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手機攝影是個體與世界、技術與藝術、硬件與軟件的持續共振。從“觀看”到“創作”,從“被動記錄”到“主動聚焦”,此次展覽與觀眾共同思考一個重要的議題:在技術平權的時代,人人都是手持鏡頭的詩人。當工具理性讓位于存在之詩,這場展覽不僅展示影像,更宣告一個新時代:當技術成為大眾的畫筆,藝術便不再是殿堂的囚徒,而是街頭巷尾、山川湖海中自由生長的精神。 第一單元 溫暖的世界 策展人張芳現場導覽 在這個單元,攝影師帶著一雙雙溫柔的眼睛,捕捉日常中細微的暖意——晨光里的市場、依偎的老人、孩童的夢想。在當代,攝影已并不止局限與專業領域,人人皆可借技術之手,讓平凡瞬間升華為詩意的存在,無數個體情動的交響組成了這個溫暖的世界。 攝影師賴樞杰現場導覽 攝影師周志琪現場導覽 第二單元 生命的故事 純真的笑臉、衰老的皺紋、孤獨的眼神在鏡頭中凝固為永恒的片段,手機攝影的即時性在此被賦予存在主義的重量——它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生命的見證者。德勒茲強調情動是“未被編碼的力量”,當手機鏡頭對準內心的脆弱與堅韌,這些圖像中顫動的光影與肌理,正將觀者推向一種原始的情感共鳴。 第三單元 瞬間的力量 快門按下的一瞬,是光的定格,也是時間的斷裂。水中的生物、爆裂的煙花、疾馳的飛鳥……德勒茲認為,情動是“時間的褶皺”,而手機攝影以毫秒為單位,將流動的時間折疊為可觸碰的切片。技術既加速了時間的流逝,又通過影像的凝固賦予瞬間以神性,因此每個人都能成為時間的煉金術士。這些作品邀請我們追問:在技術的裹挾中,我們是否仍能捕捉到“瞬間”的純粹力量? 攝影師徐一唐現場導覽 第四單元 自然的詩歌 自然不是風景,而是生命語言。山川湖海、草木蟲魚,通過手機鏡頭的轉譯,被轉化為視覺的十四行詩。手機的多焦段鏡頭與AI場景識別,讓普通使用者也能拍出星空的軌跡、露珠的折射、蝴蝶振翅的殘影、風掠過沙丘的痕跡、花朵枯萎嘆息,皆通過影像與觀者的身體對話。海德格爾曾說,技術的本質是“自然的訂造”,但在這里,技術反向臣服于自然——手機攝影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讓自然以其本真形態吟唱,技術則成為記錄這首詩的謙遜筆尖。 攝影師潘鎧俊現場導覽 第五單元 鏡頭的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已逝之光”的追索,通過鏡頭更成為思考存在的記憶錨點。手機攝影以數字像素構建視覺人類學意義上的檔案庫,通過每位記錄者的獨特視角,地球上多元的自然與生命、文化與藝術得以被看見。在技術圖像的宇宙中,去中心化的新型關系網絡將彌補現代性造成的單向度進步敘事。本次展覽特別展出了閩籍攝影師的在本地拍攝的人文風光,讓世界看見福州。 攝影師張晉現場導覽 攝影師陳捷陽現場導覽 此次展覽分為五個單元,五種視角,以手機為筆,技術為墨,書寫了一場關于存在、情動與技術的三重奏。在這里,影像不僅是記錄,更是哲學的行動——它質問我們如何觀看,如何感受,如何在技術的時代,仍葆有凝視世界的深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