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來源: 藝術中國 |
開幕嘉賓合影 2025年6月15日,由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中國—東盟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四川省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雙年展”在成都東盟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以“材料與觀念的對話”為主題,聚焦融合多元媒介的當代綜合材料繪畫藝術,集中呈現四川及全國藝術家在該領域的創新探索成果,展期將持續至6月26日。 在當代藝術多元發展趨勢下,綜合材料繪畫憑借媒介包容與觀念創新,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重要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內該領域創作活躍,展覽與學術活動蓬勃開展,四川作為文化藝術大省,其探索也展現出了鮮明地域特色與創新活力。 首屆四川省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的舉辦,源于對區域藝術生態的考量:一方面,本地藝術家在此領域積累了諸多兼具學術與時代價值的成果,需系統性展示;另一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建設推進,搭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學術平臺,是促進本土藝術與外界對話的重要機遇。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副院長羅徠教授主持開幕式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副院長羅徠教授主持開幕式,并一一介紹了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川渝藝術機構代表及高校專家學者。 開幕式上,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特聘學術院長范揚先生首先致辭。他強調,學院以“求真思辨,兼容并蓄”為治院理念,依托傳統工藝研究院“六所十四坊”教學體系,推動漆藝、竹編等非遺技藝與綜合材料繪畫的跨界融合,未來將持續搭建國際藝術交流平臺,培育兼具傳統底蘊與當代視野的創作力量。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特聘學術院長范揚致辭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青稞女士指出,四川藝術傳統中蘊藏著深厚的創新基因:從三星堆青銅的材質突破到宋瓷釉色的工藝探索,先民對材料的運用智慧在本次展覽中得以當代轉譯。展覽不僅打破傳統架上繪畫的媒介邊界,更成為四川向全國展示文化創造力的重要窗口,彰顯地域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潛力。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青稞女士致辭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院長郁鈞劍為10位獲獎藝術家代表頒發優秀獎狀,獲獎作品呈現鮮明的代際融合特征:既有八旬藝術家以拼貼技法重構自然意境,將傳統書畫意境融入當代材料語言;也有“00后”創作者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結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鐘跨越年齡層的創作實踐,既印證了藝術生命力的代際傳承,也展現了綜合材料繪畫作為“開放媒介”的包容特質。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院長郁鈞劍為10位獲獎藝術家代表頒發優秀獎狀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參展作品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緊扣四川地域特色,眾多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令人眼前一亮。在藝術創新層面,豐富多樣的材料融入創作,賦予作品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層次感,充分彰顯出綜合材料繪畫的獨特魅力。他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四川地區的藝術家能在未來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與研究領域,彰顯更多力量,為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注入新活力。隨著朱盡暉教授宣布展覽正式開幕,一場凝聚藝術智慧與創新精神的展覽正式與觀眾見面,開啟綜合材料繪畫藝術探索的新征程。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教授致辭 多元媒介與視覺語言 綜合材料繪畫打破傳統繪畫邊界,在語言形態建構方面,展現出開放性的探索姿態,作品涵蓋拼貼構成、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等多元形態,通過材料物理屬性與符號語義的雙重解構與重組,拓展了綜合材料繪畫的語言邊界。此次展出的130余件作品中,既有對木材、金屬、織物等傳統材料的解構重組,也有對當代科技材料、工業制品等的轉化運用。 嘉賓觀展 三代藝術家的跨時空對話 本次展覽匯聚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作品:老一輩藝術家以傳統文化符號為切入點,如將蜀地非遺紋樣、青銅器圖騰通過材料轉譯實現“傳統的當代重生”;中年創作者聚焦社會現實,通過銹蝕金屬、廢棄材料隱喻工業文明與生態問題;青年藝術家則擁抱科技,結合光影、數字媒介探索材料與虛擬空間的互動。 展廳現場 學術性與時代性兼具 在創作理念層面,作品整體體現出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藝術家通過對中國傳統美學元素——包括哲學意蘊、精神特質與形式語言的深度挖掘,實現了傳統美學基因與現代材料媒介的創造性轉化。展品既涵蓋對“材料本體語言”的純粹探索,也不乏對科技時代、鄉村振興、城市記憶等議題的回應,如用電子元件拼貼呈現信息爆炸時代的視覺焦慮,或用泥土與纖維還原巴蜀鄉村的質地與肌理。參展藝術家們以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深度挖掘中國傳統美學元素(哲學意蘊、精神特質與形式語言),實現傳統美學基因與現代材料媒介的創造性轉化;最終作品兼具強烈時代感,既聚焦社會現實議題,又包含對生態倫理、技術文明等當代性命題的視覺化思辨,在文化表達的當代性建構中形成多維探索。 展廳現場 材料敘事下的文化傳承與當代破局 本次雙年展的舉辦具有三重價值:打破“架上繪畫”單一敘事,以材料為載體推動藝術語言當代轉型,為西南地區綜合材料繪畫創作與研究樹立學術標桿;從三星堆青銅、巴蜀漆器等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通過材料當代轉譯實現地域文化基因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活化實踐,形成“傳統—現代”創造性轉化路徑;通過高校與行業協會聯動、老中青藝術家同臺展示,搭建創作、教育、展覽一體化藝術生態體系,為四川乃至全國綜合材料繪畫可持續發展提供機制化支撐。 當材料成為觀念的言說者,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技法的展示,更是一場關于文化傳承、媒介革新與地域身份的深度思考。它標志著四川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全新探索,也為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四川樣本”。(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