琢,而在于日復一日的躬身踐行。那些飽含熱淚的堅持、靜默中積蓄的力量,終將在時光中淬煉出超越物質的精神現象。愿以此次盛會為舟楫,共溯心靈之河,讓真理與美的光芒照亮人類文明前路。 藝術家代表、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劉孔喜先生為開幕式致辭 藝術家代表、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劉孔喜先生則回憶起自己32年前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修坦培拉技法的經歷,強調“藝術無國界”的信念,并表示:“愿以畫筆為橋,繼續推動中日文明對話。期待未來能與更多日本同仁攜手,用畫筆共繪文明交融的新篇章?!?/p> 藝術家代表包澤偉先生為開幕式致辭 著名藝術家包澤偉先生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藝術是超越國界的通用語言,期待通過文化交流深化中日民間友誼?!彼貏e贊賞兩國青年以藝術創作為紐帶,共同描繪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景。 日方策展人王夢石在開幕式上發言 中方策展人劉漢書在開幕式上發言 日方策展人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夢石和中方策展人劉漢書在發言中指出,本次展覽在探索“生命”母題的過程中,以傳統與當代兼容的多元風格,推動中日藝術在交流互鑒中創造文化新境,深化人文紐帶。 日中藝術家、嘉賓、觀眾共繪“生命之光”畫卷 進入美術館,迎面懸掛著一幅寬4.6米高2.6米的大型繪畫《生命之光》,以絢爛的彩虹色調為背景,中心明亮的金光如漣漪般向外層層延展。展出期間,主辦方邀請藝術家、嘉賓、觀眾共同繪制《生命之光》,這是本屆展覽特設的互動環節,構筑起跨越國界的藝術對話空間。大家相繼在畫卷上簽名留言繪畫來表達心聲,傳達出對中日友好、和平共處的美好期盼,成為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 觀眾簽名留言 日本00后觀眾彩香Cai Xiang(中文名張思)以新一代青年人視角繪制了中國的熊貓以及象征和平的彩虹,用純真質樸的筆觸書寫下了“我愛中國”和“我相信‘學中文’是中日友好的橋梁”的真誠寄語,表達了對中國的熱愛和中日友好的美好心愿。宮城順子等觀眾用中文書寫:“美麗的會帶來和平”“為中日友好添磚加瓦”等和平愿景,讓友好祝愿跨越山海,在藝術共鳴中生生不息。燦爛的畫面與真摯的留言,交織構成了一幅象征光明與友愛的美麗畫卷,也成為本屆展覽中最具人文溫度的場域之一。 清華大學資深教授、著名藝術家杜大愷作品(左一)、劉巨德作品(右一) 展覽現場照片 展覽現場 展覽開幕當天,第十一屆“生命藝術現象學”學術論壇舉行,與會學者圍繞“生命藝術”展開深入探討,研討會分為兩場,第一場是美術創作理論單元,由中國傳媒大學金妹教授主持。第二場聚焦“媒介與傳播”展開,由東京大學王夢石主持。在研討會上,氣氛熱烈,思想碰撞頻現,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剖析了生命藝術現象學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深刻闡釋了藝術與生命的本質關聯:藝術作為人類生命的審美升華,既是對宇宙人生的詩性叩問,更是超越有限、探索無限的精神實踐。正如高宣揚教授提倡的,當代藝術正以星河燦爛般的多元形態,既折射科技人文的復雜交織,又彰顯生命共同體的全息連接。 第十一屆生命藝術現象學國際藝術展暨學術論壇的成功舉辦,是中日藝術交流史上的一次重要實踐。它以藝術為媒,既展現了兩國藝術家對生命本質的詩意詮釋與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也通過跨文化對話與學術思辨,為生命藝術現象學的理論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活動以“光”的意象象征希望與聯結,讓中日友好的愿景在藝術共鳴中得以升華,為構建“全息連接”的生命共同體、推動世界文明互鑒與和諧共生提供了生動范例。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