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1來源: 藝術中國 |
《珍珠》 引言 馮吳超的《珍珠》系列作品以天然珍珠為核心媒介,探討創傷記憶的療愈機制,以及女性身體與身份的隱喻表達。本系列以珍珠的“傷疤性”和母體孕育過程為切入點,將珍珠視為創傷的物質化身:每一顆珍珠都是貝類因傷形成的結晶,好似傷口結痂累積而成的“寶石”。藝術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出一種“珍珠語言”(Pearl Alphabet),以珍珠來拼寫難以言說的經驗,構筑出一種超越日常語言的身體文法與物質寫作體系。本文將結合女性主義理論(包括朱莉婭·克里斯蒂瓦、薩拉·艾哈邁德、伊麗莎白·格羅茲、凱倫·巴拉德等人的觀點),剖析馮吳超如何借助物質之語“發聲”,使珍珠成為見證創傷、時間與文化的無言檔案,并探討語言、材料與沉默之間的關系。 珍珠、創傷記憶與女性身體隱喻 珍珠的生成源于創傷:當沙?;蚣纳锴秩胴悮炔?,貝類以珍珠質不斷包裹異物,逐層淬煉出光滑的圓珠。這一“傷疤”的形成過程正是創傷愈合的隱喻。正如藝術家所言,“蛤蜊將侵入者化為珍珠”,將傷痛凝結為珍寶。馮吳超以珍珠這種“由時間、自然與心靈孕育”而生的材料來象征那些無法言說的創傷。這些創傷與女性身體和身份密不可分,卻因其無形而令人陷入“失語”狀態;藝術家坦言自己面對附著于女性身份的無形傷痛時常感到語言匱乏。然而,正是在長久的沉默與隱忍中,她“心中的沉默與堅韌孕育出了一顆珍珠”——仿佛女性身體經歷苦難后結出的璀璨結晶。珍珠由傷痛孕生的特質,隱喻女性將創傷轉化為力量與新生的過程。 《Pearls of Wisdom》箴言_Recognition without Control無控制的認同 《Pearls of Wisdom》箴言, Intimacy without Mastery無征服的親密 “珍珠語言”:創傷的語言與身體文法 珍珠字母拼成的短語“Recognition Without Control”展示了馮吳超如何將畸形珍珠重新排列成字母,形成一種“珍珠語言”。她將養殖中視為次品的畸形珍珠收集起來,按字母形狀進行編排,拼組成英文短語,使材料本身成為文本。這些短語如“無控制的識別”(Recognition without Control)和“無掌控的親密”(Intimacy without Mastery)等,傳達出女性經驗中對身份認同和親密關系的復雜感受。所謂“珍珠語言”,本質上是一種創傷語言:當口語文字無法充分表達隱秘的痛感時,藝術家讓物質替她書寫。珍珠生成于貝類身體的防御反應,其形狀和紋理本身便帶有“身體語法”;而將珍珠排列成字母,則進一步把身體經驗翻譯為一種物質文字。馮吳超強調“語言是由材料自身產生的”,“材料會‘發出’語言”,仿佛語言早已嵌在珍珠的細胞結構之中。這種由材料迸發的語言超越了對完美與缺陷的拘泥,將個人沉默的經驗轉化為一種可被閱讀的物質敘事。 《Pearls of Wisdom》箴言展覽圖 物質之語的女性主義闡釋 馮吳超的珍珠實踐可以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得到更深入的解讀??死锼沟偻哧P于語言與身體關系的論述啟發我們關注語言中難以言傳的“符號性”層面——即由身體經驗和母性潛意識驅動的意義流動。藝術家訴諸“珍珠語言”來傳達創傷,正體現了一種超越父權制標準語法的身體書寫,與克里斯蒂瓦所描述的母性書寫不謀而合。薩拉·艾哈邁德指出,疼痛經驗常常內隱難言,但痛感的表達卻能將個體與他者連接起來。馮吳超以珍珠這種痛楚結晶發聲,正是將個人創痛外化為他人可感知的形式,從而在藝術情境中促成一種“集體照護的緊迫性”——觀者透過珍珠感知其中蘊藏的情感創傷,進而產生共鳴與關懷。 進一步來說,格羅茲的材料哲學強調身體并非被動承載文化意義的容器,而是與材料世界主動交織,共同生成意義。馮吳超的作品中,珍珠既是身體(貝類)與異物互動的產物,又經由藝術家的編排成為傳播意義的媒介,契合了格羅茲所討論的物質—身體協作關系。新物質主義者巴拉德(Karen Barad)強調物質的能動性和話語性,她批評以往理論中過度聚焦語言和文化,以至于“物”本身反而被遺忘。而在《珍珠》系列中,我們仿佛看到物質自身在“說話”——珍珠作為創傷的物質見證并非啞然無聲的客體,而是主動參與了意義的生成。正如巴拉德所主張的,意義并非僅由人類語言創造,物質本身同樣承載并傳遞信息;馮吳超通過珍珠語言讓材料也發聲。 《Pearls of Wisdom》箴言展覽圖 珍珠的無言檔案:時間、身體與文化的見證 珍珠不僅是隱喻,更可被視為無言的“創傷檔案”。每顆珍珠都記錄了貝類從受傷到愈合的過程:層層珍珠質凝結的年輪、表面斑駁的紋路和傷痕,都暗藏著時間與傷痛的痕跡。馮吳超將珍珠視為“懺悔的鏡子”,既映照自我也折射群體,是矛盾與和解的見證。珍珠表面反復出現的紋理、裂痕、孔洞與皺褶仿佛在“訴說”貝類的生命故事、所歷的創傷,以及那促使集體關切的迫切呼聲。珍珠由此成為超越語言文字的見證者:它以無聲的方式“說”出了創傷記憶,在物質形態中保存歷史與情感。這樣的材料見證也蘊含文化維度:珍珠養殖過程涉及人類(尤其低薪女性勞工)的參與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因此每顆珍珠亦隱含著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片段史。通過珍珠這一檔案,藝術家讓時間、身體與文化在此交匯,在物質中沉淀出多層意義。 藝術家馮吳超 沉默、材料與語言的交織 馮吳超《珍珠》系列體現出沉默、材料與語言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交織關系。當語言在面對創傷時變得蒼白無力,沉默便孕育出另一種表達——材料的語言。在長久的沉默中孕育珍珠的過程,就是將私人痛苦轉化為公共話語的一部分。藝術家以珍珠發聲,證明沉默并非空白,而是孕育意義的土壤。由珍珠構筑的物質隱喻使原本不可言說的經驗得以被“閱讀”和看見。這既是對語言邊界的挑戰,也是對物質能動性的贊頌:語言不再僅屬于人類喉間的聲音,也可以是貝殼孕育的結晶、展柜中無聲卻有力的訴說。通過珍珠語言,馮吳超找到了個人創傷記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紐帶,在材料與意義的聯結中發出女性主義藝術微弱卻堅定的聲音。這種物質之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人與物、沉默與言說的閾限之上,藝術能夠創造出療愈與共鳴的語言。(文/許柏成)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