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5月17日下午,“彌”張曉雪個展開幕式在槐軒舉行。本次展覽延續了藝術家對“感知”的持續探索,形成了混合多重媒介的獨特表達。張曉雪將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感受賦予到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中去并進行實驗和混合轉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達結構和語言,反思了在越來越AI化的時代下感知的重要性,從生命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化的演變與新生。 藝術家張曉雪 藝術家張曉雪在發言中表示自己在創作中一直持續聚焦在人的“感知”地帶,以及人在感知這個世界時所形成的某種波動,因此她的作品呈現出像神經元一樣的單元樣態如同她的筆觸般加以組織和延展,在這條脈絡上不斷延展下去,生成更多的可能性。這次籍由在槐軒這座古典院落辦展的契機,她因緣際會地給太湖石這個凝聚傳統古典審美的象征物加裝了她的裝置藝術作品,像是給太湖石加上了一個“心臟”。有了“心臟”的太湖石似乎激活了某種對文化固有觀念的反思,引發了大家對身體與文化之間內在關聯的重新思考。 策展人梁開 本次展覽策展人梁開介紹認為藝術家張曉雪在展覽中一以貫之地聚焦“感知”這個核心線索,形成了跨媒介的多重表達并不斷純化自己的藝術語言,本次展覽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推進了她在藝術創作中的某種轉向:逐漸走入生命的、文化的、傳統的、歷史的縱深處。她給太湖石裝上“心臟”這個行為開啟了一場立足個體的當代的文化反思和觀照,引發了一系列有意味的話題與探討,可以成為她日后系列創作的一個開端。 著名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尹吉男 著名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尹吉男在致辭中提到,本次展覽的地點“槐軒”之前是20世紀著名紅學家俞平伯的宅院,張曉雪本次展覽讓這座宅子顯現出“粉學”的視覺趣味。中國藝術特別強調“氣韻生動”,園子里的這座太湖石因藝術家安裝上的“心臟”變得特別生動。張曉雪的作品是帶有實驗性的,同時又有很多書寫性。這種書寫性通過制作,比如版畫的壓印,成為一個個裝置之后,感覺上有兩個自己在對話,一個帶有傳統力量,一個特別當代,二者之間的對話就形成了一個個特殊的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直屬黨支部書記葛玉君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直屬黨支部書記葛玉君致辭道,曉雪老師在青年藝術家中非?;钴S,在她的展覽中可以看到近些年來學院在教學中所強調的“學科交叉”,正如張曉雪雖然是學版畫出身,但她打破材料與媒介的界限,把她所有的感知以她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創作方法表達出來,通過這次展覽能很清晰地看到這條線索。比如《存在》是拿傳統雁皮紙紙層層地染畫并堆疊出來,再在其上印版畫,印痕不再是單純的印痕而是與材料形成某種相互轉譯,里面兼有版畫和材料的成分;再比如《曾經來過的身體》,雖然是版畫,但很有傳統文化的水墨韻味。當然,她這次展覽非常矚目的是一件公共藝術的作品——給太湖石加心臟。太湖石經常在國外展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給它加上跳動的“心臟”,實際上是賦予了一種新的結合了當代藝術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的張力。所以,曉雪老師的展覽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發:如何做藝術?就是把打動我們內心的東西呈現出來,去打破以往固有學科的邊界,去打造一個全新的藝術生態。 開幕式嘉賓合影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6月7日,觀眾可預約觀展。 嘉賓觀展現場 嘉賓觀展現場 嘉賓觀展現場 嘉賓觀展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