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開幕現場 當13500年前的靈井鳥雕與最新數字雕塑隔空相望,藝術長河的密碼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悄然破譯。2025年6月1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由策展人張營營精心策劃的群展"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在山中天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凝聚無數巧思的,以別開生面的視角重新梳理了雕塑藝術的發展脈絡,為觀眾開啟了一場關于時間、歷史與藝術的深度對話之旅。 13500年前的靈井鳥雕 策展人張營營開幕式導覽 開幕式當天,山中天藝術中心迎來了眾多藝術家、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共同見證這場藝術盛事。策展人張營營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這次展覽試圖打破線性時間的束縛,讓不同時代的雕塑作品展開對話,探討藝術創作中那些永恒不變的命題?!?/p> 展廳現場 展覽“雕塑小史”圍繞“時間的沉淀物”展開,藝術作品從13500年前考古發掘的小型骨雕靈井鳥,到傳統的單體雕塑、金屬鑄銅、瓷制作品、3D打印、仿真硅膠、編程技術、數字藝術、肢體展演、泥塑玩具、現代招幌和擺塑的委任創作等,它們由天然和人工材料或其混合物制成,人類社會中技術工具的長期發展與演變也蘊藏其中。在不同時期雕塑的對話之間,讓當代藝術創作與古時的發現產生共鳴。 展廳現場 據策展人介紹:一般而言,我們今天理解的雕塑有以下三種:一類是獨立制作的單體雕塑;一類是逐漸與環境相融合的概念雕塑,它包含著單體雕塑;最后一類是從雕塑的行為模式中擴展出去的,或者是擁有雕塑意識的其他媒介與形式的作品,我將這些類型的作品定義為“半雕塑”。通常,這類雕塑的特點是造型靈活、動態性強、拼接與組合方式多元、視覺輕盈、不沉重、具可穿透性、可拆卸組裝等。它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雕塑模式,而是將雕塑意識的作用力擴展到可觸及的全部領域。 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通過七大板塊重新定義雕塑邊界,除了大量的當代藝術創作,作品還涉及對中國古早時期的雕塑案例考量,如河南靈井遺址出土的史前小型骨雕“靈井鳥”、古代陪葬儀式中的“擺塑”、宗教信仰里的“影塑”、漢代的循石造型等藝術風格,以及民國時期現代主義市場經濟的萌芽階段店鋪林立的街邊“招幌”。這些物都與雕塑息息相關,它們的形制和史料今天正逐漸豐富當代藝術和雕塑的概念,并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性發揮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資源。 展廳現場 “雕塑小史”希望將這些歷史尚存物的固有社會屬性解綁,通過“時間沉淀物”即雕塑的眼光,將當下、過去和未來的時間再一次做出必要的關聯與整合。它為觀眾提供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如何安置這些“歷史提示”的方式。 展廳現場 在這一過程中,“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對進化論思想提出了質疑,對線性的時間概念也提出了質疑。21世紀的今天,討論雕塑或藝術的起源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未來到底是新奇的?還是歷史的重復?我們要如何延續這樣一種可能帶有重復模式的行為?跨越幾個時代的雕塑作品,對于觀眾來說,可以作為一場感性的視覺景觀來體驗,也可以當做不同時代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在這里,希望你能看見雕塑,看見其中變化的與不變的東西。 展廳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9月14日,在展期內,山中天藝術中心還將圍繞展覽主題推出系列學術對談與公教活動,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雕塑藝術的魅力。 (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